离岸制衡与选择性干预——对二战后美国大战略的理论思考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历史上,自由霸权国为确保自身优势地位采取的手段一般有两种:一是创建必要的国际制度,二是在权力地位上保持足够的领先优势。历史上,由于自由霸权国与主导性海洋强国这两种身份历来是重合的,因此保持欧洲(欧亚)大陆强国间的均势一直是霸权国用以维护自身权力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持欧洲(欧亚)大陆强国间均势不仅是历史上主导性海洋强国兼自由霸权国始终面临的根本性战略问题,而且在实现强国间均势的手段上也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主要是围绕“离岸制衡”与“选择性干预”而展开。作者认为,由于“离岸制衡”赖以成功的前提在20世纪的世界中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二战后美国对欧亚大陆大战略的基本模式一直是“选择性干预”。“选择性干预”战略不仅成就了美国在二战后占据世界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解释了二战后和冷战后美国对欧亚大陆之大战略的惊人延续性。
其他文献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于2009年4月29-30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办,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和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协办。会议以“新中国六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共计120余人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务实高效、成果卓著的研讨与交流。会议在顺利履行了各项日程之后圆满落下帷幕。
外交决策机制指外交决策工作系统中各个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运行方式。要深入了解中关两国的外交政策,需要深入比较研究两国外交决策机制。21世纪初期,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内出现了“经济外交”等专门领域外交发展、决策领域扩大等变化。美国外交决策机制出现应对反恐的重要调整,进行了大幅度的机构创新。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具有长期稳定、高端、保密、中国共产党起核心领导作用、决策核心突出有力等特点。美国则有机制以总统为核心庞大复杂、军事和情报部门的作用巨大、影响因素复杂、研究力量深厚等特点。此外,比较两国外交决策机制,还存在引
由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降低、核恐怖主义的威胁日益迫近、国际防扩散体制面对多种挑战、核能的和平利用增加了核技术与核材料扩散的概率以及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安全战略从追求“绝对安全”转向寻求“合作安全”,2007年1月,美国四位前政要再次呼吁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在国际政坛上得到了积极响应,拉开了新一轮无核运动的序幕。此次无核运动的基本主张涉及达成彻底消除核武器的广泛共识、采取渐进和有效的无核化措施以及确定迈向无核武器世界的模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启动恰在其时、有更大的号召力、国际动员广泛、对决策形成冲
2009年7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办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创刊30周年纪念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大连、沈阳等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应邀与会。
挤车困境反映的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上,占有资源的体系内成员与体系外成员如何分享有限资源的问题。挤车困境根源于挤车环境的局部无政府性;其生成机制是体系内外成员利益的对立、融入体系成员身份的转移以及由此导致其利益和行为取向的变化;其化解之道在于以身份融合战略取代身份转移思维,在体系内外成员的利益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挤车困境与转型国家面临的外部挑战具有高度相关性,对于当前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对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问题,现实主义者、改革论者以及进化论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欧盟明确地将自身界定为一个“改革者”的角色,其最终目标就是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的运行方式,实现国际关系的“文明化”。为此,欧盟能够利用以下五种不同的资源:作为规范性权力的认同与角色概念、物质能力、动员其资源且发挥其影响的技能、乐于且有能力支持欧盟外交政策议程的合作者以及国际制度。同时欧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有待克服的缺陷,如欧盟“以榜样的方式来领导”的能力的不确定性;欧盟能力的弱化;欧盟也缺乏基本意义上的战略灵活性等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国际关系学经历了从借鉴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到逐渐突出德国特色的发展过程。其国际关系的德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主义的排斥以及对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借鉴上。德国纳粹的历史和战败的经历导致德国国际关系学界排斥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而东西方缓和以及反战运动又催生了德国的和平研究兴起。此外,德国政治学的学科建制也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德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经验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在研究问题的领域、学科建设和突出研究特色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多哈谈判的失败使区域一体化组织成为许多成员国选择的发展战略。由此,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的职能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即在最初确定商品是否享有优惠待遇资格、防止贸易偏转等职能的基础上增添了反映区域成员国的利益、与生产阶段紧密结合的职能。这种职能的变化致使自由贸易区优惠原产地规则充当了区域贸易的保护工具,加大了区域贸易的转移效应、降低了全球福利水平,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然而,优惠原产地规则推动并提高了区域内部的开放度和自由度,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宗旨相一致,使二者具有了协调的基础。成员国之间需要采用渐进
当前国际关系中的集体认同形成问题较为引人注目。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它以成员身份作为核心概念,通过群体内和群体外的双重进程来分析群体认同的形成。冷战后出现了几种颇有争议的国际集体认同(如欧洲认同、文明认同和自由民主认同等)。它们从不同角度界定其成员身份,其特性在对内、对外建构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展现。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有利于学者对国际集体认同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和分析。通过概念分析、集体认同的内在建构和外在建构三个层面的比较,作者认为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虽然与建构主义存在一
作者以开放的地区主义为理论框架解析当今的国际政治现象,认为这一框架比全球化理论或国际化理论更能捕捉世界政治的实质。作者着重讨论美国帝权体系的特征及其对美国化进程的影响,并对中国崛起前提下的中国化进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美国帝权下的美国化进程是在美国帝权以及与之相通的地区之间的双向互动进程,美国在主导和影响世界的同时也为世界所重塑。中国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国的崛起涉及地区间文明的重组与结合,却并不意味着与现行秩序的决裂或者向某一特定秩序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