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v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

结果

导管溶栓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

结论

导管溶栓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内血栓容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10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于新辅助治疗前1周和手术前1周抽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5RA+、CD45RO+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淋巴细胞比值的最佳截点
术后肠麻痹(POI)是外科手术后由于非机械原因导致的胃肠道运动功能受到暂时性抑制造成无法经口摄入的临床现象,其发病机制涉及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及肠道炎症反应等多个因素。POI分为早期的神经源性阶段和后期的炎症阶段,炎症阶段对机体和临床转归影响较大。随着加速康复外科和微创技术的出现,在POI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POI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需要对其机制和防治
期刊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的20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overlap吻合术10例,行食管残胃前壁吻合术10例。结果表明,改良overlap组与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2±41)min和(184±3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2±21)ml和(51±3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数据;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壶腹周围癌1、2、3年存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三组肿瘤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组胰腺癌患者中,钩突癌及胰颈癌较胰头癌更多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率高,R0切除率
目的探讨术前血栓预处理在AngioJet血栓清除术中的作用。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急性期单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共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术前经腘静脉置鞘小剂量溶栓药物预处理是否可进一步提高AngioJet血栓清除效率。结果经预处理后,实验组术中即时血栓清除率较对照组高(Z=2.446,P=0.014),血栓抽吸时间更短[(289.1±57.9) s比(342.3±75.2) s],术后第
采用磁吻合技术(MCA)实施食管吻合6例:3例为Ⅲa型长段食管闭锁通过消化道内镜将1枚磁体置入食管近端盲袋,与远端食管腔内磁体互相吸引,实现食管吻合口衔接;2例术后食管狭窄和1例先天性食管狭窄患儿,均通过消化道内镜和胃造瘘方法将两个磁体分别置入食管狭窄部位近端和远端食管腔内,对食管狭窄部位产生持续压力以疏通食管。术后通过胃管喂养直至磁环自然脱落。1例长段食管闭锁患儿术后1周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
期刊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9月至2017年8月诊治的6例颈内静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囊状瘤体内合并血栓形成,行瘤体部分切除加侧壁吻合术;1例梭状瘤体保守治疗过程中直径进行性增大,行瘤体切除加颈内静脉结扎术。3例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1例2岁患者保守治疗过程中颈内静脉恢复正常,另2例保守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我们认为对于颈内静脉瘤有症状、变大或影响美观的病例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
期刊
期刊
对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急性胆囊炎行胆囊置管引流术,1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消化道穿孔行剖腹探查术。普外科医师在疫情期间需掌握确诊或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急腹症手术的管理流程,既要救治患者,又要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期刊
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肛瘘为原则。随着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的微创术式,这些微创术式都以肛门功能的损伤最小化为目标,但目前肛瘘的治疗仍面临着疗效与功能难以兼顾、术式与规范难以统一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循证医学、指南及临床研究的证据,对肛瘘微创术式的疗效与安全性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肛瘘术式的正确认识,为今后肛瘘的术式提供参考。目前,像瘘管激光闭合术、肛瘘栓、视频辅助治疗肛瘘等微创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