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koa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在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电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那么电影片名就是媒介的引路人.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精华所在,所以在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中,电影片名的翻译就被推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否吸引人就决定有没有愿意选择去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样就造成了语言文化的冲撞,在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为了尽可能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扰,就需要巧妙灵活地使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尽可能保证源语和译语的对等原则,使源语不会失去本身的特色,而译语也可以在符合本国人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展现出他国文化特色.
其他文献
古典主义是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对很多作家及流派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京派的文学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本文将会从京派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创造眼光和审美原则来对照古典主义进行分析,最后对京派文学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进行评析.
网络西游同人小说多元的故事变化来自补白原著和抽离符号两种主要改写模式,借鉴普洛普分析俄国民间故事的结构主义方法,研究整理和探讨了西游网络同人叙述的基本叙事模式,列出9个有一定秩序的“情节功能”和西游前情、西游起因、西游过程以及西游结果等以“西游”原型为线索的4个基本叙事阶段,结合具体的网络西游同人小说样本进行情节模式和角色功能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接受本性、鼓励反叛命运等现代改写意义模式.
明清小说受谶、纬影响而产生的谶、纬现象众多,多数学者将二者统称为“谶纬”现象进行研究.但回溯历史本义,谶与纬是有所联系而其内容又不同的两种存在.本文从谶、纬二者的原义出发,继而审视明清小说中的谶、纬现象,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以期对明清小说中谶、纬现象的功用、价值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代环境的碰撞交融,领会了“愁意象的审美意蕴和时代意蕴.最后,把”愁“归结为艺术情感,是古诗词的创作动力,也拓展了”愁\"的审美意象的范围.
本文以蔡东短篇小说《伶仃》为研究对象,关注面临社会与家庭双重危机的现代中年女性,在失去另一半陪伴,被迫出走家庭之后如何以自洽、向上的努力重建自我生存秩序,透视以卫巧蓉为代表的现代中年女性的生存境况与情感成长之路.
四川网络小说近年获得较大发展,作品的内涵及审美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四川网络作家关注文化,他们书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具有时代感的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作品中呈现的文化杂糅使作品独具特色,充分彰显了天府文化的魅力,为四川文化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文化,使作品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语文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回归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着落实文化认同与传承的责任.由粤港澳教育人士合作编写的《中国语文》作为澳门第一套自主编写的语文教材,以澳门课程文件为依据,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突显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传承,关注澳门本地特点,兼容多元文化.澳门新教材《中国语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初中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认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国著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莫雷教授经过长达40年的深耕探索,提出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双机制理论.这一理论对于认识人类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著名教育家的观点,把握减负、大概念、PBL教学、素养导向、真实情境活动等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以及对于指导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重大教育实践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本论文以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檀香刑》的德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异化与归化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译者白嘉琳在处理小说中大量使用并且独具特色的熟语时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即何时选择归化策略,何时选择异化策略,如何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与再现原文内容层面的信息与风格要素,并评价其翻译效果.
诸葛亮从我国古代三国历史时期真实存在的一代名相到文学作品中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自身的人物形象经历了漫长而复杂化的演变历程.在历代文学创作者的渲染塑造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已变得出神入化,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脱离了人的范畴.本文力图从新的视角来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进一步加深对其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于研究古代小说人物形象演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