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征文通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世界卒中组织(WSO)、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定于2010年7月9—11日在南京召开。会议将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就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参会代表将获得国家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8分。

其他文献
女性的卒中自然史比男性更差。有关不同性别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的效果,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法国巴黎Bichat大学医院神经内科及卒中中心的Meseguer等采用临床登记和系统评价对静脉rtPA的疗效和安全转归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目的 探讨脑血栓形成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缺铁性贫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为中重度贫血,血小板增多,血压偏低,2例存在慢性感染病灶。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其中2例为分水岭梗死,2例为基底节梗死。吸氧、纠正贫血、调整血压在适当水平以及其他常规治疗有效。结论 对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如伴有血小板增多和血压偏低等情况,易导致脑血栓形成
自由基在脑梗死时的神经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日本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研究证实了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但迄今的临床研究仍然不多。日本福山太田纪念医院的太田等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药物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球囊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球囊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这一精细的术式由Yasargil首次完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已被用于脑缺血性脑血营病、烟雾病、颅内动脉瘤和脑肿瘤的治疗。文章重点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并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管吻合术的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术中评估、并发症、术后护理和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迅速识别卒中症状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妇女更可能表现为非典型症状,但尚未对这一假说进行过广泛的评价。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诊断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方法至今已有20年历史。1999年威尼斯会议规定了此方法的标准化步骤,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近10年来,研究者对该方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文章对相关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公立医院,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心城区,分东西两个院区,编制床位1300张。医院配备磁共振(1.5T)、多排CT、进口DSA等大型设备。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是连云港市一类医学重点学科,拥有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经颅多普勒(以色列)、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美国)等先进设备,目前开展床位70张,计划开展150张。
期刊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Archit等进行的一项汇总分析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后,女性接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治疗的概率比男性低30%。
高龄人群(≥80岁)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其他人群(〈80岁)不尽相同。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高龄人群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更高,传统危险因素以心房颤动和高血压更为多见,而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饮酒则较为少见,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肌酐水平是否会增高其缺血性卒中风险尚不确定。总体而言,传统危险因素对高龄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