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tl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遗传人·在中国》避开为“呈现”而“纪录”的常态表达,在呈现精彩“手艺”的基础上,赋予内容更多的是人物在“守艺”中的命运和情感。是一部充满人文礼赞的影视纪录作品,以影像的名义还原了纪录片对人文追溯的责任和力量。
  【关键词】纪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文精神
  自2011年起,百集纪录片《非遗传人·在中国》在面向全球华人观众的香港卫视以周播栏目形式连续两年播出,创造了该台纪录片栏目的最好收视纪录。作为一部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纪录片,《非遗传人·在中国》以100集的规模效应在传媒界和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2013年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中荣获纪实类一等奖。节目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创作者们对于纪录片纪实风格的不懈遵守和对视听艺术追求的精益求精;同时,更难得可贵的是,创作者们站在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时间链条上,用一个个或闻名天下、或深埋民间、或口传身授、或浮沉百年的文明星火,点燃一个个普通生命的不普通光芒,照耀着传承人在生命历程中对“非遗”文化的执着热爱和纯真守望,话语真实,情感浓烈。节目避开为“呈现”而“纪录”的常态表达,在呈现精彩“手艺”的基础上,赋予内容更多的是人物在“守艺”中的命运和情感。是一部充满人文礼赞的影视纪录作品,以影像的名义还原了纪录片对人文追溯的责任和力量。
  一、《非遗传人·在中国》的纪录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血脉中流淌着的“活物质”,传递着民族基因的原始信息和繁衍进化的时代烙印,是不可遗忘的民族记忆,也是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然而,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无人可传的尴尬局面,甚至走到了消亡的境地。在东北大兴安岭的群山之中,打猎和制作皮货曾经是鄂伦春族人的绝活,但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如今还擅长传统狍皮活的是3位70岁以上的老人,而真正还能穿针引线的只有74岁的葛长云一人;在四川西部的羌寨里,曾经悠扬了千年的羌笛,如今只有78岁的龚代仁还会偶尔吹给小外孙听。在无锡惠山的泥人雕塑厂里,73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渝湘涟,如今一直过着退而不休的生活,原因就在于还没有找到真正能够脚踏实地在这里捏泥人的好徒弟;在著名的艺术之乡——安徽黄山歙县,虽然这几年歙砚市场行情见涨,但是真正按照传统手工打造砚台的师傅却寥寥无几……正如云南西双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在接受采访时说:民间手工艺在地域上、在经济上以及在社会地位上,一度被市场经济边缘化,导致了很多民间手工艺者的流失;再加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过度轻视,造就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缺席。外来文化的侵袭和解构重组,又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传统文化已经陷入生存的困境。让人矛盾的是,没有市场效益的传统手工艺,吸引不来后来者的学习、继承;具有很好市场效益的传统手工艺,学习者趋之若鹜,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坚守技艺里最传统的精髓,为了经济效益,不择手段,甚至弄虚作假。
  值得庆幸的是,自2008年成功举办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来,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复兴趋势。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华文化——汉语、书法、功夫、茶道、瓷器……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民族崛起的重要表现。在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日益对话的时候,《非遗传人·在中国》的创作者用纪实的影像探寻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节目开播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出台,历史的巧合无声地说明了节目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可以说,在社会掀起一轮又一轮“非遗”保护热的浪潮中,创作者们用影像的形式打造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非遗”大阅兵。在“阅兵方阵”中,来自各民族、各地区、各门类的“非遗”,为海内外观众呈现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视听觉盛宴。
  《非遗传人·在中国》的内容涵盖手工艺、饮食、方言、文字、戏曲、神话传说、地方音乐、民间舞蹈等,地域覆盖大陆各个省份以及香港和台湾,涉及汉、壮、苗、蒙古、鄂伦春、侗、羌、纳西、傣等近30个民族。如果把《非遗传人·在中国》的拍摄地在地图上一一标注、以点连线的话,可以发现,她实际串起了中国陆地版图80%以上的地区。而如果把拍摄时间放在中国24节气的时节划分图谱里,可以发现,在横跨广大地域的同时,她也飞越在季节书写的不同时间里。跨越之大,时间与空间的互动,都可以堪称是一次传播的新突破。节目中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表达了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和历史,也充分展示了各民族之间的魅力和活力,是一次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优质影像传播。
  二、《非遗传人·在中国》的创作情怀
  作为一部纪录片,《非遗传人·在中国》以故事为主体,串起历史的同时更关注当下;以人物为对象,讲述命运的同时更体现尊严;以时代为诉求,传播价值的同时更弘扬追求。这样的人文观体现了《非遗传人·在中国》对人的终极关怀理念。基于这样的理念,《非遗传人·在中国》在人的主体纪实基础上,实现了对艺术创作的人文回归。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一种“活性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还是其传承者、拥有者和享用者。所以,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然而,放眼当下电视媒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来看,更多的是着眼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经济开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民间文化的猎奇心理,当中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观的解读以及对传承人命运和情感的揭示,这其实有悖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符合电视纪录片人性关怀的传播理念。针对这样的现实,《非遗传人·在中国》的创作者们把目光紧紧锁定在“非遗”的主体——传承人身上。节目聚焦全国各地1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中有蜚声中外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如铜雕大师朱炳仁、蜀绣大师郝淑萍;有“深藏香闺人不识”的农村老头老太,如鄂伦春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葛长云、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玉南恩;有世代相袭的手工匠艺者,如廊桥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春才、沈阳“泥人张”传人汤福祥;也有奔走江湖的“游侠剑客”,如云南“刀王”项老赛、大连核桃雕刻传人韩志耀……拍摄的选择不以人物的“名气”和“财气”相区隔,不以地域的“都市”和“乡野”相区别,也不以传承的“多数”和“少数”相比较,节目只注重对每一位传承人身上所继承的独特文化符号的影像诠释——每一个传承人都代表着一个文化符号,但是每一个文化符号下的传承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当下生存状态,他们的故事有财富的、有清贫的、有得意的、有失落的……然而,每一种生命样式都是值得“尊重”的。镜头里,他们的诉说可以追忆一项绝世技艺的前世今生,可以连贯平凡生命的变化轨迹,还可以描绘时代变化的价值曲线。他们每个人都是文明星火的点亮者,除了“尊重”,他们比普通人更多了一份“敬仰”。   三、《非遗传人·在中国》的“守望”心
  著名电视纪录片专家刘效礼曾断定:电视片成功的背后是真实;在真实的背后是纪实;在纪实的背后是人;在人的背后是观点。作为纪录片,无论创作背景如何,也无论传播途径如何,能够吸引和打动人的是要讲人道。人道即人性,人性是人们心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这种共鸣可以穿透种族、民族、国家等不同文化差异的隔离。纪录片的意义不在于外表的宏大,而在于内在精神意义的宏大,真正的流露人文关怀是对本质挖掘和解读的体现。在100位的传承人中,不管境遇如何,也不管生活何样,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有着一样纯真的理念,那就是对自己手中的那门技艺的热爱和执着,对于自己身上肩负的文化元素的传承和保护,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在我手上给丢了。他们或者年长、或者年轻,而内心的责任使命却和古老的技艺一样每每都能打动我们。朴素的话语、真实的内心,这样真情实感地流露是纪实类电视片能够震撼人心和具有生命力的人文表达。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头传统和哲学、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非遗传人·在中国》以文化寻根为背景、以传人命运为主线、以技艺工艺为亮点、以传承精神为诉求,成功地揭示了中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和传承意义,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厚的人文财富,也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社会尊重文化、敬畏文明的大国风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大众传媒走向更广大的人群,通过传播促进传承,并由此搭建一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传承与创新的良性环境。
  就在《非遗传人·在中国》播出的这两年多来,我们突然发现,不知何时起在我国各地屡屡上演着“民俗起源地”、“名人故里”、甚至“小吃发祥地”等等激烈的文化遗产“归属权”争夺战,纠缠的背后往往是狭隘的经济利益、地域情感冲突,甚至借机大肆炒作,推波助澜。其结果,本身一个绝好的文化公共教育课被冲淡主题,甚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效果也大打折扣。当然,这并不是中国政府提倡保护民族优秀文明的本意,更不是《非遗传人·在中国》所有纪录者和被纪录者的心声。100集的《非遗传人·在中国》,镜头在纪录着这群“非遗”的守望者的同时,镜头背后的创作者们也成为了“非遗”的守望者,而笔者也相信,在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里,还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非遗”守望者。□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电视中心)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情趣。情趣就是情感和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出: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摸索。    一、热爱学生——情趣课堂的前提    热爱学生是构建情趣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不是平等的,没有和谐的、宽松的氛围,别说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不
眼前是一本刚刚出版的《漳州八宝印泥名家题赠书画作品集》,朱红色硬皮精装,封面题字烫黑金加局部UV凹凸,很精致。八宝印泥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为“漳州三宝”,许多著名艺术大师的书画作品上,皆可闻到漳州八宝印泥的芳香。趋之若鹜的文人墨客中,有不少名家为漳州八宝印泥题赠书画,一墨一印,相互辉映,成为漳州文化遗产中独具特色的艺术珍藏。  打开画册,记忆中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我在大师们笔酣墨畅行云流水的墨宝中
【摘要】部校共建旨在携手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对于部校共建视野下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摄影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从当代摄影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展开学堂、巷陌、媒体培养的现实路径探索,有效树立他们的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  【关键词】部校共建新闻摄影人才培养  2013年底,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
足球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据说有1/3的地球人都是足球迷(相比之下篮球迷的人数只有1/7),而世界杯是全世界足球迷共同的狂欢节,赛事播出期间,至少有十几亿人同时观看。为什么足球拥有这么大的魅力?  蹴鞠和足球的关系没那么简单  提起中国足球,广大人民群众就会忍不住扼腕叹息,很多人都会说,足球是我们中国发明的,不就是古代的蹴鞠嘛,那为啥中国足球就是不给力呢?其实,古代中国足球“蹴鞠”和现代足球
【摘 要】企业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经营活动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发展战略对于企业的可持续与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盛大网络作为国内领先的互动娱乐媒体企业,通过旗下盛大在线、盛大游戏、盛大文学等主体和其它业务,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互动娱乐内容和服务。本文利用盛大成功推出的文学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平台战略的主体模式下应用微交易等其他战略,弥补平台战略的盲点。并在展望中,提出了集群战略观对整合型娱乐平
【摘 要】纵观媒介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本文就这一现象,选取《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以为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申报》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一、研究缘起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由来已久。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最快的100年,本文试考察旧中国电子媒介初露端倪时,
【摘 要】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砝码。本文结合对绥化学院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了微博平台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平台,以其便捷、开放的传播优势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微博用户,并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观点传播、交友方
【摘 要】本文分别选取中美两国顶尖的新闻类杂志《时代》和《中国新闻周刊》作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为案例,对比这两份媒体在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对新闻图片报道的拍摄和选择上的不同,以及在报道程序和报道角度上的不同,分析出中西方媒体面对灾难图片报道的意识差异,并提出值得我国媒体借鉴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海地地震 灾难新闻图片 文化意识  新闻图片报道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片
【摘 要】两岸关系决定了大陆和台湾的相互关注与重视,媒体如何呈现决定了两岸民众彼此的认知。分析《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对于2013年大陆“两会”的文字报道发现:两报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在对待大陆议题的意见偏向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进而在新闻采写业务上,也体现了不同的路径,《联合报》更注重信息的全面和均衡,《自由时报》则偏向于局部、片面信息的扩大,以及意见信息的表达。  【关键词】《联合报》 《自由时报》
据推算,郎平签约后仅几天给恒大所带来的广告效应,差不多相当于上亿元广告投入。    郎平回来了。8月12日,当郎平从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聘书时,标志着她从此踏上一段全新的征程。很多人不解,作为“世界级名帅”,郎平为何要放弃欧美一流的执教环境、60万美元的年薪,转而选择了国内三流水平的排球俱乐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      商业推手,成功回归    对于郎平回归执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