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h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课改的大潮下,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作文水平停滞不前。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加大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善疑、善问、善于分析问题并勇于追根究底的习惯;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有目的学习的习惯;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培养积极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只要我们抓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这几个环节,那么,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 习惯 语文自学能力 提高
  
  一、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堪忧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一言堂、填鸭式的现状得到改观。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尽管教师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收效甚微,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在每一次的语文综合测试中,相对于语文基础知识而言,阅读理解的得分率往往是最低或较低的。离开了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的共同探究,学生独立面对一篇篇阅读短文时显得手足无措,错误百出,失分现象较为严重。以至于每次考试,阅读理解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教师最难把握的项目之一。
  2.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是和阅读理解一样让他们难以把握的项目。不但考试时没有优势,平时的写作也是抓耳挠腮。尽管教师提倡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以提高写作水平,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往往是走马观花,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对写作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写作能力停滞不前。
  
  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
  
  从上述情况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堪忧。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认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善疑、善问、善于分析问题并勇于追根究底的习惯。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是衡量自学能力高低的标志。但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不是缄口不语,就是只浮于字词表面,问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如果养成了善疑、善问的习惯,他们就会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首尾、段与段之间联系起来思考,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一个有力的前提。除了善疑、善问,还必须善于深入探索,勇于追问到底,以求亲自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就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就会大大提高自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当教授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都先让他们对课题进行质疑。比如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我指着课题问学生: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了哪些疑问?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叫“只拣儿童多处行”;有的说,我听说过“只拣游人多处行”,跟这个课题有区别和相同之处吗?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在学习之后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也注意让学生在课文难以理解的地方质疑,并带着问题深入课文学习。如,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常常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同时,我还将雷同的问题进行归类合并,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和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和探讨。长期以来,学生改掉了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被动接收,等待教师提问的习惯,逐渐养成了主动质疑、主动探究的习惯,并用于更加宽泛的课外阅读中。
  2.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实验研究发现,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预习这个环节,一般教师都会做,但是流于形式的多,学生被动进行的多,效果普遍不高。为了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我做了如下尝试:除了一些简单的常规性要求,如,读生字词,给生字扩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外,我还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例如现代文预习,主要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相关的文学背景、文章内容以及主题思想;古诗文的预习则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借助工具书、插图等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的意思,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当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像上面所列举的那样面面俱到,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有所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让每个学生通过预习环节都有所收获。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兴趣,我还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章中做一些批注,把自己对课文或浅或深的理解记录下来,为课堂积极参与学习和探讨做好准备。还可以在预习的时候问问自己: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感受?我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我准备课堂上怎么去关注这个问题?等等。应充分而有效地预习,为课堂上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充足的知识储备。
  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对学生提出了如下预习要求:1.自学生字词,给生字扩词;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在书中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3.收集林冲的资料,会声情并茂地讲一个林冲的小故事。这些预习要求,既有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又有让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的要求,更有有关人物背景资料的要求。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对一篇课文有了这样充分而扎实的学习,为他们课堂上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真正做到了使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序曲”。
  3.培养有目的的学习习惯。
  学习应有的放矢。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听课效率提高,事半功倍。我们在教学中强调“一课一得”,就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而有一点收获。其实这和我们所说的课前预设有共同之处。在预习课文中,我会根据教学重点预设一些围绕重点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重点。在自读课文学习中,这种地位就转换过来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通过课堂学习或自主或合作探究来解决疑问。这个过程就是有目的的学习。实验证明,有目的的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下面就是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有目的学习的课堂教学片段。
  (沪教版第十册《慈母情深》)
  课前板书:慈母情深。(“深”字下面着重号)
  课前屏幕:一位母亲坐在缝纫机前,正在操作。(图片黑白,课题鲜红色)
  师:看黑板,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读课题。(学生读)
  生:(齐读)慈母情深。
  师:注意这个“深”字,再来一遍。
  生:(齐读)慈母情深。(“深”字读成了重音)
  师:大家一定有什么发现,在这个“深”字下面加了一个大大的着重号,为什么?
  生1:它提醒我们这个“深”字很重要。
  师:你对文字有很好的感觉。
  生2: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说明慈母的感情非常深。
  师:能为“深”字组个词语吗?
  生2:深厚。
  师:是的,感情深厚。再往下读的时候,你得特别留心这个深厚。
  生3:我觉得这个“深”字就是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字。
  师: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题眼。
  师:是的,好眼力。有了这些感觉和发现,我们再来读读题目。
  生:(齐读)慈母情深。
  师:对“慈母情深”这个“深”字有没有问题问问大家?
  生4:这个深字为什么要突出来?
  师:问得好。
  生5:这个“深”字到底有多少深?
  师:问得好。
  生6:慈母的情到底有多少深?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慈母情深深几许?有了研究的问题,你的感觉会变得更加敏锐,你思考的大门也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了。
  作者将文题定为“慈母情深”而非“慈母情”,足见这个“深”字的分量。挣钱不易、给钱慷慨,是为母爱之深厚;支持读书,崇尚文化,是为母爱之深刻;大爱无言、春风化雨,是为母爱之深远。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抓住了这个“深”字,帮助学生擦亮了“深”这个字眼,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必将对整个文本的言说意图和人文意蕴领会得更加深刻,获得精神生命的成长。
  4.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用工具书的习惯,关系到他们一生自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要把教学生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是教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质的区别。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问教师某字的读音、某词的含义,他们等待教师的讲解,此时不应该告诉、更不允许他们凭主观去盲目猜测,而是鼓励他们借助工具书解决类似的问题。坚持这样的引导,效果会比较明显,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去查工具书,字典也成了他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旦学生进入了高年级,教师都有这样的要求:每个学生的书包里必须准备一本《新华字典》,便于在课堂学习或者课外阅读中遇到困难时自行解决,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我就要求学生先通过翻阅各种工具书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要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可以翻阅《新华字典》;要理解“金沙水拍云岩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可以翻阅有关描写长征的书籍,了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要理解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理解这首现代诗的精髓,可以翻阅《毛泽东诗词》,阅读相关的诗词,等等。总之,勤翻工具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5.培养积极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
  我们的课文教学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勇于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用于怎样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到课堂上来,并且让他们在学习中承担课堂“小主人”的重任,变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同样的,学生积极参与自然就会勤于用脑,因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让学生推荐一篇课文里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及解释;文章重点语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全班学生沟通,互相探讨、互助学习;我也试着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行表演,因为表演能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并帮助其理解课文,从而主动掌握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形象。另外,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一个都不能少”,即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不让一个学生做“看客”。
  如在教学《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作者在看到母亲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拼命工作,养家糊口而“鼻子一酸”十分难过的心境,我设计了这么一个人人都要参与的练习,先让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填写下面这段话: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音()。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亲用()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我鼻子一酸,()着钱跑了出去。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这项练习,而且是人人参与。然后,我让他们想想我为什么要让他们填写以上这些词语?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进一步理解慈母情之深厚、深刻、深远,而儿子在母爱滋养下的成长和觉悟亦将灿然他们心间。
  6.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
  我们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解决这篇课文的问题,掌握这篇课文的写作技巧,更主要的是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能自学相同类型的文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这就需要学生能从课文中总结学习方法,用于以后的自学。所以在学习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去自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方法,并归纳出来。如在教学一个单元的写景的文章之后,我让学生将最近所学的几篇写景的文章再回顾一下,想想这几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知道了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写的;写景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写景的同时还要加入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使文章更加真实生动。同时,通过长期练习,学生由刚开始只能总结一两点表面内容,发展到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学习方法,且能从多方面进行总结。而当遇到类似的文章时,学生也能自觉地运用已学的方法尝试自学。
  7.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在课内学习的一些阅读的方法和要点必须在课外得以运用,才能促进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如果说,课内我们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那么课外阅读就是自学能力得以实践的练兵场。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阶段要有150万字的阅读量,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我首先教会学生学会选择。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适宜阅读优秀的中外名著。此外,由课本向课外延伸,推荐课外读物,也是不错的方法。如学习了课文《三味书屋》,我让学生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但促进学生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同时将在课文中学习到的一些如按照方位来写一个地方的方法再放到课文阅读中去进一步体会,将会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如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我让学生找来冰心的散文作品阅读,进一步领会她的抒情的方式,得到灵魂的陶冶。
  其次,我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通过实践,我提出了“熟读成诵”法和“读书笔记”法。所谓“熟读成诵”,首先,让学生努力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其次,让学生选择作品中文学色彩比较浓郁的段落,或者发人深省处进行背诵;再次,让学生在作品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多读几遍,渐渐地,熟读成诵。这样,学生既得到了文学的熏陶,又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写“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体会或感受,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体会或者感受的内容,可以是有关内容的,也可以是有关写作方法的。总之,将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运用,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于诗歌的教学,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本文针对现行诗歌教学中偏重语言的记忆与分析这一现象,提出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把体味意象作为论述的切入口,来探讨分析诗歌的教学方法。意象具有可感性,读者可以从诗歌中描摹的直接形象来品味诗歌的意境。意象具有想象性,读者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把握来想象体会诗人的心境情感。意象具有情感性,读者可以借助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意象的可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引起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原体,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的使用是预防IB发生的重要的措施,快速准确的病原和抗体检测是IB临床诊断与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蔡元培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注重开发课程所蕴含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
选择昆明白雌性小鼠作为试验动物,以37℃2h条件下正常体外培养为对照,将体外培养至扩张囊胚(hCG后113h)的小鼠胚胎分别施以38℃2h、39℃2h和40℃2h的预热应激处理,然后分别将预热
我国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如何通过评价使教师、学生达到良好的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应用“真实性评价”建构中学语文评价新体系就是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评价模式的最佳选择。    一、真实性评价及其特征    真实性评价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评价的新的评价模式,指的是在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注重真实性,注重真实学习情景的展现,其寓意是评价同样是学习的一部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成功或
摘 要: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研究。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逐步形成关注学生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 发展性评价 民主化 多元化 多向化 激励性    《
我在民族山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多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里的苗族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语言表达不准确,对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良好氛围,消除胆怯心理    当孩子们处于宽松的环境中,心情愉快,就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表达。苗族的孩子们在家向来都是说苗族话,很少跟讲海南话和普通话的孩子
随着水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逐步完善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充分体现了电厂的自动化程度的高低。本文简单介绍了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体验教学的理论分析以及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总结了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加强诵读教学,加强情景教学,加强角色的体验性教学,加强写作教学体验。在这四方面我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和个人的教学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摒弃那种概念化语文教学,从而体会体验教学的益处。  关键词: 体验教学 诵读 情景 角色 写作    “体验教学”是针对重理性分析,忽视感受体验,重抽象概括,忽视被
近年来,由于受农业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大暴发,而且抗药性增强,致使棉农束手无策,谈虫色变,给棉花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我国科研人员针对这一情况,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