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逻辑进路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与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比,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开拓创新与转型升级。本刊特邀我国学界在公民道德研究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五位学者,就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逻辑进路、民族文化自信与传统美德传承、新时代公民的网络道德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夯实新时代基层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基础这五大问题,进行深入学理诠释,以飨读者,并求学界共鸣。
其他文献
榜样示范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教育哲学意义上主要存在两类问题,即"如何激发教育对象模仿行为"的方法论问题和"榜样示范教育应教什么"的实质性道德问题。"模仿"是"榜样示范"中的核心概念,亚里士多德将其视为一种蕴含情感、意动、认知及行为要素的情感美德。因此,在品格教育"榜样示范"的过程中,要避免仅止于对榜样的行为模仿及类推性实践的方法论问题;更要重视所要学习模仿的道德品质独立性问题,化解"模仿者"对榜样无知顺从的困境。从实践角度看,应从多方面审视和改善品格教育的"榜样示范"
关怀是否能从私人领域扩展至公共领域,是关怀伦理面临的一个普遍质疑,它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扩展的可能性,即来源于个人关系的"关怀"如何从心理上扩展至整个人类?二是这种扩展的合理性,即诉诸关怀会导致对权利的忽视。弗吉尼亚·海尔德的关怀伦理思想分三步回应了这个质疑。第一步,通过澄清关怀伦理要求扩展至公共领域的"关怀"是什么以及关怀伦理如何对待权利,海尔德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回答。第二步,通过说明关怀关系是个人、社会以至国际层面的关系都预设并依赖的一种关系,海尔德论证了以关怀关系为核心的关怀是一种为
"做人"是一个基本的日常伦理观念。作为目标的"好人"和作为方法的"会做人"是"做人"的题中之义,在日常使用中显示出与现代公共生活不适应的问题。"做事"对"做人"的约束不等同于现代公共生活要求的客观性。即便如此,"做人"依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观念,它越是接受符合时代共识的限制,越能焕发活力。"做人"观念起源于"家"这一独特的互动机制和关系网络,向家之外的语境扩展时不是推广某一种身份,不是推荐某一个品质,不是扩张某一类组织,具有开放的特点,这亦是它保持生命力的原因。
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对我们与他人感同身受这一同感特征的道德性提出了挑战。数值上的合一主张、性质上的人我合一主张以及概念上的人我合一主张看似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但是这些回应都存在各自的问题。相比之下,从《孟子》和朱熹的"一体""恻隐""怵惕"思想中提炼出的人我合一形态则有助于我们回应同感自我中心主义的质疑。
共同善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但公共与私人、共同体与自我之间的冲突常常会导致现实中面对"共同善"时难以回避的道德两难困境。对共同体与个人何者优先的不同回答,会导致对"共同善"概念的不同理解。若把共同善建基于个体自我关切的互惠互利,则容易陷入"单元论"的谬误;而在交互主体性的视角中强调共同体之优先性,虽在概念上更为完备,但同样难以回应多元文化"不可通约性"的诘难。因此,要回应这一诘难并为共同善进行辩护,其中一个方案是论证"共同体感"的先天价值,为共同善建构稳固的道德情感基础。而在实践中,
正义理论通常被认为不应该涉及"至善"领域,"正义问题"与"幸福问题"应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伦理学家很少用"幸福"论证正义制度和说明个体的正义行为,而多是从"利益"和"尊严"出发论证正义理论的合理性。但在理论结构上,从"利益"出发的"财产中心正义观"存在着不可自洽的缺陷,从"尊严"出发的"主体中心正义观"通过扩充前者的信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尊严"概念本身对社会合作和正义动机的解释力都稍显不足。赵汀阳教授用"可能生活"重新诠释了"幸福"概念,
柯亨认为,罗尔斯差别原则的真正实现,不仅需要公正的强制性规则,而且还需要一种贯穿个人选择之中的平等主义风尚。对于这种平等主义风尚,有妨碍职业自由、伤害到最不利者的尊严以及这种风尚无法实现三种反对意见,但这些反对并不成功。同时,也存在从保护职业自由的角度、从用好"才能"的角度、从运用辩护性共同体的角度三种修正平等主义风尚的方法,其中前两种修正存在一定问题,第三种则更为成功。
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全球战‘疫’彰显中国精神"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4月18日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的一百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代表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揭示人性有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多重维度,但从道德上考究人性即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是主流;道德与人性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性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人性的问题,决定道德的利益不过是人性的体现,而人性的善恶又以利益的取舍为标准,如果我们认同由伦理入道德的分析进路,那么人性就构成道德的"第二土壤";但人性又是欲望与情感的总和,利益只不过是人的欲望的现实化,就此而言,人性又构成道德的"第一土壤";因此,基于真实人性的道德学应该破除人性要素的二元对立思维,从人性的完整性、客观性出发,为正当与善提供坚实的
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东南大学举办了"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国际论坛暨道德发展智库月系列论坛,此次论坛由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组委会、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一、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伦理型文化战略樊和平教授代表东大伦理团队作了题为"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伦理型文化战略"的成果发布,基于道德国情调查数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