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考点鉴赏诗词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e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蕴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古诗词就像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绚丽多彩、耀眼夺目的明珠。新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那么,在鉴赏古诗词时从哪些角度入手呢?该如何鉴赏呢?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举例作扼要分析说明。
  一、捕捉意象
  古代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就是客观物象;意,就是主观情感。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大自然中的事物都是“物象”,而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而成为意象。2002年高考题中对“折柳”的理解,实质上是对诗歌中形象(意象)鉴赏的考查。
  1.特定意象
  所谓“特定意象”是指已成为表达特定情思代名词的物象。如“月亮”可表思乡念人而成为特定意象。李白的《静夜思》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中,都是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情思。而2003年北京卷,针对韦应物《闻雁》和赵瑕《寒塘》中的两个诗句问:(在表达思乡之情时)为什么两首诗都写到雁?这里的“雁”已是思乡的特定意象。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意象,如:“松”代表高洁,“梅”代表坚强,“竹”代表节操、虚心,“荷”与“菊”象征高尚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折柳”表惜别怀远,“梧桐”表伤感,“烽火”借指战争等等,只要我们留意,这类词语还有许多,平时应注意储备。
  2.不定意象
  所谓“不定”,是指有的意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比如对“鸟”这一形象,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的“飞鸟”,隐喻像自己一样沉醉自然、恬静愉快的隐士。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众鸟”却与之相反,离自己而去的“众鸟”应是那些仕途得意、飞黄腾达之徒,“孤云”则是作者自己,这里诗人明显地传达出了对“众鸟”鄙视的信息,可见,“鸟”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在鉴赏时应注意这类不定意象。
  二、抓关键词
  古人写诗作文非常讲究炼句、炼字,所以我国古代诗歌有含蓄深厚、精炼传神、意味隽永的特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千古佳句便是见证。如2003年的高考题中对诗眼“咽”、“冷”二字的鉴赏。在这里从下面几个方面作分析说明。
  1.关注动词、形容词类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还应特别关注那些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动词和形容词。如有名的“推敲”典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中的“绿”,“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中的“破”、“弄”,“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中的“闹”等,比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笼”,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迷蒙冷寂的水边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真可谓言简意丰、意蕴深厚。
  2.关注叠音、拟声词类
  叠音词主要是加强语意、语气,拟声词主要是使诗文富有音乐性,二者都有增强韵律感的作用。如李清照晚年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来气韵顺畅、铿锵有力,加重了诗的韵味感,这几组词语分别从动作、感觉、心境三个方面突出地表现了女词人晚年凄凉悲惨的生活,仿佛感受到了词人血与泪的泣诉,向苍天的悲愤呼告,使人如见其状、如见其情。
  3.关注色调词类
  即表现背景光线色调的词,因为光线的明暗和色调的冷温一般能烘托背景、渲染气氛和透露着诗人的情绪。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这些情感色彩暗淡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凉、渺茫、色调低沉的画面,这恰好与作者暗淡伤感的心绪是一致的。古人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此意。
  4.关注虚词类
  所谓“虚词”,是指联结意象、疏通文意的词。例如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字妙处的赏析:如果理解为表范围的“全”,说明思乡的人数之多,是所有的人;如果理解为表时间的副词“都”则点明思乡时间之长;如果理解为表程度的“尽”,则表明了戍边将士因长期守边而产生的怀乡感情之深切。可见一个“尽”字,意韵丰富,真有说不尽的意味。
  三、表达技巧
  所谓“鉴赏表达技巧”,我以为是一首诗词中运用某种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的作用、妙处。艺术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衬托、比喻、拟人、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等。这类题目的考查形式有两种类型:
  1.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词语
  这类题主要是品味字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充分联想、咀嚼,品出意味来。比如宋代词人张先《天仙子》有两句“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单说“弄”字,便赋予了花儿人性化的特征,引人产生丰富的想象。你看:月亮破云而出,皎洁的月光下,花儿为了欣赏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材,故意扭动腰肢,以大地为镜左顾右盼,好似在与倩影嬉戏。此句用一“弄”字动感神韵十足,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勾划出了花儿顽皮活泼的性格,展现了一幅月下花影斑驳,风中花枝摇动的鲜活画面。
  2.从艺术手法的角度鉴赏表达技巧
  这类试题首先需要对整首诗研读,弄懂文意,找出主要的艺术手法,然后揣摸运用这种手法对诗歌在内容或形式方面有何作用。比如2003年春招题赏析元代倪瓒的小令《小桃红·秋江》一题要求从动静与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第一问,从文面看,写动态的有“眼底离愁数行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其余句子是从静态方面写的;作用:动景与静景和谐统一或首尾照应。第二问,写色彩的有蓝天白雪(雪晴天)、绿硙、红蓼。这首小令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下,绿色的浮硙、粉红色的蓼花高低错落地生长在水边情景。作者将白、蓝、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值得重视的是,这类题型今后有可能要求考生自己找出某种手法,然后作赏析。
  以上是自己在诗词鉴赏复习过程中的点滴积累。之所以分块说明,是为了便于分析。事实上,从考试的角度看,上述三个方面往往是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很难分清三者的界限。总之,诗词鉴赏是一项高级的审美活动,我们平时要注意文学知识的储备和文化素养的积淀,这不单是考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我们每个人素质的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鱼洞中学校。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相应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内容中,然后传递给学生,进而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养成正确、良好的思想观念。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并积极落实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笔者就此展开论述。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
高中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其课堂教学理应是有情感教育性的;她既是由无数生命、由无数人构成的生命文化载体,同时又肩负着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专家卢家楣倡导情感教育并写了专著《情感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要体现爱,爱就是一种情感。那么理论和实践上情感性教学存不存在呢?情感性的学与知识性的教有什么不同的吗?如果有,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情感性的教,学生
一、“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内涵解析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原本出自《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先生认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对诗人创作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读者品诗也理应秉承这一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诗歌学习,需要还原到诗人的经历及个性中去,即“入乎其内”;同时还要需
“下水”作文,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后,先于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命题,进行构思、立意,从而写出作文。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如能先于学生在水中游弋,摸清情况、探得冷暖、知晓深浅,把自己的真切体会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无疑会让作文的讲解更透彻,指导会更切实。  一、“江枫渔火对愁眠”  可事实常常让我们难堪,当下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视写作为难事,没有写作能力,更有甚者教了一辈子的书,
翻轉课堂可以真正地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对于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环节。  一、给“磁力”诱导亢奋情感  诱导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新课标认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传统教学过于强调
不久前,笔者在南京聆听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葡萄月令》教学示范课,至今意犹未尽。整堂课完全践行了其本色理论主张,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深思的地方不胜枚举。笔者试举三例进行分析,以不负黄老师授课中的真情、真意、真境。  一、基于学习过程的灵动对话  基于学生学情、基于学习起点、基于课堂反应进行授课,是语文人共同的认知,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黄厚江老师真正做到了,而且做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
杨绛的《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用的是平实的语言,但作者笔下的老王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老王一辈子孤苦伶仃,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他心地善良、讲感情,知恩图报,即使在“文革”那样的年代里,精神上也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能同情尊重遭遇不幸的作者夫妇。同样,不幸的他也得到了作者及家人的同情与帮助。在他的弥留之际,他竭平生之积蓄,给作者一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为的是报恩。老王走了,作者每想起老王,
第四届全国师范类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在浙江师大如期落下帷幕。从开始准备到最后走上参赛的讲台,每一步我都很用心地在走。虽然最后因为过于紧张没有发挥好,但是这一过程中的收获是不能单单用名次来衡量的,参加这次比赛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和收获。  本次比赛参赛选手375名,其中语文学科65名。比赛分为两个板块,分别是即席讲演和模拟授课,都为现场抽题,准备时间共两个半小时。就课文写一份电子版的教学设计,并对模拟
语句补写题是高考新课标卷较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题型。这一新题型,属于语言文字运用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这一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此题型自2012年全国卷出现后,连续五年的高考都得以延续,颇受命题者青睐。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虽说是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实质上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推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  随意补写,似顺而不通,缺贴切欠连贯,是学生做此题常见的失误。对
没受过教育的人,往往被无知所左右;受过教育的人,又常常被知识所裹挟。  一、概念化主题:那些年我们学到的“语文知识”  不久前,再度执教鲁迅的《祝福》,郁结于心中多年的困惑又凸显出来,它与我对“阅读”的认知连成一片,促使我不得不去反思语文教学一些本质化的问题。  阅读《祝福》到最后,总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谁戕害了祥林嫂”,老师组织学生们讨论,从鲁四老爷、鲁四婶、祥林嫂的婆婆到柳妈、卫老婆子,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