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小学三年级学生小明为例,剖析离异家庭因缺爱行为偏差孩子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对特殊学生进行帮扶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特殊学生;心理教育;行为偏差;班级力量
一、案例提出
小明同学是广州某小学三(4)班学生,平时上课纪律散漫,常对教师的教育进行抵抗。班主任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小明的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生活。爸爸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妈妈已经二婚,有了新家庭,小明平时跟着60多岁的奶奶生活在村里一个不足80平米的家中。
对于孩子的教育,爸爸常采用暴力方式进行解决。有一次,小明欺负同学后,老师进行批评教育,他便用跳楼威胁老师,老师用多种方式劝阻,他甚至采用自残的方式伤害自己。此后,笔者和其他老师进行危机后干预,借力家庭和班级,对小明采取一些帮扶行动。
二、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孩子的情况,笔者多次与家长电话沟通,并单独约家长面谈,了解情况,到小明家中家访,结合日常观察的现象,做出了以下原因分析:
1.孩子缺乏关爱。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妈妈二婚,有了新家庭。爸爸多用暴力方式教育孩子。
2.孩子家庭环境比较差,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平时卫生等习惯也差,孩子觉得受冷落和遗弃,对生活没有希望。
三、问题解决
1.利用情境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创设互动式情境,以激活或唤醒学生的心理活动,诱发学生的行动愿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笔者在对小明的心理教育中,就地取材,利用情境,抓住教学契机设计了活动:
情境:孩子企图自杀被劝回家后,我们又陪同奶奶把孩子送到四五公里外的妈妈家中。妈妈已经二婚,并在一周前生下一个小弟弟。小明很喜欢弟弟,并对妈妈生下小宝宝这件事比较兴奋。我们陪孩子到床前看弟弟。这时,笔者建议拍一张特别的照片,有刚出生一个星期的弟弟、小明及其妈妈、班主任老师。我们告诉小明,明天将会帮他把照片洗出来并过塑,这样等弟弟长大了,小明便可以拿这张照片给弟弟讲故事。孩子表现出异常的兴奋。他明确了自己身上具有做哥哥的责任感,并对未来存在希望。
第二天,笔者把洗出来的照片送到了小明同学手中。小家伙异常兴奋,也引得其他同学好奇围观。笔者认为这又是一个教育契机,可以借此机会让小明融入班集体中。于是把这张珍贵的照片投影出来,让小明同学站到讲台上对着同学们讲这张照片的故事,并接受孩子们的提问。其中有几个问答让笔者惊喜。小沐问:“你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呢?”小明說:“因为我的弟弟还小,等他长大了我就可以拿这张照片给他讲故事了,这样就很有纪念价值。”有的孩子好奇地问:“你妈妈为什么戴着帽子,为什么穿着睡衣呢?”笔者以为要帮忙,没想到小明马上作答:“因为我妈妈生完弟弟正在‘坐月子’,她需要呆在家里不能出去,她戴的是月子帽,需要把头保护起来。”借此机会,看着戴月子帽的母亲和小弟弟,笔者告诉孩子们要懂得妈妈抚养孩子的艰辛,要懂得感恩,爱护自己。在这个情境中,孩子们和小明一起,也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同时,小明也慢慢得到同学们的接纳。
2.利用班级激励的力量。笔者在班级设立“封神榜”,鼓励同学们善于发现班级中有进步的人和事,写出便利贴进行表扬。只要小明同学有出现良好的行为,笔者一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并私下叫一两个同学在便利贴中写出赞赏话语张贴在“封神榜”。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行为改变。通过奖励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纠正不良的行为。笔者发现,小明同学非常喜欢受表扬,只要一受表扬,就会变得乖顺听话,并争取表现。因而,这种方法让孩子一方面得到行为上的强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明融入班集体中,还借助班级的力量,让小明得到在家庭中得不到的关爱。
以上两种方式都能让小明同学融入班集体中,慢慢地,他便能在班级中找到他本身缺乏的关爱,重新找到自信心,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对于这个缺爱且戒备心强的孩子,笔者尽可能采用的方式便是“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在爱里被治愈了,在同学们给予的爱和尊重里成长了。
【关键词】特殊学生;心理教育;行为偏差;班级力量
一、案例提出
小明同学是广州某小学三(4)班学生,平时上课纪律散漫,常对教师的教育进行抵抗。班主任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小明的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生活。爸爸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妈妈已经二婚,有了新家庭,小明平时跟着60多岁的奶奶生活在村里一个不足80平米的家中。
对于孩子的教育,爸爸常采用暴力方式进行解决。有一次,小明欺负同学后,老师进行批评教育,他便用跳楼威胁老师,老师用多种方式劝阻,他甚至采用自残的方式伤害自己。此后,笔者和其他老师进行危机后干预,借力家庭和班级,对小明采取一些帮扶行动。
二、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孩子的情况,笔者多次与家长电话沟通,并单独约家长面谈,了解情况,到小明家中家访,结合日常观察的现象,做出了以下原因分析:
1.孩子缺乏关爱。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周末才回家。妈妈二婚,有了新家庭。爸爸多用暴力方式教育孩子。
2.孩子家庭环境比较差,在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平时卫生等习惯也差,孩子觉得受冷落和遗弃,对生活没有希望。
三、问题解决
1.利用情境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创设互动式情境,以激活或唤醒学生的心理活动,诱发学生的行动愿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笔者在对小明的心理教育中,就地取材,利用情境,抓住教学契机设计了活动:
情境:孩子企图自杀被劝回家后,我们又陪同奶奶把孩子送到四五公里外的妈妈家中。妈妈已经二婚,并在一周前生下一个小弟弟。小明很喜欢弟弟,并对妈妈生下小宝宝这件事比较兴奋。我们陪孩子到床前看弟弟。这时,笔者建议拍一张特别的照片,有刚出生一个星期的弟弟、小明及其妈妈、班主任老师。我们告诉小明,明天将会帮他把照片洗出来并过塑,这样等弟弟长大了,小明便可以拿这张照片给弟弟讲故事。孩子表现出异常的兴奋。他明确了自己身上具有做哥哥的责任感,并对未来存在希望。
第二天,笔者把洗出来的照片送到了小明同学手中。小家伙异常兴奋,也引得其他同学好奇围观。笔者认为这又是一个教育契机,可以借此机会让小明融入班集体中。于是把这张珍贵的照片投影出来,让小明同学站到讲台上对着同学们讲这张照片的故事,并接受孩子们的提问。其中有几个问答让笔者惊喜。小沐问:“你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呢?”小明說:“因为我的弟弟还小,等他长大了我就可以拿这张照片给他讲故事了,这样就很有纪念价值。”有的孩子好奇地问:“你妈妈为什么戴着帽子,为什么穿着睡衣呢?”笔者以为要帮忙,没想到小明马上作答:“因为我妈妈生完弟弟正在‘坐月子’,她需要呆在家里不能出去,她戴的是月子帽,需要把头保护起来。”借此机会,看着戴月子帽的母亲和小弟弟,笔者告诉孩子们要懂得妈妈抚养孩子的艰辛,要懂得感恩,爱护自己。在这个情境中,孩子们和小明一起,也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同时,小明也慢慢得到同学们的接纳。
2.利用班级激励的力量。笔者在班级设立“封神榜”,鼓励同学们善于发现班级中有进步的人和事,写出便利贴进行表扬。只要小明同学有出现良好的行为,笔者一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并私下叫一两个同学在便利贴中写出赞赏话语张贴在“封神榜”。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行为改变。通过奖励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纠正不良的行为。笔者发现,小明同学非常喜欢受表扬,只要一受表扬,就会变得乖顺听话,并争取表现。因而,这种方法让孩子一方面得到行为上的强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明融入班集体中,还借助班级的力量,让小明得到在家庭中得不到的关爱。
以上两种方式都能让小明同学融入班集体中,慢慢地,他便能在班级中找到他本身缺乏的关爱,重新找到自信心,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对于这个缺爱且戒备心强的孩子,笔者尽可能采用的方式便是“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在爱里被治愈了,在同学们给予的爱和尊重里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