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贫苦农民家庭里的孩子,后来成了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就是苏步青博士。
苏步青生于1902年9月23日。父亲苏宗善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他却立志要让儿子读书。父亲省吃俭用,送苏步青进了村里私塾学堂,学习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
后来,父亲挑着一担米当学费,送他到平阳县城高小(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年级)读书。没有念过初小、正处于贪玩年龄的苏步青,一开始学习成绩不好。有的人说他笨,有的同学嫌他穷,他自己也差点失去信心。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一位教地理的陈玉峰老师。陈老师没有嫌弃这个穷学生。通过观察,陈老师发现苏步青天资聪颖,很有培养前途。
有一天,陈老师把苏步青叫到身边,热情和蔼地说:“孩子,你并不笨。你不是会背《弟子规》吗,里面有这样一句‘不如人,当自励’,意思是唯有勤奋方能学到知识;唯有学到知识,方能振兴我们五千年的华夏古国。你应当从小立志,奋发图强,长大后就能成为有才学的人,即‘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陈老师,您最后举得这十二字的例句,我一直不太明白。”苏步青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说。
“这些例句是说,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陈老师恳切地解释。
陈老师语重心长,给彷徨中的苏步青极其深刻影响。于是他暗暗下了决心:要奋发读书,再不贪玩儿了。果然,从第二学期开始,苏步青的成绩就一跃为全班之冠,而且一直把第一名保持到小学毕业。苏步青尤其喜欢读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最喜欢读的是《聊斋》,里面的许多篇章他都仔细读过,甚至会背。
小学毕业后,苏步青到温州读中学。刚上中学时,苏步青对数学并不太感兴趣,觉得简单,一学就懂。他更喜欢文学,而且能够背诵《左传》、《古文观止》、《昭明文选》中的某些文章。他写过一篇作文老师把它列为全班第一,老师问他是自己写的吗?怎么完全是《左传》的笔法?苏步青回答是自己写的,而且《左传》、《史记》中的不少文章自己也会背。老师感到非常惊讶。
后来一位杨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影响他的兴趣。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聘请了几位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杨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杨老师一上课并没有马上讲数学例题。而是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着船坚炮利,都想蚕食中国,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国家存亡,匹夫有责’。所以必须振兴科学、发展实业。而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是振兴科学的开路先锋。因此,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苏步青,给他的内心注入了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的困境,同时是为了拯救广大苦难的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找出路,同时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他的兴趣从喜欢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海外归来的老师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打开了学生们的心窗,开拓了他们的眼界,苏步青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国外的科学杂志,尤其被其中饶有兴趣的数学吸引着。但是他不偏科,物理、化学、生物、史地、外语学得都很好,还爱好音乐,爱写诗歌。
温州中学的校长洪岷初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他同时兼任着苏步青的几何课。跟杨老师一样,洪校长语言生动,诲人不倦。在讲绪论课时,他从远古结绳记事,讲到埃及金字塔;从欧几里德讲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苏步青是听得最入迷的一个,他特别记住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的一句名言:“数学是科学之王。”这使他更喜爱数学了。他认为文学虽然美好,但科学更能拯救祖国,这是当时一代人流行的思想。一句名言的力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甚至一生的追求。
教几何的洪校长,非常惜爱学生的才学,苏步青成绩出类拔萃,是洪校长的得意门生。到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欧洲战场上烽火弥漫,东洋强国日本却想趁机独霸中国。民族灾难日益加重,洪校长一方面向学生们进行报效祖国的爱国教育,一方面设法让学生获得真才实学。正是洪校长帮助苏步青确立了终生的志向。
在苏步青17岁那年,中学毕业时,洪校长慷慨资助200块大洋。苏步青怀着对恩师的感激,靠着这笔馈赠,负笈东渡,到日本留学。经过一个多月的日语补习,1920年2月,苏步青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官费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学习。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他从灾难里逃生,衣物、书籍尽付一炬。但这样并没有影响苏步青的学习,第二年高工毕业后,他就以满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设在仙台的名牌大学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读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获博士学位。苏步青不仅精通日语,而且懂得多种外语,如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
苏步青学成以后,毅然回到祖国,投身到数学的海洋中去了。他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担任教授、教務长、校长等。亲手培育出许多杰出的数学人才,分布在各高校、科研以及建设等部门,奉献着学识和才华,继续报效祖国。
作为教育家的苏步青说,中国古籍《礼记·学记》里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即教育是富国强民之本。他说,青少年时期,精力最旺盛,记忆能力、吸收能力都很强,不论学什么,进步都比较快。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看,苏步青教授的教诲,是多么值得深思啊!他的青少年时期,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苏步青生于1902年9月23日。父亲苏宗善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他却立志要让儿子读书。父亲省吃俭用,送苏步青进了村里私塾学堂,学习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
后来,父亲挑着一担米当学费,送他到平阳县城高小(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年级)读书。没有念过初小、正处于贪玩年龄的苏步青,一开始学习成绩不好。有的人说他笨,有的同学嫌他穷,他自己也差点失去信心。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他遇上了一位教地理的陈玉峰老师。陈老师没有嫌弃这个穷学生。通过观察,陈老师发现苏步青天资聪颖,很有培养前途。
有一天,陈老师把苏步青叫到身边,热情和蔼地说:“孩子,你并不笨。你不是会背《弟子规》吗,里面有这样一句‘不如人,当自励’,意思是唯有勤奋方能学到知识;唯有学到知识,方能振兴我们五千年的华夏古国。你应当从小立志,奋发图强,长大后就能成为有才学的人,即‘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陈老师,您最后举得这十二字的例句,我一直不太明白。”苏步青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说。
“这些例句是说,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陈老师恳切地解释。
陈老师语重心长,给彷徨中的苏步青极其深刻影响。于是他暗暗下了决心:要奋发读书,再不贪玩儿了。果然,从第二学期开始,苏步青的成绩就一跃为全班之冠,而且一直把第一名保持到小学毕业。苏步青尤其喜欢读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最喜欢读的是《聊斋》,里面的许多篇章他都仔细读过,甚至会背。
小学毕业后,苏步青到温州读中学。刚上中学时,苏步青对数学并不太感兴趣,觉得简单,一学就懂。他更喜欢文学,而且能够背诵《左传》、《古文观止》、《昭明文选》中的某些文章。他写过一篇作文老师把它列为全班第一,老师问他是自己写的吗?怎么完全是《左传》的笔法?苏步青回答是自己写的,而且《左传》、《史记》中的不少文章自己也会背。老师感到非常惊讶。
后来一位杨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影响他的兴趣。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聘请了几位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杨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杨老师一上课并没有马上讲数学例题。而是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着船坚炮利,都想蚕食中国,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国家存亡,匹夫有责’。所以必须振兴科学、发展实业。而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是振兴科学的开路先锋。因此,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苏步青,给他的内心注入了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的困境,同时是为了拯救广大苦难的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找出路,同时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他的兴趣从喜欢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海外归来的老师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打开了学生们的心窗,开拓了他们的眼界,苏步青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国外的科学杂志,尤其被其中饶有兴趣的数学吸引着。但是他不偏科,物理、化学、生物、史地、外语学得都很好,还爱好音乐,爱写诗歌。
温州中学的校长洪岷初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他同时兼任着苏步青的几何课。跟杨老师一样,洪校长语言生动,诲人不倦。在讲绪论课时,他从远古结绳记事,讲到埃及金字塔;从欧几里德讲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苏步青是听得最入迷的一个,他特别记住了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的一句名言:“数学是科学之王。”这使他更喜爱数学了。他认为文学虽然美好,但科学更能拯救祖国,这是当时一代人流行的思想。一句名言的力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甚至一生的追求。
教几何的洪校长,非常惜爱学生的才学,苏步青成绩出类拔萃,是洪校长的得意门生。到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欧洲战场上烽火弥漫,东洋强国日本却想趁机独霸中国。民族灾难日益加重,洪校长一方面向学生们进行报效祖国的爱国教育,一方面设法让学生获得真才实学。正是洪校长帮助苏步青确立了终生的志向。
在苏步青17岁那年,中学毕业时,洪校长慷慨资助200块大洋。苏步青怀着对恩师的感激,靠着这笔馈赠,负笈东渡,到日本留学。经过一个多月的日语补习,1920年2月,苏步青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官费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学习。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他从灾难里逃生,衣物、书籍尽付一炬。但这样并没有影响苏步青的学习,第二年高工毕业后,他就以满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设在仙台的名牌大学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读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获博士学位。苏步青不仅精通日语,而且懂得多种外语,如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
苏步青学成以后,毅然回到祖国,投身到数学的海洋中去了。他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担任教授、教務长、校长等。亲手培育出许多杰出的数学人才,分布在各高校、科研以及建设等部门,奉献着学识和才华,继续报效祖国。
作为教育家的苏步青说,中国古籍《礼记·学记》里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即教育是富国强民之本。他说,青少年时期,精力最旺盛,记忆能力、吸收能力都很强,不论学什么,进步都比较快。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看,苏步青教授的教诲,是多么值得深思啊!他的青少年时期,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