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洞穴的豹子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观点认为,豹子常常将一时吃不完的猎物悬挂在高高的树枝上,以等食物馈乏时再回来慢慢吃,这样既不易腐烂,又不易被狮子、鬣狗及狐狸等其他肉食动物偷吃。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洞穴在豹子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对豹子利用洞穴的研究,或许会为我们揭开豹子进化史上新的一页。
  豹子是猫科豹属的一种。豹子身体矫健,动作灵活,神出鬼没,经常单独行动,是孤独、无声的猎手。豹子金黄色的皮毛上有许多斑点,故又名“金钱豹”或“花豹”。豹子的皮毛是天然的保护色,如果置身于树丛或岩石堆中,它们身上的斑点与树丛和岩石堆的阴影浑然一体,可以起到很好的伪装作用。豹子奔跑时速度很快,几乎能达到每小时80千米。不过,速度越快,耗氧量越大,体温越高,因此豹子捕猎时的最高速度只能保持大约15分钟,这也就决定了它们的捕猎方法:匍匐着潜近猎物,在距猎物几米到十几米的地方突然扑向猎物。豹子一旦捕获猎物,便用它们那具有强大咬合肌的牙齿给予猎物致命一咬:如果猎物体形较小,只咬断其后颈部骨髓;如果猎物体形较大,则紧紧咬住猎物气管,直到使其窒息死亡。豹子的捕猎对象大都是在黎明和黄昏时出来活动的,所以豹子通常很少在白天捕猎。
  
  来自远古的印记
  
  在物种进化史上,人类和豹子有着很长的交叉轨迹。科学家在南非德拉肯斯堡山的砂岩峭壁的一个隐秘洞穴中发现了一幅壁画,上面描述的内容是:一只豹子在捕猎一个人,而那个人逃脱后回到洞中,用岩画讲述了他的故事。从种种迹象来看,洞穴的占有者很可能是一只豹子。
  在法国阿尔代什河山谷的肖维岩洞中,科学家也发现了类似的远古证据。肖维岩洞是在河水的冲刷下在陡峭的石灰岩岩壁上形成的,是由许多洞穴相互连接形成的洞穴群,几万年前人类祖先在洞里留下了生活印记。
  在肖维岩洞的洞壁上,有人类祖先留下的大量雕刻和绘画。这些史前人类的艺术作品用红色和黑色颜料完成,绘画主题有狮子、猛犸象、犀牛、野牛、洞熊和狐狸等动物以及打猎归来的人类。科学家利用放射性碳元素对岩画进行测定,确定这些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万年前。岩画至少包括了13个物种,其中就有早期人类描述的豹子。
  在肖维岩洞中,发现了许多已经灭绝物种的骨骸及遗迹化石。那么,远古的豹子是否也在这个教堂般的洞穴凹壁内隐藏食物、保护幼豹呢?
  
  豹子更愿意利用洞穴
  
  1983年,南非古生物学家查尔斯·布莱恩出版了他的著作——《捕猎者还是猎物?》。布雷恩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新观点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他说,豹子是将洞穴作为藏身、进食和哺育后代之地的神秘猎手。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豹子常常把食物藏在树上,以防被其他肉食动物偷食。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豹子其实也利用洞穴,而这也是它们很难被人发现并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
  布莱恩的关于豹子利用洞穴的最重要证据来自于肯尼亚的苏斯瓦山。这是一座休眠火山,在其东北部的山坡上有40多个洞穴,都是火山喷发时熔岩隧道坍塌形成的。布莱恩指出,这些阳光照射不到的洞穴,是豹子用来隐藏没有吃完的食物的场所,在洞穴通道里遍布着狒狒和小型羚羊的尸骨残骸。
  布莱恩和他的同事们还在纳米比亚西部的峡谷里发现了被豹子利用的一片洞穴区域。一条溪流顺着山谷流向远方,它是干旱地区难得的优质水源,对干旱区有蹄类动物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而有蹄类动物正好是豹子捕猎的对象。布莱恩等人发现,峡谷中的一些洞穴的洞口被大树或岩石遮挡着,从外面往里只能看到洞口的一部分。洞穴里光线很暗,基本没有阳光照入。洞穴通常还有通道与更大的遍布钟乳石的洞穴相连。布莱恩等人曾尾随一只在洞口晒太阳的豹子进入黑暗的洞穴中。他们顺着它的足迹穿过外围洞穴和地下通道,最终进入更加黑暗的内部洞穴,到达它栖息的地方。
  布莱恩发现,通常情况下,豹子都是在洞穴入口处给幼仔喂食,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比如产仔、保护幼仔、喂食初生幼仔,或者躲避鬣狗,它们才会进入洞穴黑暗的内部。在干旱高温的季节,豹子白天躲在洞穴中避暑,以减少身体水分的快速流失。还有人发现,纳米比亚一处极度干旱区的一个洞穴曾被豹子利用了40年之久。
  在南非的约翰·纳什自然保护区,美国科学家达里尔·德瑞特和南非科学家李·贝尔格也发现了几个被豹子利用的洞穴,洞穴中散落着当地羚羊的尸骨残骸。德瑞特认为,虽然人们认为豹子常常把食物藏在树上,但实际上,在更多的时候它们把捕获的猎物藏在大的洞穴中,它们喜欢用洞穴作为食物的储藏所。至少在约翰·纳什保护区及其附近,豹子用树作为储存食物的场所是小概率事件。豹子也并非是因为这里没有树才把猎物尸体拖进洞穴中的,因为在保护区所处的南非高地草原地区的许多洞穴周围都有树生长。德瑞特等人的调查发现,有83%的猎物被豹子藏在洞穴中,仅有17%的猎物被藏在树上。这一结果能反映豹子的一个普遍行为:在有洞穴的情况下,豹子更愿意用洞穴作为保护食物的场所,而不是把猎物拖到树上。
  德瑞特认为,洞穴之所以对豹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可能是因为洞穴有利于它们隐藏捕获的猎物,以防被秃鹫、鬣狗和狮子偷食。而洞穴对豹子更具吸引力的一个原因,或许是洞穴能够比树上储存更多的食物。
  在约翰·纳什保护区内,德瑞特等人发现了一个被一只雌性豹子利用的洞穴。他们发现,这个洞穴的两个洞室里至少有8只大羚羊和一只山猫的尸骨,还有两只豪猪的头骨。很明显,豹子在捕获、杀死和拖运大型猎物方面的能力被人们低估了。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种豹子?
  根据据分子遗传学分析和形态数据研究,科学家把世界上现有的豹子分为8个亚种:
  1.非洲豹(Panthera pardus pardus):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
  2.波斯豹(Panthera pardus saxicolor):分布于中亚地区,西奈豹、高加索豹、阿拉伯豹、安那托利亚豹等都为此亚种。
  3.印第安豹(Panthera pardus fusca):分布于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国分布的豹为此亚种。
  4.斯里兰卡豹(Panthera pardus kotiya):分布于斯里兰卡岛内,分布的种群为此亚种。
  5.爪哇豹(Panthera pardus melas):分布于印尼爪哇岛上的豹种群。
  6.远东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
  7.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陕西、甘肃等有少量分布,是我国特有豹亚种,所以又称为中国豹。
  8.印支豹(Panthera pardus delacouri):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越南,在中国华南地区有少量分布。
  
  豹子及其生存状况
  作为大型猫科动物中最小的一员(其他大型猫科动物有狮子、老虎、雪豹和美洲虎),豹子曾经遍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以及整个非洲,从西伯利亚一直到好望角都可见它们的踪迹。但在今天,除主要分布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外,仅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东部有破碎化种群分布,其他地区的种群已经灭绝了。现存豹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目前已知的8个亚种中,有5个亚种已经濒危或者极危。因此,豹子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列为近危物种,处于易危的边缘。
  导致豹子种群下降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包括栖息地丧失、与牧民的冲突、非法猎捕、豹皮交易以及豹子自身原因。最新研究还认为,栖息于非洲的豹子还面临一种新的威胁,即与人类竞争“丛林肉”。也就是说,猫科动物和人类的捕猎对象都是像羚羊和野猪这样的中型食草动物。在整个刚果盆地,人们主要靠猎捕“丛林肉”来获取蛋白质。对豹子来说,这影响巨大,因为豹子不得不改变它们的捕猎对象,转而捕食体形更小的猎物,但这些猎物根本不足以维持它们正常的种群数量。科学家指出,看似处于原始状态、没有被破坏的森林,其实森林中的动物物种已经被人类过度捕猎,几乎没有大型哺乳动物,甚至根本没有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存活了。
其他文献
达尔文蛙  达尔文蛙是智利的特有品种,其雄蛙被英国著名播音员和自然主义者大卫·艾登堡评为他心目中最该登上“诺亚方舟”的10种被保护动物之一。达尔文蛙会育儿。最初,40枚蛙卵会在枯叶下发育,但接着它们就会被雄蛙吞下,进入它的声囊。孵化以后,蝌蚪依靠它们的卵黄供给营养,并吸收来自声囊壁分泌的黏稠物质。50~70天后,小蛙就从声囊里爬出来了。袋蛙  袋蛙,就如同其名字所暗示的那样,雌蛙有一个孵卵用的“育
在所有动物种类中,人类的大脑是生长得最快的。有人说,我们的颅骨的生长已经达到了极限,因此人类的聪明智慧迟早会被超级计算机取代。这是真的吗?    在电影《机器人》中,一台超级计算机掌控了整个地球。这种计算机控制人类的情况会不会真的发生呢?机器真的有一天会取代我们成为地球的主人吗?  毫无争议的是,我们的大脑比最快的计算机还要快。人脑有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互相联络起来的神经纤维超过10万千米。如
倒霉定律
期刊
这种著名的漂亮蝴蝶有一个西班牙名字——“espejitos”,意思是“小镜子”。这是一种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特殊品种——玻璃翼蝶(又称透翅蝶)。它们的特征从名字就一目了然。它的翅膀十分特别:组织脉络几近透明,看起来就像玻璃,呈现出令人炫目的透明薄膜状。幸运的是,它们的身体是黑色的,翅膀边界上有着不透明的深棕色或者红橙色。多亏了这些不透明轮廓的“提醒”,人们才得以察觉身边的叶子或花朵上还“隐藏”着
在今天的地球上仍然生活着一些堪称“活化石”的动植物,它们在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成功地寻找到适于自己生存的生态位并繁衍生息。    马尾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植物。它通过孢于而非种子繁育后代、现在的马尾是一种单一物种。但在史前时代它们曾一度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植物。大约3万亿年前,马尾第一次出现在泥盆纪。马尾的古代近亲是一种被称为“芦木”的植物,其高度可达27米,芦木是石炭
一千多年前,在一片浓密的雨林中,灭绝人性的大屠杀留下了成千上万的人类骸骨。一千多年后,水坑中保留下的有力的证据,向我们揭示了大屠杀死难者的身世和遭遇,以及历史上一个伟大文明的覆灭。  1 丛林里的秘密  考古学家感觉就像走进了犯罪现场:人们被残忍地杀害,然后抛尸水坑,浸泡了上千年……  在今天危地马拉的坎昆,这里曾经是一个伟大文明的心脏,这个文明便是玛雅文明。多少年来,坎昆的丛林深处隐藏着一个巨大
一、引言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是中职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既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也有较强的实践操性,特别在数控程序的编写和应用上,学生很难做到得心应手。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偏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要解决该课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想办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把传统课题转变成高效课堂。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成了教育者们的热门研究课题。
拿起望远镜到野外观鸟已有5年多,带上相机、镜头拍鸟也差不多有4年了。在观鸟、拍鸟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的主角大多不是我,而是那些可爱的鸟儿们。不过,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与它们共同分享着那些最质朴的快乐。    到西藏观鸟:见证朱雀的爱情    2006年,我还在四川大学读书。放暑假时,鸟友唐军告诉我说他要开车到西藏办事,办完事后我们可以搭他的顺风车一路看鸟回成都。这个消息让我和另
灯塔水母  寿命 长得未知    灯塔水母可能是海洋中真正的寿星。它们不仅不会濒死,而且越来越年轻,直到重新开始生命周期。它们的诀窍也许是能把一种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细胞的能力。有时候,人类干细胞也有这样的能力。  海洋圆蛤  寿命 500年    这种巴掌大的圆蛤竟然能活500年,甚至更久。一些科学家相信,这种圆蛤的长寿之谜在于它能保护自己的蛋白质不受损害。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种机制,就可能找到对老年
每年的2月到4月,是琴海豹繁殖的季节。在北大西洋巨大的浮冰上,聚集着许多新生的小海豹,它们浑身长满白色的绒毛,眨巴着又大又圆的黑眼睛望着这雪白的世界。母海豹有的在喂奶,有的在水下觅食,觅食的母海豹常常会将头探出水面,回应自己孩子的呼唤。此刻的冰面,就像一个大型的幼儿园。然而,这些温顺可爱的动物不知道,一场躲避不了的杀戮正在靠近。  几十艘渔船载着猎人们来了,他们背着猎枪和大木棒。为了节省时间和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