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乞丐”到“凯尔特之虎”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075674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爱尔兰,农场上的绵羊

  2019年4月18日,是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70周年。对于很多国内读者来说,爱尔兰可能依然是个较为陌生的国度。除了《当你老了》的作者—诗人叶芝,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大河之舞》之外,很多人脑海中对爱尔兰仅有的一点印象,可能就是不断制造襲击的爱尔兰共和军,以及历史上的“爱尔兰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
  爱尔兰共和军追求统一爱尔兰的政治目标,但因其暴力方式而被许多国家列为恐怖组织;发生于1845—1850年的大饥荒,则夺走了近百万人的生命,约占当时爱尔兰全部人口的1/4。
  爱尔兰共和军与大饥荒,似乎正是爱尔兰悲情的写照。由于当时处于英国的“阴影”之下,爱尔兰不但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默默无闻,经济上也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实际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还是以农牧业为主的不发达国家,被称为“欧洲乞丐”或“欧洲农村”。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经济突飞猛进,GDP年均增长率超过7%,增速最高时达9.2%,一跃成为欧盟人均GDP靠前的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的统计,爱尔兰的人均GDP已超过7万美元,在“100万以上人口国家”中人均GDP仅次于瑞士和挪威,而同期英国的人均GDP尚不足4万美元。
  崛起的爱尔兰被称为“凯尔特之虎”。那么,这个曾经的“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呢?

老民族,新国家


  爱尔兰人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凯尔特人是西欧最古老的民族,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自12世纪英国开始对爱尔兰进行征服以来,爱尔兰与英国之间就开启了一段长达800年的“恩怨史”。墨西哥前总统波尔菲利奥·迪亚斯曾对墨西哥命运发出感慨:“可怜的墨西哥!离上帝如此遥远,离美国又如此之近。”其实爱尔兰的命运也如此:“可怜的爱尔兰!离上帝如此遥远,离英国又如此之近。”
墙上是爱尔兰共和军的英文简称

  1171年,英国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率军登陆爱尔兰,用武力迫使岛上的各路诸侯前来宣誓效忠。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对爱尔兰的控制,亨利八世与女儿伊丽莎白一世都奉行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着手在爱尔兰建立法律与政治秩序。

  借助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爱尔兰逐渐成为连接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体的重要桥梁。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政府利用蒂龙伯爵休·奥尼尔与泰尔康奈尔伯爵罗里·奥唐奈的“伯爵逃亡”事件,没收了二人的土地。于是,多尼戈尔、蒂龙、德里、阿马等四郡的伯爵领地,再加上卡文、弗马纳两郡,就成为英国政府有计划安置英格兰与苏格兰移民的殖民地。
  英国革命时期,由于爱尔兰站在王党一边,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对爱尔兰进行征服。战争结束以后,克伦威尔对战败的天主教徒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将土地分配给自己的官兵和投机商人,同时将被剥夺土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放逐到贫瘠的西部边疆。
  1801年,英国根据《英爱同盟条约》,正式合并了爱尔兰,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此后的100多年里,爱尔兰人并没有放弃反抗,其中最大的一次反抗是1916年爆发的都柏林复活节起义。这次起义由新芬党领导,最终被英军武力镇压。
  1921年12月,英国政府与爱尔兰共和军签署条约,爱尔兰全部的32个郡被分成两部分:南部的26郡为“自由邦”;北部6郡成为“北爱尔兰”,拥有一个获授权的独立议会,但其主权仍属于英国。
  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没有归还北方6郡。至此,爱尔兰人这个古老的民族,才有了自己独立的国家。
  经过800多年坚持不懈的反抗,爱尔兰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告别了英国人统治下“二等公民”的命运。

小国家,大市场


  虽然爱尔兰自1801年就被正式并入英国,但其经济却并没有借助大英帝国而实现现代化。长期以来,爱尔兰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严重滞后。这种落后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国的“内部殖民主义”造成的。
饥荒纪念碑

  独立以来,爱尔兰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由于国家小、底子薄,要实现经济崛起并非易事。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内部的局限之后,爱尔兰将目光投向了外部,走出了一条大胆的开放之路。20世纪50年代,爱尔兰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开始逐步融入欧洲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积极地融入欧盟,并通过欧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随着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以及1999年欧元计划的实施,欧洲的统一市场基本形成。与此同时,借助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爱尔兰逐渐成为连接美国与欧盟两大经济体的重要桥梁。大量的跨国企业在爱尔兰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爱尔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投资高地。借助于强大的亲市场的外向型经济,爱尔兰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   从实际经济效果来看,爱尔兰的经济腾飞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1990年到2001年,爱尔兰的GDP年均增长率达7.6%,仅次于新加坡与中国,位列世界第三位。从经济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07年,不到20年的时间内,爱尔兰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4倍)。因此,爱尔兰被誉为“凯尔特之虎”。
  对于爱尔兰经济奇迹的根源,一般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原因,即财政与金融政策、工业政策、投资教育、欧盟的转移(特别是结构基金),以及独特的制度创新— “社会伙伴关系”。其中,最有爱尔兰特色的当属财政与金融政策,以及“社会伙伴关系”。
  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和高科技企业来带动经济。爱尔兰的历届政府,都坚持将低税率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很长一段时间,爱尔兰的企业所得税只有12.5%,远低于美国(35%),同时也低于欧洲平均水平(23.2%)。由于低税率所释放的巨大的比较优势十分显著,很多全球著名公司将欧洲总部设在爱尔兰。
  “社会伙伴关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制度安排,通过协调不同阶层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来自政府、企业家、工会等社会团体的代表,以平等的“社会伙伴”身份,就社会经济政策的大政方针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达成纲领性的共识并最终落实到政策层面。
  在爱尔兰的经济腾飞中,“社会伙伴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最大的作用在于使爱尔兰这套独特的经济战略安排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降低了政策实施的交易成本。

强经济,弱社会


  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迅速地传导到爱尔兰,使爱尔兰的经济遭受重创。由于爱尔兰的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因此这场经济危机对爱尔兰的伤害程度远超他国。

  在经合组织的富国中,愛尔兰的收入不平等指数位列第二。
爱尔兰镑

  据统计,从危机爆发至2012年,每年有多达7.5万人离开本国外出寻找工作,这对于仅有450万人口的爱尔兰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官方失业率已突破15%,时任爱尔兰财长迈克尔·努南甚至表示,这5年是“爱尔兰大饥荒以来最大的危机”。这场危机中止了“凯尔特之虎”的神话,甚至开始有人以怀疑的口吻,称爱尔兰已变为“凯尔特之猫”。
  而且,在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爱尔兰政府的亲市场偏好,使社会建设成了相对的短板,造成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的不平衡。长期存在的低税收政策,制约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支付能力,由此进一步导致了贫困、失业和不平等。
  虽然爱尔兰的绝对贫困率一直在下降,2007年已经下降到5%以下,但相对贫困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在2004年时高达19%。据统计,在经合组织的富国中,爱尔兰的收入不平等指数位列第二。在社会支出方面,爱尔兰也远低于其他欧盟国家。从1993年到2000年,爱尔兰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2%降到14.1%,而同期欧盟的平均水平也只是从28.8%降到27.3%。
  爱兰尔模式的底色,实际上是“强经济、弱社会”,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置于社会福利之上,通过压低税收来吸引直接外来投资,从而使社会从属于经济,导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失衡。这种模式在高速增长时期可能问题不大,一旦发生经济停滞或衰退,就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
  幸运的是,经过5年的徘徊,爱尔兰成为欧元区第一个复苏的国家。2014年,爱尔兰的GDP增速达8.33%,重新回到高速增长模式。2015年,爱尔兰的GDP增速甚至达到了创纪录的26%;之后的两年也都保持在5%以上,基本上走出了经济危机。
  爱尔兰的崛起之路已经充分说明,后发国家可以借助全球化的机遇,通过自身的制度与政策创新,来创造经济奇迹。
其他文献
《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张国刚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2月  欧亚大陆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部非洲,自古以来构成了一个“世界岛”。轴心时代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孕育于兹,繁荣于兹。  20世纪初叶,英国学者麦金德认为,相对于世界岛而言,美洲大陆、英伦三岛、澳大利亚、日本列岛,只属于被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隔绝的边缘地带。  其实,这个“世
孙越  肖洛霍夫是中國读者最熟悉的苏联作家、电影编剧和新闻记者。1931年鲁迅将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收入“现代文艺丛书”出版。该小说在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0年获列宁奖金,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和结发之妻马露霞是青梅竹马。她的老家在俄国察里津省一个名叫布坎诺夫斯克的小镇。1917年之前,她在教会学校读过书,后来回乡做了教师。马露霞与肖洛霍夫相识于1920年夏末秋
茨维塔耶娃(1892-1941)被诺奖得主布罗茨基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十多年,她的诗集、小说、戏剧和书信的译本作品,开始在中国走红。  茨维塔耶娃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她16岁时,依仗法语好,独自跑到法国索邦大学深造。不久,她自费出版诗集《晚集》,引发人们的关注。她后来的创作,主题多围绕爱情、死亡和祖国等。  1911年,茨维塔耶娃在画家沃罗申位于克里米亚的别墅聚会时,认识了作家和白军军官埃
出身祖鲁族的南非前总统祖马与他的妻子们  有人说婚姻是座“围城”,但对于“婚姻之城”的样貌有多少种,恐怕世人很难说得清楚。  持有不同婚姻观的群体间很容易产生争论。今年4月底,南非家庭事务部公开发布《婚姻绿皮书》。这份报告整理了社会上各种族裔、性别、宗教社群对婚姻制度的立法意见,并且尝试在法律上更加平等地对待各性别与社群。  然而,其中最大的争议点来自南非各族群,例如祖鲁族、科萨族、桑族还有伊斯兰
近来,有关“僵尸肉”的报道引起了又一波报道和转发狂潮,1967年的国外战备冻鸡爪,80后缴获70后走私冻肉,听起来就很吸引人,也暗藏着太多的槽点,可以供各方读者吐槽评说。  对不少媒体来说,看到这样的新闻往往是一哄而上,如果是二手的,那肯定得在标题上做文章,显出自己的新意来。在点击率和转发人数面前,事情的真相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只是,假的就是假的,假新闻造就的热点犹如美丽的泡沫,只要有一点点
“驴子”是民主党的党徽,“大象”是共和党的党徽。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又称为“驴象之争”  美国历史短,但宪法与两大党的持续时间长。两大党在各州都有松松垮垮的地方组织,为本党的竞选活动做宣传以及筹备工作。在总统大选年,两大党会召开各层次的大会以及“全国大会”以决定本党总统候选人。  由于美国总统大选实行“选举人团”制,小党难以出头,哪怕获得百分之十几的全国选民票,在选举人团中也影响甚微。久而久之,
美《新聞周刊》4月23-30日  BLM运动联合发起人Patrisse Cullors,最近因购买了价值300万美元的房子而受到批评。部分推动了BLM运动的参与者认为,Cullors此举不妥。据美联社报道,2020年的BLM运动共筹集到9000万美元。这是一笔巨款,许多人想知道这笔款的去向。对此,Cullors表示,外界对她财务状况的质疑让她感到恐怖。她认为,如果她的房子与黑人赋权以及财富再分配有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所修复的原始影像素材来自100多年前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经过修复后影片在2019年上映  在数字影像大行其道的当下,胶片电影依然富有魅力。许多著名导演都对胶片电影抱有执着的偏爱。前不久,诺兰就在大热影片《信条》里用160万英尺(约48万米)的胶片完成了大部分场景的拍摄。独特的颗粒感,是胶片成像无法被替代的魅力。  胶片电影步入一个势弱但又足够幸运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发展,
《哥白尼与上帝对话》,1873年,波兰画家扬·马泰伊科绘  所谓先进和现代,不就是一扫落后和愚昧,全民都只以理性和科学为准则,同心一意,建设繁荣昌盛、井然有序的社会吗?而这样的社会,自然非最发达的美国莫属,也就很难想象早被大部分国人唾弃的迷信能在那样的社会有容身之处。  其实,美国跟想象中的现代社会相去甚远。摩门教徒不喝咖啡、不喝茶。阿米什人和门诺派等拒绝一切现代科技,拒绝电力和发动机,自然不使用
小黑小黑  家有柴狗小黑,说是小黑,其实它并非浑身上下长满黑毛,而是通体金黄色。我之所以给它起名小黑,有两个原因。其一,纪念我童年时养过的一条同名柴狗;其二,小黑的下半张脸,即眼睛之下皆为黑色,成为它的面部特征,故称小黑。我的俄罗斯作家朋友还送它一个美丽的俄语名字:“切尔尼亚克”,意思是,小黑球。命中注定的邂逅  小黑是只本地狗,所谓本地,就是中国。史书说,柴狗分布于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华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