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术后大鼠肝再生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s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术对大鼠肝再生的影响。

方法

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单纯门静脉结扎组(PVL组)和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组(ALPPS组)。分别于术后1、3、7、10、14天检测各组右中叶肝再生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IL-6、HGF和VEGF表达水平,肝组织IL-6、HGF、TNF-α、TGF-β mRNA表达及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表达数量。

结果

与PVL组比较,ALPPS组术后第3、7、10、14天右中肝叶明显增生(P<0.05),血清ALT和AST浓度术后第1天明显增高(P<0.05),血清IL-6、HGF和VEGF表达水平于术后第1、3天明显增高,IL-6分别为(70.7±14.6)pg/ml、(134.2±31.4)pg/ml,HGF分别为(0.70±0.04)ng/ml、(0.74±0.02)ng/ml,VEGF分别为(82.1±12.6)pg/ml、(103.5±14.7)pg/ml(P<0.05)。肝组织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及PCNA阳性表达数于术后第1、3天均明显增高(P<0.05)。PVL和ALPPS两组术后各指标均高于S组(P<0.05)。

结论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术可显著促进肝再生。其再生机制可能与肝实质离断造成的肝脏炎症反应、应激反应以及促使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增高有关,尤其是IL-6、HGF和TNF-α等。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经双气囊小肠镜取出滞留胶囊内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取出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23例胶囊内镜滞留,并经双气囊小肠镜行胶囊内镜取出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是否取出分为成功组和未成功组,比较2组进镜方式、进镜深度及病变部位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3例患者中,15例成功取出,成功率65.2%。2组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15.0,5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下诊疗,经病理确诊为上消化道SMTs,且资料记录完整的1 743例患者(1 775例次诊疗)纳入回顾性研究,分析上消化道各部位SM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1)食管SMTs 702例次,其中平滑肌瘤占92.59%(650/702)。(2)胃SMTs 1 045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调查不良结局家族聚集性HBV感染家系的家庭成员间HBV传播特点以及父母HBsAg状态不同时子代HBsAg流行与分布特点。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集的不良结局家系的每位成员进行一般信息登记及血清学检测,分析家庭成员间HBsAg流行分布情况。对266个核心家系中父母亲HBsAg状态不同时,子代性别及HBsAg流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先证者父母、同胞、子女、配偶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
目的探讨细胞内信号分子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在HBV引起的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1年北京佑安医院就诊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例,慢乙型肝炎患者组)和HBV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2例,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组)以及正常人(8例,对照组)的肝组织资料,进行各项临床检测指标的统计分析,用细胞裂解液匀浆提取蛋白,用GSK3β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肝组织中GS
目的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喂养载脂蛋白E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双基因敲除(ApoE-/-/LDLR-/-)小鼠,构建一种基于基因敲除小鼠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癌模型。方法首先用两种基因敲除小鼠ApoE-/-和LDLR-/-交配,从后代中鉴定筛选出ApoE-/-/LDLR-/-纯合子小鼠。纯合子小鼠交配繁殖的子代在出生后2~3 d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断乳后继续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至第20周。同时设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