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乙状窦前经部分骨迷路入路的显微解剖

来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x13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目的 研究改良乙状窦前经部分骨迷路入路的显微解剖暴露,探讨其对岩斜区的显露及在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中的优势. 方法 2012年4月至10月,对15具尸头标本进行手术人路的改良研究,在传统乙状窦前入路的基础上切除部分半规管和岩尖,详细记录岩斜区重要结构的显露情况. 结果 该入路能够提供至岩斜区和海绵窦后部宽大的操作空间,在乙状窦前显露范围(水平方向)为(19.41±1.58) mm,在颞叶下方的显露范围(垂直方向)为(14.18±1.88) mm,斜坡中心凹陷的最大暴露角度为(60.54±6.93)°,手术操作深度(55.87 4.34) mm.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同侧第Ⅲ~X对和对侧第Ⅵ对脑神经、三叉神经腔、海绵窦后部等均显露良好. 结论 改良乙状窦前经部分骨迷路入路能够获得岩斜区深面和海绵窦后部良好暴露,具有暴露范围大、观察角度多、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早期阻断肿瘤的血供等方面的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声带息肉患者采用支撑喉镜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 对声带息肉患者施行支撑喉镜显微手术146例,术后1个月复查,总结手术效果. 结果 146例声带息肉采用支撑喉镜显微手术中,治愈141例,声音轻度嘶哑5例,总有效率100%,跟踪随访6个月~1年,1例复发,复发率为0.68%.结论 采用支撑喉镜下显微手术治疗声带息肉患者损伤小,治愈率高,临床效果良好。
目的 探讨改良型间接血管重建术——多处小骨窗开颅并骨瓣回置硬脑膜翻转并肌骨膜贴敷术治疗烟雾病(MMD)的临床疗效. 方法 21例烟雾病患者接受改良型多处颅骨小骨窗开颐硬脑膜翻转并肌骨膜贴敷术治疗,术后门诊复查、电话随访及脑血管造影复查随访6 ~70个月,平均26.6个月. 结果 ①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参照评估标准:优秀8例,良好12例,一般1例,无患者症状加重,有效率为95.2%.②血运改善情况:8
目的 探讨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9月共治疗9例前足皮肤缺损,皮肤缺损面积:2.5 cm×1.0 cm ~8.0 cm ×4.5 cm.手术采用足内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或血管皮穿支岛状皮瓣修复. 结果 本组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1例术后出现皮瓣周缘发黑坏死,l例术后出现皮瓣瘀血肿胀,行扩创和换药治疗后治愈,其余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
穿支皮瓣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改善了皮瓣受区的外形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房重建及头、颈、躯干与四肢创面的修复.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与深入研究,发现经典的穿支皮瓣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在秉承穿支皮瓣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穿支皮瓣术式得到了不断发展,如为了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衍生了血流桥接穿支皮瓣,为了避免皮瓣臃肿衍生了显微削薄穿支皮瓣,为了修
期刊
第二届"中国显微外科穿支皮瓣高峰论坛"于2012年9月23-2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会议由《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编辑部主办,宁波市第六医院与温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共同承办.大会邀请了20余名国内从事穿支皮瓣研究的基础与临床知名专家,与会代表和专家150余人,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裴国献教授和徐永清、徐达传、唐茂林、汪华侨、章伟文、
期刊
目的 探讨应用带桡神经浅支的示指背侧邻指皮瓣治疗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带桡神经浅支示指背侧邻指皮瓣治疗拇指指腹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2~60岁,平均29.4岁.拇指指腹创面面积最大为3.0cm×2.1 cm,最小为2.3cm×1.8cm. 结果 所有病例均采用上述手术方法进行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个月至1年,术后拇指外观满意,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目的 探讨应用足母趾背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设计以躅趾背动脉为蒂的躅趾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1例。年龄21~48岁,其中男15例,女6例;拇指6例,示、中指15例;指背皮肤缺损7例,指腹皮肤缺损14例;急诊手术修复9例,亚急诊修复12例。切取皮瓣面积2.2cm×1.6cm~4.0em×3.2cm。通过随访观察手指外形、功能恢
期刊
目的 总结端侧吻合血管在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自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施行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 20 cm×15 cm,应用端侧吻合法吻合血管.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浅小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个月~1年,移植皮瓣血运良好,色泽红润,质地柔软,术后无肢体供血不足发生.
目的 探讨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同时采用一种新的供区血管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早期的临床结果. 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3年4月,应用术中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14例(18髋),采用Steinberg分期:Ⅱ期8髋,Ⅲ期6髋,Ⅳ期4髋.手术在即时三维计算机导航引导下完成.术中在股骨大转子下方选取最佳入点
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好发于由于疾病(如瘫痪或昏迷)而长期卧床患者,该类患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骶尾部形成褥疮经换药等对症治疗长期不愈,且部位特殊,容易感染.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7月,采用双蒂对称旋转筋膜皮瓣对7例骶尾部褥疮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2~ 65岁.褥疮产生原因:因外伤导致长期卧床4例,1例脑血管意外长期卧床,2例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