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fe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和发现。近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因而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切入点”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1 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
  长期以来,“没有问题了”一直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和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其实,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首先采取措施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问题。
  1.1 开展思想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提出问题
  (1)提问题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进一步钻研的动力,就不会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也就不会进行创新,这个人将会碌碌无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不会进行改革,国家就会逐渐衰弱。中国近代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2)用科学家的成功经历教育学生,只有发现并提出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牛顿在林间散步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到了牛顿的头上。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就此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
  提问题实际上是学生的天性,只要你找到打开学生问题宝库的钥匙,学生的问题就会象喷泉一样,喷涌而出。问题情景就是打开学生问题宝库的钥匙。在进行“透镜”的教学时,我们给学生两个透镜,让学生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回答: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用手摸这两个透镜,发现一个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另一个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分别用这两个透镜观察近处和远处的物体,发现像的大小和“正倒”均不同。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两个透镜有什么不同?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时,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得到的像是倒立的?怎样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当凸透镜逐渐远离物体时,像的大小怎么变化?凸透镜成的像跟物体始终是相似的吗?凸透镜有哪些应用?凸透镜有哪些不足?生活中哪些情况下用到了透镜?
  1.3 提问与考试挂钩,逼迫学生提出问题
  许多学生由于害羞不敢提问题,缺乏压力懒得提出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把提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项指标,要求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并且把提出的问题写在课堂笔记上,每两周必须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体同学提出一个经过思考的问题。课堂笔记上的问题由物理小组长检查,课堂发问有物理科代表记录和考核。这样,每到第二周的下半周,部分尚未提出问题的同学就抢着提问题了。
  1.4 教学适当留白,让学生不断产生问题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袁先生的这段话和”没有问题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问题“如出一辙”,实际上揭示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去问题教育”和美国“激问题教育”的观念差别。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心中始终有问题,学习永远有动力。这样,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适当留白,给学生留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能产生新的问题。笔者在教授《物体的颜色》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又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就第三个问题提出了多种答案。有的说,通过光的色散实验,我们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7种色光,那么在红光和紫光的外侧还有其他光线吗?有的说,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红光和紫光外侧是否有光线呢?还有的同学说,今天我们用三棱镜做了光的色散实验,还有哪些器材可做这个实验?不同颜色的光线颜色为什么不同?这些光线有哪些性质不同?
  2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问
  2.1 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
  榜样的作用永远是无穷的,教师始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带头提出问题,就不愁学生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坚持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授《杠杆》一节时,在木板上钉一棵图钉,老师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些图钉拔出来?学生用老虎钳、螺丝刀等工具撬,分别拔出了图钉。老师又问,在用老虎钳、螺丝刀拔图钉的时候,老虎钳和螺丝刀做了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在讲述杠杆的力和力臂等概念后,教师又问,刚才的两种拔图钉的方法,哪种更省力?为什么?由此你认为杠杆在使用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筷子、笤帚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在使用时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准备怎样改进呢?
  2.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2.3 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请来了八个顾问,即“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 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何为,好象哥哥和弟弟。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卡”,鼓励学生思考,使之形成“每事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提问卡可以设计“姓名”、“班级”、“时间”、“问题所属类型”、“问题及要求”、“教师回答”和“学生追加提问”等内容。学生有问题就可以领卡填写,教师针对所提问题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通过讨论等各种形式融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科学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否提出问题并有解决方案等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这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也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3 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3.1 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3.2 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3 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物态变化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大树底下好乘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大树底下真的凉快吗?怎样判断大树底下是否凉快?大树底下为什么凉快?大树除了给人类带来凉快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3.4 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用打足了气的轮胎做放气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5 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其他文献
当前,课程建设正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门显学。在日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数据收集是教学行动研究的一个重要步骤.数据收集主要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或录音等手段,由研究者、教师或学生实施.本文将从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度对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
是根据和的精神,在1993年中英合作编写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图片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直观教具;但是,很多教师仅仅将图片用于词汇和句型的初步识记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利用图片进行故事教学能培养学生理解词汇和句型的
本文从众多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者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学者,试图从他们的研究中梳理出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在综述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该研究领域中的焦点问题
本文以学生成就动机为理论依据,设计并运用了自我成就评价卡和成就评价交流卡,对课堂管理模式和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用英语进行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教学的研究,尝试在省一级重点中学能否进行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的英语教学,即“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在优秀学生群体中
Task Onern任务:你说我说话家园rn目的:复习并巩固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加深学生对“家园”的理解与爱护.rn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rn(Lessons 34)rnⅠ. SpeakingrnTask 1 Which pollution is most serious?rnDirections: Work in groups of 4. Decide which pollution affec
一、案例背景rn1.教学内容rn(1)词汇:want,robot,rn(2)句型:What present do you want,Children?/I want a computer.rnWhat present does Ben want?/He wants a robot.r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