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珊瑚小学的办学理念是“珊瑚最红,孩子最亲”。建设人文校园,我们从亲近孩子着手。学校教育亲近孩子,不仅仅需要环境优美宜人、充满童趣,也不仅仅需要老师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最根本、最深刻、最核心的是课程的亲近。试想,孩子们每天接触的课程像冰冷的铁块一样呆板僵化,像可恶的怪兽一样面目可憎,像隔世的花影一样虚无缥缈,校园还有什么人文可言?教育还有什么人本可言?唯有建构起孩子们“亲”可贴心拥抱、“近”可触摸参与的学校课程,教育才能成为如沐春风、沁人心脾的事,校园才能成为人文葱茏、孩子向往的地方。近年来,我们珊瑚小学一直在努力建构着这样的学校课程!
第一,课程体系亲近孩子成长。童年是人生的“轴心期”,是每一个人的“先秦”。童年所学课程是人生发展的根基。我们以孩子成长为圆心,建立起“同心圆”课程体系。第一个同心圆为学科基础课程,囊括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好每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个同心圆为趣味拓展课程,由“2大板块”“10大类”“83个模块”组成,提供多项课程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大板块”指必修拓展和选修拓展两大课程板块。“10大类”,包含人文活动、成长专题、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等4类必修拓展课程和科技、体育、美劳、音乐、语言、思维等6类选修拓展课程。“83个模块”中,必修项目占32个,兴趣选修占35个,社团活动占16个。第三个同心圆为特长彰显课程,由“3大类”“9个模块”组成,向学有余力和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开放,旨在作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3大类”包括科技类、艺术类和生活实践类。科技类课程包含“小实验家”课、人工智能技术课、轻松发明课3个模块,艺术类课程包括国画课、合唱课和书法课3个模块,生活实践类课程包括健康地生活、乐趣地生活、创意地生活3个模块,共计9个课程模块。三个“同心圆”将孩子的成长一圈圈拓展开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那样,荡漾开来的波纹,必将演绎出珊瑚孩子“积小德成大爱,积小识成大智,积小创成大慧”的独特人生!
第二,课程内容亲近孩子生活。在我校“同心圆” 课程体系中,“趣味拓展课程”和“特长彰显课程”都属于校本课程。13大类92个模块的校本课程能否如一棵棵幼苗在珊瑚校园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关键在于这些课程是否能亲近孩子的生活。我们努力做到“三点”:一是课程源于孩子生活。比如,田地绘画工作室将孩子们的“材料幻想·重庆印象”作为课程模块,举办“儿童手工劳作艺术展”,丰富了趣味美术课程。二是课程融入孩子生活。“漂书、说书”、“钢琴音乐会”、“二胡欣赏会”、“小能人展才华”活动、“经典诵读节”、“青少年艺术节”等生动活泼的课程形式成为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课程创造孩子生活。“萤火虫”童声合唱团、“海星”少儿管乐团、“小水滴”剧团、“小蚂蚁”舞蹈队等社团课程为孩子创造了崭新的生活形式。我校42个不满10岁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语文学习中的小插曲拓展开来,写作并出版了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张宋演义》,为孩子们创造了永生难忘的童年生活。这些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建设课程犹如种树,“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与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
第三,课程实施亲近孩子需要。学校课程只有实施了才能变成孩子的课程。在实施中,我们特别注重课程的“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乃至“N次开发”,以亲近孩子的需要。一是亲近孩子的身体。让课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身体的参与,解放他们的嘴巴、眼睛、双手,以及时间和空间。比如,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中强化了学生实践体验。二是亲近孩子的情感。课程只有诉诸情感,才能抵达心灵、发育精神。比如,将“5.12”和玉树地震救灾融入爱心课程,紧紧贴近孩子情感的脉搏,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廖宏远同学在“百米长卷百万祝福”上写道:“抹掉黑色的记忆,拾回多彩的生活,让纯真的笑脸,永远挂在你的脸上。”三是亲近孩子的思维。将课程“知识陈述”形态改为“问题设置”形态,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例如,在科技课中,设置叠纸杯、桥梁承重、智能机器人大战、遥控足球比赛等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假设、论证和求解。我们致力于将课程实施变成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就像用沙子盖起房屋,用贝壳来游戏,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把它们漂向深远的海天那样亲近孩子,生趣盎然。
“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亲近孩子的学校课程成就了最红的珊瑚和最亲的孩子。学校近年来荣获国际奖8项,国家奖10项,市级奖20多项。2007年美国“世界杯”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搜救项目亚军、季军,2008年中澳音乐节一等奖,2009年第三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 “小云雀奖”,2010年香港第六届“金紫荆”音乐大展演金奖等一一收入囊中。原教育部长周济、市长王鸿举,现任市长黄奇帆,台湾词圣庄奴先生,著名首席女指挥家郑小瑛等到了学校,无不称赞学校创新的办学实践。然而,教育事业永无止境,建构亲近孩子的学校课程,我们依然在路上。面向未来,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亲近孩子,优化课程,继续前行!
第一,课程体系亲近孩子成长。童年是人生的“轴心期”,是每一个人的“先秦”。童年所学课程是人生发展的根基。我们以孩子成长为圆心,建立起“同心圆”课程体系。第一个同心圆为学科基础课程,囊括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教好每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个同心圆为趣味拓展课程,由“2大板块”“10大类”“83个模块”组成,提供多项课程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大板块”指必修拓展和选修拓展两大课程板块。“10大类”,包含人文活动、成长专题、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等4类必修拓展课程和科技、体育、美劳、音乐、语言、思维等6类选修拓展课程。“83个模块”中,必修项目占32个,兴趣选修占35个,社团活动占16个。第三个同心圆为特长彰显课程,由“3大类”“9个模块”组成,向学有余力和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开放,旨在作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3大类”包括科技类、艺术类和生活实践类。科技类课程包含“小实验家”课、人工智能技术课、轻松发明课3个模块,艺术类课程包括国画课、合唱课和书法课3个模块,生活实践类课程包括健康地生活、乐趣地生活、创意地生活3个模块,共计9个课程模块。三个“同心圆”将孩子的成长一圈圈拓展开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那样,荡漾开来的波纹,必将演绎出珊瑚孩子“积小德成大爱,积小识成大智,积小创成大慧”的独特人生!
第二,课程内容亲近孩子生活。在我校“同心圆” 课程体系中,“趣味拓展课程”和“特长彰显课程”都属于校本课程。13大类92个模块的校本课程能否如一棵棵幼苗在珊瑚校园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关键在于这些课程是否能亲近孩子的生活。我们努力做到“三点”:一是课程源于孩子生活。比如,田地绘画工作室将孩子们的“材料幻想·重庆印象”作为课程模块,举办“儿童手工劳作艺术展”,丰富了趣味美术课程。二是课程融入孩子生活。“漂书、说书”、“钢琴音乐会”、“二胡欣赏会”、“小能人展才华”活动、“经典诵读节”、“青少年艺术节”等生动活泼的课程形式成为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课程创造孩子生活。“萤火虫”童声合唱团、“海星”少儿管乐团、“小水滴”剧团、“小蚂蚁”舞蹈队等社团课程为孩子创造了崭新的生活形式。我校42个不满10岁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语文学习中的小插曲拓展开来,写作并出版了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张宋演义》,为孩子们创造了永生难忘的童年生活。这些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建设课程犹如种树,“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与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
第三,课程实施亲近孩子需要。学校课程只有实施了才能变成孩子的课程。在实施中,我们特别注重课程的“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乃至“N次开发”,以亲近孩子的需要。一是亲近孩子的身体。让课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身体的参与,解放他们的嘴巴、眼睛、双手,以及时间和空间。比如,在语文、数学等课程中强化了学生实践体验。二是亲近孩子的情感。课程只有诉诸情感,才能抵达心灵、发育精神。比如,将“5.12”和玉树地震救灾融入爱心课程,紧紧贴近孩子情感的脉搏,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廖宏远同学在“百米长卷百万祝福”上写道:“抹掉黑色的记忆,拾回多彩的生活,让纯真的笑脸,永远挂在你的脸上。”三是亲近孩子的思维。将课程“知识陈述”形态改为“问题设置”形态,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例如,在科技课中,设置叠纸杯、桥梁承重、智能机器人大战、遥控足球比赛等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假设、论证和求解。我们致力于将课程实施变成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就像用沙子盖起房屋,用贝壳来游戏,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把它们漂向深远的海天那样亲近孩子,生趣盎然。
“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亲近孩子的学校课程成就了最红的珊瑚和最亲的孩子。学校近年来荣获国际奖8项,国家奖10项,市级奖20多项。2007年美国“世界杯”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搜救项目亚军、季军,2008年中澳音乐节一等奖,2009年第三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 “小云雀奖”,2010年香港第六届“金紫荆”音乐大展演金奖等一一收入囊中。原教育部长周济、市长王鸿举,现任市长黄奇帆,台湾词圣庄奴先生,著名首席女指挥家郑小瑛等到了学校,无不称赞学校创新的办学实践。然而,教育事业永无止境,建构亲近孩子的学校课程,我们依然在路上。面向未来,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亲近孩子,优化课程,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