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营造自主、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创设自主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彻底摈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幼芽。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老师的见解,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像,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二、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所表现出的特征,往往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呢?首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想象作文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正反推理、求异与求同、逻辑与直觉、逆向思维等训练,让学生不但提出问题,而且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采用“思维震荡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化剂!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以时事新闻为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首先,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等,提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其次,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四、 创新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导演”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引导”,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导”的实质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涉及到激活思维,而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才会有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五、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在对学生采取发展性评价进行思维活动评价时,首先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其次,积极的学习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学习的成功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因此,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再次,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式与质性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以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纪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只有改革教育评价的方式,消除扼杀创新的机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激励机制,才能为学生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现代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电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
一、营造自主、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创设自主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彻底摈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保护青少年创新天赋的两个重要条件。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幼芽。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老师的见解,消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像,从而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
二、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所表现出的特征,往往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呢?首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想象作文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正反推理、求异与求同、逻辑与直觉、逆向思维等训练,让学生不但提出问题,而且多角度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采用“思维震荡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三、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强化剂!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以时事新闻为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首先,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游戏、耐人寻味的故事等,提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其次,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四、 创新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导演”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引导”,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导”的实质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涉及到激活思维,而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才会有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五、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在对学生采取发展性评价进行思维活动评价时,首先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其次,积极的学习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学习的成功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因此,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再次,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式与质性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以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纪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只有改革教育评价的方式,消除扼杀创新的机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激励机制,才能为学生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现代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电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