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源起青藏高原(四)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ueying0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排除了非洲高原是人类发祥的祖源地,那么,现有的符合前述标准的低海拔高原便没有了。这就基本上堵死了我们在高原上寻找人类先祖的路。几十年前,曾有中国学者试探性地提出了中国人的先祖可能源起青藏高原的观点。由于当时这一观点还停留在猜想阶段,没有大量证据的支持,因而没有引起史界的关注。因为今天的青藏高原,特别是占地广阔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平均温度在0℃以下,早已被人类视为生命的禁区,并有“无人区”之俗称。怎么有人认为这样排斥生命的地方会是人类的源起地?岂不是自讨苦吃?
  事情总是像戏剧一样发展。就在人们望着青藏高原摇头否定之时,地质学向世界宣布了他们的最新发现:青藏高原是一座年轻的高原,它经历了数千万年的隆升,才达到今天的高度。而在数百万年前,也即猿类已出现并选择高原生活的时期,青藏高原正处在海拔1000米~2000米的高度!正是猿们会选择的最佳生活地!这一发现引起了少数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一发现意味着青藏高原在几百万年前有可能充当过培育人类的祖地。
  青藏高原有足够大的面积,散布着大量的湖泊,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还有非常适合灵长类发挥群体力量的地形地貌及其他诸多有益于猿类生存的条件。然而,仅凭这些自然条件便提出这样的假说还远远不够。如果人类先祖真的在青藏高原上生活过,甚至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并且就是今天人类的直系血缘先祖,那么,我们应当在高原上发现大量的人类文化遗留,而且这些遗留的最后阶段当与史前文化和传承的祖源文化相衔接,才有说服力。
  事情的发展正如预计的那样,人们确实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难以计数的人类文化遗留。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人们就在藏北“无人区”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仅在双湖、申扎就发现了15处旧石器点。而这些旧石器遗留地的海拔高度均在4500米~5200米高程,大部分旧石器点的高度集中在海拔4700米~4900米。这些地区今天常年温度均在0℃以下,年平均温度也在-1℃~5℃。特别是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9只手斧,而手斧被世界考古界公认为距今50万年~100万年前古人的工具。
  随后,人们在近几年修建青藏铁路时划出的路基处,再次发现了几十处旧石器、细石器、祭祀遗址。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又在藏北、藏西阿里、藏南羊圈直线相距近千米的地方,同时发现了三处新石器遗留,而且三处遗留地均在海拔5200米的高程!
  随后,又在海拔4200米~4600米的高程发现了可以确认为人类文化遗留的大量的岩画和祭祀遗址。有的祭祀遗址面积很大,如“昂仁遗址”,占地38万平方米;有的则十分规范,如“措美石圈”,已内含着成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遗留中包含了独石、列石、积石及圣地中心布局文化和各种后来在世界各地广泛兴起的巨石文化。同时在这一海拔带发现了300多幅古代岩画。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发现并不是考古专业人员有计划的发掘、勘探结果,其中大部分发现,多为地质工作者的偶然发现和村民提供线索后的发现。同时,这些发现仅仅停留在人们很难进入的高寒地带的极小局部地区,还有大量的地域属于未知。仅这样的偶然为之,并在极为有限的地区已发现了这么多的遗留,可以想象,还有数以千倍、万倍的遗留未被发现,或者已被冰川覆盖。从目前在青藏高原上已发现的人类文化遗留的古老程度来看,古人类至少在青藏高原上生活了100万年以上的时间,其文化遗留几乎铺满了整座高原!
  那么,这些人类文化遗留是怎样爬到如此高寒的地区去的呢?
  青藏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留,肯定是人类生活时留下的。那么,弄清了这些遗留的时间,就能弄清人类在此高原上的生活时间。
  中国考古学几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些遗留,但却不敢相认。传统观点认为,距今7000年前,地球温度略有回升,高原顶部气候变暖,高原周围和低海拔地区的古人又登上高原顶部生活时留下的——这种小心翼翼的保守结论来自传统的“中原文明中心说”的压力和未及深究的不负责任的敷衍。
  中国传统考古学认为,中原地区,即黄河、长江流域是华夏民族文明起源的中心地,中国地盘上的其他文明都是由这个中心迁徙、辐射、传播而形成。包括人种的出现也是如此。后来有人又将这一模式总结为“东兴西渐”说。
  因此,对于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古老人类文明的辨识,也不敢超过中原文明出现的时间。目前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最早不超过距今8000年。于是,传统学者便十分谨慎地将青藏高原的人类文明出现的时间压缩在7000年前。在理论上留出1000年时间供古人迁徙到高原上去,又不伤害传统的“中原文明中心说”。如此完美的设计虽然会为设计者带来诸多的现实利益,但却阻碍了历史前进的脚步。
  全世界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最后一次大的间冰期也即洪水期,发生在距今8000年~11000年前,断断续续历时3000年。这一时期的地球温度确有回升,但其回升的温度并没有为灵长类提供可以攀登到海拔4500米高程正常生活的程度。由于这次洪水期时间已超过了“中原文明中心”兴起的时间,所以没有学者将古人复上高原的时间定在此期。因为这样做仍会伤及传统的“中原文明中心说”。
  由于在大型的冰期与间冰期之间,会出现若干次小型的“波动期”,地球温度时升时降。那么,距今7000年前也会出现小型的“波动期”。即使以最大限度假设,距今7000年前的地球温度上升3℃~5℃,同样不能允许人类登上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程正常生活。况且,即使夏季可获得常温,春、秋、冬三季也会处于0℃以下,古人如何生活?同时,即使温度回升,他们同样可以在原地生活,为什么要登上寒冷的高原顶部?
  气象学家早就发现了一个自然规律:海拔高度每超过1000米,相对温度就降低6℃。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生活,相对零海拔地区而言,仅高度温差就要降低24℃~26℃,即使在夏季,白天的温度也只有十几摄氏度,而在春秋季,平均温度也在0℃左右。没有现代文明御寒的古人如何登上海拔5200米的高原顶部?
  显然,顾着传统的“中原文明中心说”颜面的解释难以服人,因为这一观点一开始就不是以科学和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如此,青藏高原上的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年代当另有说法。
  这首先应当考虑古人类能够生活的海拔高程极限。按照“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相应下降6℃”的规律,古人类生存的最高海拔极限应当不超过海拔3200米的高度,甚至还低。著名的九寨沟位于中国西部高原,每年4月份海拔2800米的高程尚存积雪。因为在这个高度,温度已经比同纬度沿海地区的正常温度低了20℃左右。即使这样,古人类也需依靠充足的牛、羊皮袄,并 利用火堆躲在洞穴中才能越冬,基本上无法出外狩猎和劳作。今天拥有现代文明的西藏人,基本上居住在海拔3600米左右的地区,且已感到吃力了。缺乏现代御寒设备的古人,也只能以3200米为最高极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设定的海拔3200米的高程,是指古人类可以在青藏高原海拔高度的生存极限,是最后必须撤离的极限高度,不是人类或灵长类初登高原的底线高度。
  然而,今天并没有在青藏高原海拔3200米左右的高程发现什么古老的人类文化遗留,反而在更高的地方发现了密集的遗留,这是为什么?
  问题在这里,答案也在这里。
  青藏高原一直在从低到高的缓慢隆升,无论是人或猿或其他动物,只要一进入高原腹地,都会不自觉地随着高原的抬升而被举向高海拔地区。而古人类早在高原尚未隆升到这一高度的若干万年前,就已定居在青藏高原上了。由于灵长类生存的海拔极限为3200米高程(这里将这一高程称为“准雪线”),当高原顶部升至这一高度时,人类便面临着准雪线区的高寒袭击。只有一个办法:下迁。当然,这种下迁也是缓慢而不自觉的,多为被动地摆脱临近的寒冷,向下一级较温暖的地带挪动。这样的下迁,从高原顶部隆至准雪线开始,就一直在进行。
  高原每隆升一步,古人就下迁一步,高原不断隆升,人类就不断下迁。但是,人类虽不断下迁,不断抛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实际上仍然生活在海拔3200米高程及以下的地方。因为青藏高原当时海拔3000米~3200米的区带上,不仅有稀少的针叶林,更有大片的高山草甸和成群的牛羊及食草动物。古人类正是利用了这些动物得以生存繁衍。
  高原在缓慢隆升,古人以同样的速度下迁,一路上留下了密集的文化遗留。由于古人下迁的起点就是高原顶部,因而我们今天发现的遗留一直达到海拔5200米的原顶。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计算一下这些文化遗留出现的时间了。
  古人必须从海拔3200米的准雪线向下撤。而今天我们发现的遗留最高的已达海拔5200米!也就是说,从古人下撤的那一刻起,至今青藏高原已隆升了2000米,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时间证据,但却有有力的间接证据:青藏高原隆升这2000米高度的时间,就是海拔5200米高程文化遗留出现的时间!
  这需要多长的时间呢?地质学认为青藏高原在最近的几十万年内相对过去隆升运动激烈,隆升速度加快。结合地质学给出的青藏高原在几个不同时期隆升的浮动数据,保守估计这2000米的隆升时间至少也需要二三十万年。
  不过,这个时间并不是古人登上高原的时间,更不是古人类在高原生活的全部时间,而只是古人下撤时使用的最短的“第三阶段”时间。通过计算,古人类仅第三阶段就在高原生活了二三十万年。那么,传统的“7000年”之说显然是无中生有的“想当然”。
  (待续)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种种有关UFO原型及其乘员的說法搅在一起,形成一片混乱的局面。世界各地的目击报告中相继提到在UFO附近或内部目击到酷似人类的生物。但令研究者困惑的是,若从常识上来考虑,这些类人生物的形态、大小、外观及行动是无法理解的。  但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不能不让人相信类人生物——外星人——是的确存在的。1952年7月31日,目击者在意大利伯尔尼纳峰拍摄到UFO及类人型外星人的照片,引
期刊
日期:1979年11月9日  地点;英国苏格兰利文斯顿  报告类型:标准事件  海尼克分类:CE3  物体形状:圆形  目击人数:单人  事件特征:着陆、类人体/乘员、嗅觉/气味、动物反应、物理性痕迹、目击者照片  在1980年《公报》第28期第8号内有一篇初步的报告,这边报告讲述了一起被称为“西洛锡安遭遇”的事件;一位苏格兰林业员和一个奇怪的物体,还有一些同样奇怪的小物体,或者说是个体。《瞬间空
期刊
备注:  我住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新威斯敏斯特,与萨里一河之隔。那天看到一个闪烁着橘色亮光的飞行物在萨里上空盘旋……我抓起相机开始拍摄,因为光束看起来只是盘旋而并不移动。不一会儿它就开始向西移动,并闪烁着由橘色变为白色的光。然后它就飞到一栋建筑物后面,看不见了。因为快速移动和连续拍摄,视频里有些镜头模糊不清,甚至有些诡异,我没法看清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以前从未见过UFO。  有可能是传统的人造飞行物或
期刊
目击时间:2012年10月18日约20时  目击地点:湖北,武汉  目击人数:多人  飞行物数量:1个  飞行物形状:它的形状像长方形。又像一个锥体  飞行物颜色:绿色  飞行物高度:不确定  白天/夜晚:夜晚  天气:晴  目击者姓名:梅香生备注:  当时我在院子里散步。大约20时,我不经意间抬头望天,只见东北方天空中有一些云彩。忽然从云层中冒出一排发着绿光的物体。开始我以为是飞机的灯光,但仔细
期刊
我这次到兰州,是来学习和交流的。  《飞碟探索》创刊30年来,已成为中国UFO探索的最大平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UFO是一片充满未知之谜的蓝海,而好奇心正是驶向这片蓝海的精神力量;相对于人类已较熟悉的红海领域,蓝海有更大的挑战性,可以激发活力。  通过40年对中国UFO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定量分析,我发现其中有一二种UFO可能与外星飞行器有关。如果我们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分析,找到了外星飞行器
期刊
我们知道,DNA是携带生命遗传指令信息的分子。现在,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资助的研究人员在陨石中发现了这种遗传分子的构造元件。有证据表明,这些DNA构造元件有可能是在太空中合成的。这项研究为DNA组分的太空合成论提供了支持。该理论认为,DNA的各个部分在太空形成之后,由陨石载至地球,并在撞击作用的帮助下产生了生命,如同一个试剂盒一般。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就从陨石中发现了DNA的组分,但是
期刊
会合点38:    欢迎古细菌!    时间:    在20亿年前到38亿年前生命起源的某个时刻。    地点:    可能在海洋中,或者可能在今天我们发现大多数古细菌的地方,即地壳深处的高温生物圈中。    加入者:    原先被称为细菌的一个物种,包括今天生活在地球最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形式,它们很多是生活在热泉、海底黑烟囱和地壳深处的嗜热细菌。    形貌:    这个共同祖先标志着地球生命历史
期刊
深奥的量子力学法则认为,人们无法在对其不干扰的情况下观察到最小的粒子。现在,物理学家在测量量子时已经能够将干扰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事实上,也不可能再小了。  这种干扰被称为反作用,这也是量子力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它决定了一些微小粒子的运动。它源于这样一种假没,即在进行测量之前,粒子存在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中,始终处于一种临界状态。  当观察介入的时候,粒子就被迫只能选择一种存在方式。由此,粒子的状态就
期刊
就在天文学家认为他们已经解决了天文学中最高深的谜团之一——短伽马暴的起源之时,大自然又让他们大吃了一惊。最近的观测证明,短伽马暴远比天文学家所认为的更加复杂和多样,许多不同的剧烈过程也许都会产生短伽马暴。  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的安德鲁·麦克菲迪恩和他的二位同事提出,一些短伽马暴的前身天体可能是双星系统,由一颗中子星和一颗普通恒星构成。普通恒星上流出的物质在中子星上堆积,直到中子星无法:再承受这
期刊
斯皮策和哈勃联手“称量”了几个遥远星系中的恒星质量。这些迄今所见最遥远的星系之中,有一个星系对于它所身处的年轻宇宙来说,似乎重得异乎寻常,也成熟得异乎寻常。这使得天文学家大吃一惊,因为宇宙中最早的星系通常被认为是小恒星的集合,它们逐渐合并,最终才形成了类似银河系的大星系。  “这个名叫HUDF-JD2的星系似乎在大爆炸之后的最初几亿年内,就已经迅速长大成型了。它产生的恒星总质量大约是我们银河系恒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