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g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局限型5例,包括胸部2例、腹膜后3例,弥漫型2例。局限型CD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2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血管影。弥漫型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结论 局限型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弥漫型CD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27-02
  巨淋巴结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結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先报道而得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2-65岁,平均37.5岁。5例经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2例出现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无肿瘤相关症状。6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行颈部淋巴结活检。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仪,取仰卧位,扫描范围根据扫描要求确定。扫描参数120KV,20-160mAs,层厚间隔7MM。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对比剂优维显300,行动脉期和延迟期双期扫描。
  2 结 果
  2.1 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
  2.1.1 局限型CD 5例局限型CD,3例位于纵隔、肺门区,2例位于腹膜后。1例术中于主病灶周围发现3个直径<1的结节一并切除,其病理与主灶一致。大体观察: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0.0cm,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质中等硬。镜下见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增生的淋巴结内散在淋巴滤泡增生,滤泡中心血管可见玻璃样变,小淋巴细胞呈同心圆状包绕于血管周围,形成特征性的“洋葱皮”样结构,其内可见放射状的纤维间隔。
  2.1.2 弥漫型CD 2例为弥漫型CD,其中1例右腹股沟者拟行手术,但术中因肿块包绕髂血管无法剥离改行姑息手术;其余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未行手术治疗,但经活检证实。病理均为浆细胞型,镜下见淋巴滤泡增生,滤泡间可见大量成熟浆细胞。
  2.2 CT表现
  2.2.1 局限型CD 平扫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CT值45-50HU,边缘较清晰。肿瘤直径为1.0-10.0cm,发生在胸腔者瘤体较小,平均直径约3.5cm;发生在腹膜后者相对较大,直径>6cm。肿瘤内部密度多数较均匀,部分内部伴有钙化,呈斑点状、条状、分叉状,2例内部可见小条状低密度影,腹膜后肿块周围间隙内可见索条影或絮状密度增高影。病灶增强后强化方式有均匀强化及由周边向中心渐进式强化。本组4例呈均匀强化,1例呈渐进式强化;肿块周围索条影为强化血管影。
  2.2.2 弥漫型CD 1例发生在颈部淋巴结,1例发生在腹股沟区淋巴结,均表现为多发、类圆形、边缘清楚的软组织结节,直径1-2cm;发生在右侧腹股沟区者肿块呈融合状,边缘不光整,包绕右侧髂动脉。增强后结节呈均匀强化,强化较局限型强化程度低。
  3 讨 论
  3.1 临床特点 临床上,CD根据累及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以前者多见。局限型CD发病年龄平均约30-40岁,多表现为无症状的孤立性肿块,女性多见,手术切除即可治愈,预后良好;而弥漫型CD发病年龄约大于50岁,为多组淋巴结受累,预后较差,特别是浆细胞型临床易复发甚至发展成淋巴瘤、卡波肉瘤等。
  3.2 影像表现和病理特征的关系 CD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限性CD主要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主要有几点:①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密度较高,平均CT值约45HU,发生于腹、盆腔者肿瘤体积常较大,部分肿瘤内可伴有斑点状、条状、分叉状钙化及条带状低密度灶,分叉状钙化是诊断该病较为特异的征象,瘤体内的灶状或条状低密度灶,病理证实为较多平行走形的纤维组织及发生玻璃样变性的血管结构,并不是缺血坏死;②动脉期病变明显强化,强化的方式包括均匀强化、渐进式强化和不均匀强化,病理证实增生的淋巴滤泡中心含多量的毛细血管,所以增强后多数表现为均匀明显强化;③肿块边缘多较清晰,部分肿块周围见索条影或絮状影,增强扫描为丰富的血管影,动脉期图像较易识别,而这是影响该病手术切除疗效的因素之一,表明肿块的血供丰富,生长方式具有向周围浸润的特征。2例临床诊断为局限型CD患者术中发现较大的主病灶周围另见2-3个小结节,其病理表现与主病灶一致,均为透明血管型,表明透明血管型CD亦可以多个淋巴结受累,这可能因为CT检查发现较小病灶的能力有限所致。弥漫型CD病理上多以浆细胞型为主,累及全身多组淋巴结,表现为多发的均质密度淋巴结增大,一般不出现钙化或坏死囊变,增强后强化程度较透明血管型低,病理显示增生的血管亦相对较少,因CT表现缺乏特征性,明确诊断需要淋巴结活检。
  3.3 鉴别诊断
  3.3.1 淋巴结结核 淋巴结结核形成的肿块形态不如CD规整,其内的钙化可呈弧状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效应轻度或不强化,极少数病灶明显强化。病灶中心可见干酪样坏死区,没有延迟强化。
  3.3.2 淋巴瘤 淋巴瘤临床常以无痛性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常伴有发热,肿大淋巴结常见部位为颈部、腋下、纵隔、腹膜后间隙、肠系膜等,多发的淋巴结肿大可以融合,平扫大多密度均匀,常无坏死液化钙化,强化效应中度,部分强化不明显,弥漫型C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均与淋巴瘤极为相似,二者往往影像上难以鉴别,需淋巴结活检确诊。
  参考文献
  [1] 周嘉慧,等.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与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2:1260.
  [2] 郑祥武,潘克华,董丽卿.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9:910.
  [3] 王仁贵,王仪生,唐光键.腹部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59.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舒血宁联合甘露醇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用舒血宁20ml静滴,并联合使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滴。对照组(46例)用倍他司汀20-30mg静滴,滴注时间40-60min。两组疗程均为5天。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并观察两组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6.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的治疗方式,对不同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临床试验,比较出哪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更好。方法 对我院150例成年腹股沟疝修补术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50例,采用国产涤纶外科修补材料的无张力疝修补术50例,采用美国bard公司修补材料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50例。结果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和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对于传统术式而言其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
【关键词】 根尖刮治术;根管治疗术;难治性根尖周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50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08-4320-01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根尖周病的有效方法,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法预备根管,将存在于根管内病变牙髓组织和作为根尖周病的病原刺激物全部清除,以消除感染并使根管清洁成形,再经过药物消毒和严密充填根管以达到防
【摘要】 目的 探讨碘伏液冲洗切口对预防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的9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5例,给予参考组患者甲硝唑冲洗,观察组患者采用碘伏液冲洗,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1例,参考组患者切口感染6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明显低于参
【摘要】 目的 探讨Leep刀在治疗宫颈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Leep刀手术治疗宫颈疾病242例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标本均送病理检查。结果 Leep刀治疗宫颈症的平均手术时间8.2min,平均出血量10.5,大出血2例,感染2例。一次性成功率95.86%。结论 Leep刀治疗宫颈各种疾病的操作单位,安全可靠,治疗时间短,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  【关键词】 利普
【摘要】 目的 探讨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常见并发症及相对应措施的应用。长期留置尿管的病人出现很多的并发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及防治措施,有效地减轻了病人痛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技术操作水平和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留置导尿;并发症;防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青中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青中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按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每例患者在治疗6周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患者在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的评分均值较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