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儿童文学创作的三重境界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olo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陶行知是最早进行自觉的多门类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细加辨认,他的儿童文学创作表现出三重境界:其一,在集体意识的裹挟下书写时代情绪,表现历史苦难中的儿童;其二,在教育情怀的指引下表达“真的儿童”的期待与渴望,发出塑造现代儿童人格精神与建立新的成长方式的吁求;其三,在诗性精神的勃发中,成为孩童的知音,成为“变成儿童”的“老翁”,为儿童生活与儿童的精神面影留下本真的文字.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轫期,陶行知的这些作品既体现了特殊历史情势下儿童文学的独特样貌,亦展现了儿童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
其他文献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大运河文化孕育出的常州“三宝”(常州梳篦、乱针绣、留青竹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三宝”社区教育项目基地是常州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基于大运河文化的社区教育项目基地建设,是促进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构建社区教育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在大运河文化的视角下,探讨社区教育项目基地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路径,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教育价值,弘扬社区教育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社区教育发展,为文化传承助推社区教育提供样本.
通过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解读及梁漱溟乡村建设主要教育实践的概述,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江西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并结合江西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实际,探索“全面振兴乡村”大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策略与途径,指出可利用江西省的书院传统开展农村社区教育,通过师资共享等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以及以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农村社区教育课程,进而有效助推江西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资源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区域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社区教育实践效果.针对当前区域社区教育资源共建能力有限、共享程度不高的普遍现状,社会整合以其低耗、高效、易行等特点,成为破解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多维困境的创新思路.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互联网+”新发展阶段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明确信息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回归,客观分析当前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抓手,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共同体”,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水平,使其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未来的职业获得.
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将教育理论研究引入量化与技术化的方法.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通过绘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领域CNKI期刊2002-2021年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及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分析,探测发现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热点主题,包括提升策略、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TPACK理论框架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前沿有智慧教学、互联网+教育等领域.在可视化图谱分析基础上提出以TPACK理论为指导突出教师能力的综合化发展、以智慧教育理论为指导突出教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了巨大影响,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也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奠定了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研分析高职学生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现状,发现手机已成为高职学生网络沟通的主要载体,QQ与微信使用率高,部分学生网络交流时间长且与陌生人联络,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待网上热门事件比较谨慎、能理性发帖,但对相关法律了解不多、对新闻发言人思想信仰重视度不够.由此提出,大数据时代需要正视高职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治理,高校要强化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信仰的培养,应尊重高职学生特点进行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开展人工智能素质培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教育政策的趋势、社会发展的需求、青少年成长的期望等方面分析面向青少年设置人工智能课程的必要性.在分析阐述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认知思维、能力基础上构建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模型,同时在具体分析研究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及知识维度上,探索形成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陶行知是第一位自觉而长期为儿童写诗的诗人,但多数人对陶行知儿童诗的评价一直并不高.本文认为,陶行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儿童诗创作就显露出宝贵的“儿童本位”意识,这恰恰是五四儿童文学整体所缺乏的,为便于儿童接受,他还自觉借鉴传统歌谣形式,为现代儿童诗的民族化道路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陶行知儿童诗中充满对儿童的关爱和深切希望,也寄寓着他通过现代儿童主体构建所生发的国家、民族的未来想象,而这种国族想象在抗战的时代洪流下越发得以彰显.
以常州某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新时期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工作认同感、职业规划活动参与度、基础职业技能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构建学生—家庭协调机制、打造就业指导联动机制、提升专业培养机制建议.
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形成过程与教育改革实践进程为主线,通过还原儿童文学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系统中的发生与应用,搜寻陶行知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文学”的心路历程,探析陶行知儿童文学观的丰富内涵及主要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密切关系,为现代儿童文学史研究提供新思考,为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与教学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