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骨链重建中自体砧骨搭桥术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0702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体砧骨搭桥术在听骨链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自体砧骨搭桥听骨链重建患者,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9.75个月。将自体砧骨塑形后桥接于完整的锤骨和完整活动的镫骨之间。观察术后并发症并行听力学疗效分析。结果术后无1例自体砧骨脱出,2例移位。平均纯音听力(pure tone average,PTA)的气导由术前(46.69±18.32)dB提高到(30.21±9.46)dB,骨导由(24.72±10.63)dB提高到(18.15±8.91)dB,气骨导差(air-bone gap,ABG)由(21.97±10.32)dB缩小到(12.06±9.46)dB。手术成功率(术后PTA-ABG≤20dB)为75%,术后骨导听力改善阳性率为66%(0.5、1、2、4kHz中至少有2个频率提高10dB)。筛选出随访在1年以上的50例患者,术后6个月PTA-ABG≤20dB占78%,1年为74%,最近1次为72%。结论当修复完整、活动的镫骨和完整锤骨之间的听骨链缺损时,采用自体砧骨搭桥因为操作便利,费用低廉,效果稳定,并发症少,听力恢复理想,在自体砧骨可以利用时应当视为首选。对其手术效果的听力评价除以术前、术后气骨导差的闭合程度为依据外,也应考虑术前、术后气导、骨导。

其他文献
患者女,45岁。自述34d前在当地医院局麻下行鼻窦炎手术时,出现右眼深部剧痛,手术即停止,术后发现右眼内转受限,视物重影,伴右眼睁眼时流泪,但视力无明显下降。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和针灸治疗,症状无改善。曾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右眼内直肌损伤。于2007年4月来我院诊治。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8。右眼结膜充血。角膜映光法检查:
鼻窦骨瘤通常无临床症状,但若肿瘤持续增大,可引起各个方位的压迫症状,向眼眶方向发展时,可将眼球压迫推移,引起眼球突出和复视。本文报道一例以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病例,并对鼻内镜手术的技巧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是鼻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最近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发布的国家健康访问调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2004)资料,美国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位鼻-鼻窦炎患者,每年约有58亿美元用于鼻-鼻窦炎患者的诊治,
期刊
Lermoyez综合征是耳科临床少见疾病,至今病因不清,近期我们发现1例左耳梅尼埃病失聪后15年,右耳发生Lermoyez综合征的特殊病例,报道如下。患者男,48岁,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间反复劳累后出现右耳听力下降伴耳鸣、耳闷,每次发作症状持续约3d-4个月不等。按照“突发性聋”、“咽鼓管功能障碍”给予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2007年11月25日,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成立仪式在武警总医院举行,中共中央统战部陈喜庆副部长和武警总医院贾临波政委一起为眩晕病研究所揭牌。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单希征教授任眩晕病研究所所长。武警总医院王发强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要求眩晕病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为广大军队和地方患者服务。
目的研究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出血点的识别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63例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患者内镜下诊治过程。结果63例出血点均明确,其中嗅裂鼻中隔部36例(57.1%)、下鼻道后穹隆16例(25.4%)、中鼻道后下部7例(11.1%)、下鼻道前上端2例(3.2%)、鼻咽部2例(3.2%)。63例中,单纯烧灼31例(49.2%),烧灼+局部明胶海绵填塞19例(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是一种听功能异常性疾病,表现为声音可以通过外耳、中耳正常地进入到内耳,但是声音信号不能同步地从内耳传输到大脑,患者主诉为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对言语的辨别及理解能力异常。听力学检查表现为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正常、听性脑干反应(ABR)严重异常。听神经病的认识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以来国内外
患者女,36岁,因左侧突发性面神经麻痹10年,左耳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4年余于2006年11月20日入院。10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嘴角向右侧歪斜,当地医院以Bell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一般,但未进行性加剧。4年前出现左侧持续高调搏动性耳鸣,与脉搏节律一致,按压同侧颈部血管区后明显减轻;
目的检测鼻咽癌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icm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探讨鼻咽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和20例鼻咽部炎性反应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内M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癌组和炎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