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挥消费引领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已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外在环境,一些城市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依然存在着城市总体经济实力有待提升、缺少全球知名的商圈和本土品牌、对境外消费的吸引力不足、在引导消费结构变化、释放消费潜力方面需要升级等问题.从发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上来看,主要有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两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中国特色,我国需要进一步以技术支撑和制度创新营造优良的消费环境,增强本土品牌的全球
【机 构】
:
上海商学院,上海200235;郑州轻工业大学,郑州450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挥消费引领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已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外在环境,一些城市也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依然存在着城市总体经济实力有待提升、缺少全球知名的商圈和本土品牌、对境外消费的吸引力不足、在引导消费结构变化、释放消费潜力方面需要升级等问题.从发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上来看,主要有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两种,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中国特色,我国需要进一步以技术支撑和制度创新营造优良的消费环境,增强本土品牌的全球吸引力,建立完整的时尚产业链,将实物消费与文化旅游消费相结合,提升城市社区发展,加强高端国际医疗保健服务供给,在全国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带动效应.
其他文献
以2000—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在厘清“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机制基础上,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相关分析探讨三者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联系,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上升趋势明显,并处于中等发展水平阶段,其空间分布与区域资源禀赋具有高度一致性;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以初级—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各省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丰富,将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多个省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明确其组织属性和特点,梳理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主流治理结构,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新型研发机构的组建模式、治理模式和成果转化模式进行重点研究.在协同创新模式上,结合宏观的政策环境以及具体的市场环境,把握当前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现状,对此展开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2021年12月4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线上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重点,同时涉及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解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行动建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等热点问题,为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