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漂泊 无尽的春愁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b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漂泊,也是诗歌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南宋末年的蒋捷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诗人,他是江苏宜兴人,家在太湖西岸,而吴江则是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词中“秋娘渡”“泰娘桥” 均为吴江地名。词人在东漂西泊的旅途中,船过吴江,又逢春雨,他自然怀念在太湖对岸的家乡,以及家中亲情的温馨,迸发出年华似水、有家难归的人生慨叹。
  “一片春愁待酒浇”,起笔点题,指出时序。“一片”,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作者胸中一怀愁绪无法排遣,然而,身边无酒,只有“待酒”浇愁了。期待之中,春愁更深更急。
  接下来,作者似乎不经意地把笔锋轻轻一舒一转,一笔写愁由何处来——“江上舟摇”,一笔写酒于何处寻——“楼上帘招”。大江扁舟,风波摇荡,孤旅之情,客游之意,不必多语,自可想见。一个“江上舟摇”,既把词人所处环境托染出来,又照顾上文,给“待酒浇”的“待”字找到了落脚点。正在孤舟愁旅、渴酒难耐的时候,沿岸酒楼上的旗子明晃晃地随风飘摆,就像在朝船上的旅人招手,邀请他到暖酒飘香的楼上畅饮。这里,一方是漂泊无定的客船,一方是安安稳稳的酒楼,一方是流水,一方是堤岸,一动一静,一低一高,一冷一暖,在这种对比中,“愁”对“酒”的渴望,酒对人的诱惑,也就显得更加强烈。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然而,船并没拢岸,而是满载着词人的愁思酒渴,从秋娘渡和泰娘桥等地方摇过。这时,阵阵清风飘然拂面,春雨也萧萧疏疏地洒落到人的身上、船上、水上。岸与水,同时笼罩在清风冷雨之中。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用得极巧,透出诗人对风雨阻归的恼意。四字叠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且文字优美、色彩清丽,别有韵味。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诗人以设问句式点出“春愁”的由来,原来是思乡心切,他回忆起在家的情景:他的妻子吹奏着银字笙,屋内香炉里燃烧着象征男女爱情的心字香,笙管悠悠,青烟袅袅……下片起句,既呼应上片起句,具体地写出“春愁”的内容,又连缀上片尾句的“雨又萧萧”。一句“何日归家洗客袍”,逗起人心头无限遐思。“归家 ”,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由落雨湿衣,想到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浣洗这布满征尘雨渍的衣袍。于是,由雨及袍,由洗袍及思家,又由思家勾起下句“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对故园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写到这里,笔锋一转,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说自己抛掷光阴,而说自己为“流光”所抛,突出了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情。在发出岁月飞逝、青春不再的深重感叹之后,作者随即展示了两个鲜明的视觉形象:“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
  这首词的锻句炼字尤值一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和“樱桃红了,芭蕉绿了”不一样吗?有什么高低可分?且不谈填词的种种限制,仅就这两种句式来看,明显有两点不同:第一,“樱桃红了,芭蕉绿了”只表示眼前所见的形态颜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则显然包括了一个漫长的动态化过程,并非囿于词人此时舟中所见,而是融入了作者多日来的观察和思考,在鲜明的色彩中隐藏着作者深沉的感喟。第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主语仍是“流光”。这样更显得“无情”极了。总之,我们不能轻视“红”“绿”等形容词作为动词用的种种微妙之处。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铿锵,也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
  词到煞尾,这极鲜艳的画面,衬托出极无情的流浪他乡这一事实,就像流逝的光阴一样,无可挽回,无法更改。这时,“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事实已明摆在面前,“春愁”已非酒所能消,起初对酒的寄望,此时已荡然无存了。这首词,上片着重写风雨飘摇的现实,下片以写对故园的思念为主。全词以“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的现实情境,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往日情境相对比;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空间物事,与“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地下景色相对照,最终使飘泊无依之感与思恋故园之情融为一体,铸成一个无法消除的“愁”字。
  
  [相关链接]
  愁
  杜 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七律《愁》为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夔州是三峡中的一座山城,杜甫当时穷困潦倒,疾病缠身,故索性以《愁》为题,抒发内心的抑郁和苦闷。谈谈你对最后两联的理解以及“暗”“老”形容词当动词用的好处。
  
  [参考思路]
  后两联的大意是:经过十年兵荒马乱,万方尽皆黑暗,我这个异乡旅客只得在孤城中日趋衰老,“渭水秦山”环绕中的长安怕是再也回不去了,自己又老又病,加上路上豺虎遍地……把形容词当动词用的显著好处是既保留了有关动作的实质性内容,又增添了形容词形容事物的状态和模样。把“暗”“老”这两个形容词作动词用,后面再接上“万国”“孤城”,便具有强烈的动态感,从而大大加强了它们的分量。
其他文献
《散文选刊》曾称谢宗玉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散文园地出现的一个散文新家。在林林总总评价谢宗玉散文的文字中,史铁生说:谢宗玉的散文好在是把一条朴素的路铺向自己情感的历史和心灵的眺望;张炜说:他的感想与记录是独一份的,别人无法重复;迟子建说:谢宗玉散文有“忧郁的晴朗”。如果你知道刘亮程,那你肯定也听说过谢宗玉——散文界所谓“北刘南谢”,即指这一北一南两个来自田野的农家子弟。今天让我们走进“谢宗玉的村庄”。
期刊
纽约城的老报人协会定期聚餐,席间大家常常讲些往事助兴,让思绪饱和些甜蜜的心酸。这天,老报人威廉·比尔先生——这个协会的副主席——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比尔十岁那年,妈妈死了;接着,爸爸也死了,留下了七个孤儿——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一个穷亲戚收留了比尔,其他几个则进了孤儿院。  比尔靠卖报养活自己。那年月,报童有菜园里的蚂蚁那么多,瘦小的便不容易争到地盘。比尔常常是拳头挨够,苦头吃尽。从炎热的夏日,
期刊
打9岁起我就得挣钱了。我问米瑟利先生能不能给我一条放学后送报的线路,他是美国《先驱论坛报》在芝加哥的一个代理人,住在我家附近。他说如果我有自行车他就分一条线路给我。  我爸爸同时兼着4个工作。白天,他在一家金属薄板店制作霓虹灯牌子;下班后送花送到晚上8点;然后又开出租车到半夜;周末两天,他挨家挨户推销保险。他替我买了辆旧自行车,可是随后他就因肺炎住院,不能教我骑车了。而米瑟利先生并没有提出要亲眼看
期刊
【题型概说】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近年来,中考命题中出现了拟写标语(宣传语)、广告语、对联、新闻标题之类的试题,这种试题来源于生活,贴近大众,不仅是语文适应社会的需要,更是语文走进生活的需要,是在有意识地引导广大考生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即在日常交际中学习语言,以便准确地进行交际。这些试题的出现,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
期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但是,仍有一些不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究。“科学圣经”将分两期为大家刊出《21世纪10大科技难题》相信富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奇 奇)    粒子物理学的两个谜    在当代的粒子物理学中有两个谜:一是对称破缺,二是看不见的夸克。   目前我们了解的理论,如量子动力学、爱因斯坦的普遍相对论,都是来源于对称的。可是在我们的宇宙里,还有不
期刊
同出自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的两则文言文:《核舟记》《口技》,虽一则是说明文,一则是笔记小说;一则描绘形,一则摹声,但二者在结构组织和内容表达的艺术技巧上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无不体现作者独特的匠心和编选者独具的慧眼。通过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赏析,谈谈自己教学的感受。  一、一线串珠,前呼后应;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口技》开篇即云:“京中有善口技者”,以“善”字概述
期刊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七绝是王昌龄在仕途失意,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可是,他在送别朋友的时候,却没有提及自己的忧愁。不过,细细品味,却通篇透露出诗人的愁怅。不言之愁,愁之至也。   “醉别江楼”表面上是记地,实际上是诗人设置的引发愁思的语境。“醉”字,暗含“酒深情亦深”之意。为什么要醉?一来,
期刊
在学习中该如何开动脑筋?正确的思维有哪些诀窍?怎样才能有效地表达思想?这些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童趣逻辑》通过老教授曲爷爷教同学们学习思维知识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引导大家循着正确的途径,走进知识的百花园,是同学们掌握思维奥秘的良师益友。    (编 者)    【内容选读】    如果我祈祷下雨,邻居祈祷天晴,上帝该怎么办呢?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反驳的方法灵活多样。  曲爷爷说:“辩论必
期刊
汉语宝库中的成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历来都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语文试卷中积累运用方面的必考内容。近年来,成语试题由填字、注音、解释、纠正错别字几种题型发展到理解、感悟、运用等多种题型。其形式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引起众多考生的兴趣。现将2004年中考语文试卷中搜集到的相关试题,分类整理于下,供2005年的考生参
期刊
潮湿、星辰,还有虫子的气味,每次翻开《昆虫记》,我都会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今天就让我们透过“无与伦比的观察家”(达尔文语)法布尔洋溢着生命激情的文字,一起走进“虫子的世界”,相信这些渺小的昆虫带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趣味。    (编 者)    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