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带夕阳归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ICE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观止》中的《陈情表》,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作者李密因不愿在晋武帝手下为官,借口祖母年迈力衰需要他侍奉晨昏,请求辞去官职,其中有两句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鸟即乌鸦,俗称孝鸟。在老乌鸦年老飞不动时,小乌鸦能反哺老乌鸦。以后人们用典时,以“乌私 ”两字代 “乌鸟私情”,表达奉养老人的意思。
  乌鸦在我国常被人误解,民俗中以鸦噪为不祥之兆,所谓“乌鸦叫,灾祸到”,其实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在最早的典籍中,乌鸦只是称作“乌 ”。“乌 ”是象形字,“乌”和 “鸟”只是一点之差,这一点就是眼睛。因乌鸦一身漆黑,眼睛自然无法分辨出来,所以“乌”头上没有这一点。之所以将它称为“乌 ”,《说文》引孔子的话说: “乌,吁呼也。”也就是因它的叫声定名的。后来 “乌”变成 “乌鸦”,仍是摹声之故,因它的叫声舒缓自如,呀呀不停。
  乌鸦喜欢群居,它还有个特性,就是“哑哑噪夕晖,争宿不争飞”(高启《归鸦》),一到黄昏,便群飞投宿,一片噪声。这种情景古诗中多有描绘:“鸦带夕阳归”(储嗣宗《秋墅》);“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 ·代人赋》);“古木荒烟集暮鸦”(元好问《昆阳》)。在集宿之处,乌鸦往往盘旋飞翔,久久难定,特别是在星月齐辉的夜晚。故曹操在《短歌行》中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也说 “月落乌啼霜满天”。
  乌鸦是杂食性鸟类,嗜好吞食垃圾堆中腐臭的动物肉及溃烂的果品,因此古时候祭神的庙宇和荒草萋萋的墳山,那些遗留的供品便是乌鸦的美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鲁迅《无题》)。乌鸦的这种饮食习惯,有利于清除恶臭,净化环境。但因它的一身墨黑,不很悦耳的叫声,以及活动的空间,很容易造成人们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南方人,认为 “乌见异则噪”(陆佃《埤雅》)。
  民间俗语中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并不全对,鸦科中的白颈乌鸦,颈部有宽大的白色领环,衬着全身黑色,十分醒目。八大山人朱耷画的乌鸦即是这种白颈乌鸦。李苦禅曾作《乌爪图》,题款曰 “八大山人写乌爪图,吾亦写之。八十三叟苦禅”。他画的乌鸦,以净水调浓墨,大点积墨从背部起笔,顺势画翅、尾,再添头、腹,最后补腿爪,但颈部留出些许空白。
  齐白石画乌鸦,多取远景,或飞或栖,成群结队,只是一个个的长弧形的“墨点”,有头有身有翅有尾,不点眼亦不画腿爪,却非常传神,衬着夕光暮色,似闻鼓噪之声。他的题款或自拟诗句: “八哥解语偏饶舌,鹦鹉能言有是非。省却人间烦恼事,斜阳古树看鸦归。”或以转录唐人诗句寄意抒怀:“为政清闲物自闲,朝看飞鸟暮飞还。”
  摘自金城出版社《煮文嚼画》
  典故链接: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埠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其他文献
瑞典沃尔沃公司总部,有两千多个车位。早到的人总把车停在离办公楼很远的地方,问及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早到的人,有时间多走点路,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较近的地方。瑞典是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或许正因为他们更懂得分享,甚至分享自己的一份从容。  素材点拨:当你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选自卡尔维诺的《宇宙连环画》。这部作品是作者创造力的高度发挥,它独特而引人入胜的宗旨是将宇宙进化的理论转变成故事,并从数学公式和单细胞生物中创造角色。叙述者在没有声音没有时间的真空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当一架梯子出现在他梦里的时候,他顺着它爬到了月亮上;他观察地球上的洪水,以及由此形成的地球大气的第一道色彩。这些数学和诗化的想象力结合的结果让人无比兴奋,但更深的含义是,無限的时间和空间成为一个有限
如果我能够从头活过,我会试着犯更多的错。  我会放松一点。  我会灵活一点。  我會比这一趟过得傻。  很少有什么事能让我当真。  我会疯狂一点。  我会少讲究些卫生。  我会冒更多的险。  我会更经常地旅行。  我会爬更多的山,游更多的河,看更多的日落。  我会多吃冰激凌,少吃豆子。  我会惹更多麻烦,可是不在想象中担忧。  你看,我小心翼翼地稳健地理智地活着,  一个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 
她一直是那种很好看的人,哪怕是穿着我们觉得丑陋不堪、非得每周一和周三在学校的威逼下才穿起来的校服,特别是白T恤衫相间蓝色牛仔裤和白色布鞋,恰到好处地熨贴在她的身上,匀称而大方。她扎着马尾辫,自然地垂于后背,笑起来的时候很甜,浅浅的酒窝镶嵌在白皙的脸上,一双深邃的眼眸,好看极了。似乎顷刻就能把人融化。所以我向来不敢直视她,只是偷偷地看,远远地看。  她是个很认真的女孩,学习一丝不苟,以至于在我看她低
作家粟碧婷的文字清丽、细腻、洁净,又如青草的汁液,沾着月光与泥土的味道,“散”得那么地道,又是那么周严。作家凭着自己的敏感与热爱,用指间的文字与碰撞,去揭示。生长在山野里的“大红袍”不仅花开无香,细嗅花枝竟然还有丝丝臭味,可是它依然热烈绽放,无论酷暑还是严寒,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自信与执着?由此,作家的思绪逐渐被拉伸,文字搭建之空间逐渐丰盈,期间的灵性与思想让读者有了某种内心与自然的相逢,而后又借
很显然,如果没有夜色的衬托,秦淮河断然不会有那么迷人的景象。曾经无数次在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流连忘返,那些细腻抒情的文字,让我对夜色中秦淮河的风光心驰神往。  现在,当我站在文德桥上,素有“六朝金粉、纸醉金迷” 的秦淮河,便醒目在眼前了。泊舫以及来来往往的游船上,璀璨的灯光浓墨重彩般泼在河面上——“火龙蜿蜒波崔嵬”。不错的,那多彩的波光,静中有动,动中亦有静,如梦似幻,让夜的情绪万千,
让我在树荫里把你采撷,在中午  在一声钟响和夏季由翡翠鸟负载的星期天  让我能触摸你的清凉,柠檬  让我像一杯纯净的淡水  浸洗你金黃而甜蜜的果实  让我在庭院里把你品尝,在黄昏  在绿色长廊和夏季由翡翠鸟负载的星期天  让我能说出你的名字,柠檬  讓我像一粒小小的种子  进入你透澈而甜蜜的核心
我最初拿着打工攒下的全部钱出国读书,银行卡上一度只剩下两块钱,那时几乎身边所有人对这件事都持反对态度,“为什么要读书呢?大学都毕业了啊,抓紧时间去赚钱不是更好吗?”    我嘴上坚持己念,心里也有顾虑,这样决意奉献给学习的两年青春,意味着我要把每一分钟都赋予用途。  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半夜写作业,想想那即将缺失的大把睡眠,和要靠不停打工来生存的日子,就知道这绝对不会是一条太容易的路。  这样的日
电影《匆匆那年》中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是这样的,有些事已经深深刻在记忆里,怎么能忘却呢?  想起高一入学后的远足拉练,我走了将近30公里的路回到校廣场,其他同学都累成狗,解散时我却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拔腿就跑,奔向操场。当时我心里想的只有“就要见到你了”,你说好作为学姐等我回来要陪我在草坪上吃肯德基的辣翅,我是真的一点都不觉得累。  想起高二那年,为你和高年级人打群架
俗气,就是有点人间气,就是不超前,就是落后时代30秒,但也不能落后太多。  说到俗气——生活俗气一点就舒服一点,舒服一点就感觉世界美好一点。我每天醒来可不是为了看到一个糟糕的世界。  如果你认为我已放弃了理想,这是你的看法。你也许会说我这是在凑合,说就说吧。  那么凑合: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我凑合着。我并不为此而脸红。我喝最好的茶,听最好的音乐。  我从不靠近法律划出的边界,法律就是一条狗,你不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