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尔王》中的悖论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26221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悖论”(paradox),又译为诡论,吊诡。在文学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从情节、意象、语言多个层面成功运用悖论这一手段。下面仅从意象角度,就剧中两个最具悖论色彩的人物——李尔和傻子,来谈谈这个剧本悖论手法的运用。
  作为剧中主角,李尔是不列颠国王,是至高无上权力的化身。在李尔生活的时代,“世界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上,这种观念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平民处于底层而贵族和国王处于顶层。这是一个有差异与尊敬的法则,以及一定的风格化了的语言程式,法典化了的称呼模式和区分贵贱的头衔所维持的世界,在这个具有未定的传统、城市和规范的行为的世界里,只有某些类型的行为是可以认可的,也只有某些类型的语言才是可以接受或者合法的。”也就是说,李尔在其生活的世界里,本应是理智的象征,高贵的化身。而剧本中呈现出来的事实恰恰相反。
  握有权力的李尔突然决定放弃王权,把国土和所拥有的财富一分为三给自己的三个女儿。这是李尔失去理智,陷入疯狂的开始。李尔接下来要求三个女儿向自己表白以获得一份领土与财产。但是,这时候他丧失了作为一个君主应具备的美德与理智,错把高纳利尔和里根的甜言蜜语阿谀奉承当成了他们的美德与孝心,所以,当他的小女儿考狄利亚对他说:“我没有什么话说,父亲。我确信我的爱沉重要赛过嘴上的夸张。”李尔在这种情况下剥夺了考狄利亚的继承权,而且把本该属于考狄利亚的那一份领土与财产分给了高纳利尔和里根。他的这一行为在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看来都是不可理喻,忠心耿耿的老臣肯特出来劝阻,但这时李尔已经“发了疯”,反而将肯特驱逐出国境。可以说,李尔从一出场就注定了他作为悲剧人物的悲剧结局。也许他真的想放下权力安享一个有尊严的晚年,并希望子女对他一如既往的尊敬和孝顺。但他从一开始就陷入悖论情景,直至在忏悔中死亡。
  此外,剧中李尔的语言也充满悖论色彩。作为不列颠国王,李尔的语言本应是高贵并且充满理智。当李尔尚未失去权力和威严,还保有其“理智”与高贵,所说的话在旁人看来却像一个“傻子(fool)”:听我说,下流的东西!我把君臣间的道义心责你静听!你想叫我们毁坏我们从不敢毁坏的誓约……而当他失去权力与威严,被两个女儿驱逐,完完全全成为一个“傻子(fool)”所说的话则又渐渐清醒而理智。
  “傻子(fool)”是剧中另一个富于悖论色彩的人物,与李尔形成鲜明对照。他来自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但在第一幕第四景,傻子刚一出场,疯疯癫癫、絮絮叨叨的连篇废话却正是点出了真理:哎,这老人赶走了两个大的女儿。接着,傻子又对李尔说:那些女儿们是会叫你做一个孝顺的父亲的。从傻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李尔的疯狂和颠倒伦理,他所代表的封建社会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颠倒的社会。正如傻子所说:蜡烛熄掉了,我们在黑暗里边。这样,地位卑下,人微言轻,一无所有,疯疯癫癫的傻子充当的反倒是李尔的精神导师的作用。正是傻子看似荒诞不经的语言的引导下,李尔认识到:当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舞台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李尔逐渐看清了这个世界是一个乾坤颠倒人兽不分秩序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正常的道德秩序也被颠覆,要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要先学会伪善。
  剧本的巧妙之处在于,李尔和傻子作为剧中人,本身已经是极具悖论意味的人物,而作者又将这样两个人物放到一起,悖论意味更加浓厚。正是在这两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之中,李尔在傻子的引导和启发下,经历了内心最深刻的演变,认识到自己的疯狂和不理智,获得了重生。虽然作为悲剧的主角,李尔最终死去,但这对于李尔本身来讲,又未尝不是一个最佳归宿。他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同情与爱,获得了应有的尊严与理智。而观众和读者也从种种悖论中获得了某种积极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 莎士比亚.李尔王[M].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2]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 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赵炎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陈厚诚.西方当代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水墨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体,它是我们的国粹。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从小培养儿童对水墨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水墨画教学多以临摹为主,扼杀了儿童绘画天真烂漫的情趣和灵性。本文通过游戏、故事等快乐学习法,让儿童在玩中学习,学习中玩,让儿童乐在其中,在游戏中认识水墨画工具。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想象与自由创造表现
期刊
一、案例背景  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农机修理项目竞赛已举办五年,五年前我就开始担任学校农机修理项目竞赛指导工作,2012年设教师组比赛后我积极参加了教师组的竞赛,作为一名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在备战2014年技能大赛上,我用上了翻转课堂模式,助长竞赛成绩提升。  二、案例描述  有争议的训练。下午二节课后,训练又开始了,李赞星、黄磊、陶鹏、张可金、张文辉五名同学将工具车摆放起来,清拖750两台拖
期刊
一、对幼儿园教学本质的探讨  幼儿园教学的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幼儿园要为幼儿的发展提供硬件设施,使幼儿在幼儿园可以玩得尽兴、学得开心。以“幼儿为本”,充分保障幼儿的权利,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和条件,使幼儿的天性得到体现。  二、如何回归幼儿园教学本质  1.幼儿园教学中应尊重幼儿的天性  幼儿处在对世界万物都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并且对自身缺乏约束力和控制力,所以幼儿园的教学
期刊
星期二下午,照例是集体备课时间。这是本学期的第一次集体备课,内容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1页例5,原题为: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在主备老师说课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某老师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建议将第13页练习四的第四题当复习题出示,唤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接着他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类型的题目是不是必须用方程解?完全可以用比的知识解啊,比如女
期刊
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是一种优良品德。倾听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种良好习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好动、走神、开小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他人的发言不能认真耐心倾听,这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根本因素,也是所有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听比讲更重要,只有听清楚,听进去,才会有思考,有发现,才会有话可讲,才能踊跃展示。经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摸索,我总结出以下三种有效的课堂听讲习惯培养策略。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理念倡导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体验与参与的教学模式。正视了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差异给他们的学业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显性与隐性分层的形式,探索出一种能让全体学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向上递进的教学策略与模式。分层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差异悬殊的教学单位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的意义。  
期刊
绘本是图画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心理,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最适合低龄儿童阅读。本文旨在从绘本读物的多维阅读视角,探究其多重阅读价值,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让孩子们通过绘本教学享受生命如花的成长快乐。  一、图画阅读·文字阅读·配合阅读  从绘本元素维度审视,它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可见,强调视觉化
期刊
一、认识友善  (一)歌曲《你鼓舞了我》  师:同学们,本视频中的演唱者不是一个普通的街头艺术家,他的触及人灵魂深处的演唱,以及反复出现的歌词“你鼓舞了我”使寒风中瑟瑟的游子感受到温暖,让黑暗中的人们看到光明。这里的温暖,光明就是友善,今天我们就以“友爱于心 善行于微”为题,开始我们的主题班会。  (二)手势“友善”  师:那友善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自古以来,我们与人交流交往时用很多手势来表达友好友
期刊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是什么?所谓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教育是以德育为首,那么在国际视野下我们的德育该何去何从呢?我觉得在国际视野下,我们德育活动应回归到人的发展中来,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发展个性,彰显自信,让童年更有价值。  一、回归儿童,教育的主旋律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
期刊
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品行,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还要能够从学生的各种行为出发,发现其身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善加引导。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以自己为出发点,通过自己个人的力量来进行,效果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然要与家长取得沟通,然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一些班主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缺乏方式方法,将与家长交流变成向家长告状,加之有些家长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