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对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发展的思考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显现出滞后的趋势。加快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转型发展,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音乐人才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对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性进行阐述,指出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转变发展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音乐专业 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144-03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并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思想、前提与基本走向。随后,教育部等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定位、地方政策、转型方式等。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等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性
  (一)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服务于地方的必然选择
  以往,邵阳学院音乐系一直立足于为邵阳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的音乐专门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己任。多年来,以“手拉手”艺术团为实践平台,以“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回报社会,服务人民”为主题,每年都在邵阳市及周边地区开展巡回演出活动。把充满青春气息的演出送到了城市社区、厂矿和乡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精神食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欢乐和谐的发展氛围,为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演职人员不够、专业性有待提高、节目形式内容不够丰富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地方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始显现出滞后的问题。能不能及时培养出地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音乐人才已至关重要。只有通过转型发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提高邵阳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好地实现“为地方服务”的办学理念。
  (二)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促进就业的有力保障
  任何一所院校的办学都是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检验标准之一就是学生的就业情况。近年来,虽然我系本科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维持在90%左右。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一,有近1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就业岗位,就业率低于学院其他专业。其二,已就业的学生中,专业对口的岗位不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从事着与音乐专业毫无相干的行业。其三,许多与音乐专业对口的艺术团、演出团等又面临着招不到人,演职人员不足、缺乏等尴尬处境。因为普通毕业生不具备这些岗位所要求的实践、演出能力。加快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龙头,走学演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对路的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是提高学校输出质量的有力保障。
  (三)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自身建设的内在需求
  必须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和科研实力方面与“211”和“985”工程大学是无法比较的,音乐专业更是先天不足。近年来,尽管我系制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教师加强科研、教学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质量的论文不多、国家级课题缺乏等问题仍很突出,并承受着各个层面的夹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多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我系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些有益的探索。建立了校内以班级艺术展演、周末音樂会、专业汇报,校外通过“手拉手”艺术团等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开设了《专业汇报》《艺术观摩与采风》等实践课程,实施“唱好一首歌、跳好一支舞、弹好一首曲、上好一堂课”质量标准,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为我系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体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
  高校扩招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随着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出现,高校学生人数也空前增多,使得许多原本游离于高校大门之外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扩招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这个程度还很低。此时,地方本科院校就承担了实现教育公平的义务,通过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中,为普通民众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步实现民众受教育权利的公平。
  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应用型转变发展的困境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重学轻术”的观念根深蒂固,导致许多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对于转型问题持怀疑、迟疑的态度。一部分教师认为转型要求的“双师型”师资的定位会使学校和教师的地位下降,从“学者”沦为“技师”。这种思想上的分歧滞缓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转型发展。
  (二)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一方面,以学术资格为基础建立教师队伍与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相矛盾。现今,博士、教授仍是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招聘取向,那些学历低、名气小却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演出实践经验的演员、歌唱家等仍不被重视。另一方面,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完全胜任学生的实习、实践的指导,因此内心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
  (三)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存在矛盾
  音乐专业转型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设置的区域性、应用性特征不明显,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的专业结构同按照应用技术型高校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存在矛盾,与其同等院校相比,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教育的特色。
  (四)评估机制束缚专业发展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吃“大锅饭”,没有特色,既不能体现出优于职业院校的标准,也无法体现出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的区别。这种以学术标准为主的评价与应用技术型高校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取向的矛盾日益激烈。另外,评价主体单一也是束缚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要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向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音乐人才转型。既要有别于研究型工程大学又要不同于职业院校,突出“高级应用型”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仅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使本科层次高级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
  (二)改革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看重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矛盾就在理论课程过多、过重,学生消化不了和实践、实训课程过少,学生想学、想练、想演却缺乏平台和机会之间产生。在时间分配上,过多的理论课程分散了学生专业练习与实践,使得学生练琴、练声不够,造成专业技能提升缓慢,这些都与音乐专业本身的屬性是相矛盾的。加快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转型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要从课程设置的根本上抓起。减少或减去一些不必要的理论课程,腾出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实践;增加表演、演出的实践课程。对一些不能减少的专业理论课程,则减少纯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合理师资,推进“双师型”队伍发展
  就音乐专业而言,在制定适合教师自我提升的计划和方案的基础上,“双师型”队伍的构建与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引进来”。除了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以外,还要通过引进校外优秀演员、表演家、行业精英等,充实作为“应用型”师资队伍,不断积累舞台表演、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推进师资队伍的转型。二是“走出去”。通过走出校门,到更高层次的学校取经学习,到影视公司、团体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别、各层次的专业技能比赛,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演出的经历。建立一个“站得稳讲台,唱得响舞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改革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大致分为专业术科和理论基础。术科课程的教学以学生演唱、演奏的技能性知识掌握为主,这也体现了音乐专业实践性强的特征。但是单纯的教唱、学唱仍然无法满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演唱、舞台表演、创作等实践能力。理论基础课程更是要研究适合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达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完善考核机制,松绑职称评定
  考核机制是否完善合理直接影响着专任教师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一直以来,音乐专业教师在科研与职称晋升方面远落后于其他院校、其他专业。就邵阳学院音乐系而言,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与助教占有绝对比例,这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我系教师在全国各级比赛、演出、实践中却表现突出,如2016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中,由我系教师指导的邵阳学院战队斩获冠军。但这样的成绩在职称评定中却没有任何优势,这极大地挫伤了专任教师的积极能动性,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评价主体、方式、内容的多元化。增加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等指标的权重。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评价指导委员会。松绑教师职称评定的各项要求,实现评价方式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汪大喹.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基于中外应用技术型大学比较研究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5,(07).
  [2]张典兵.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审思[J].教育与职业,2015,(16).
  [3]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带血教育,2014,(06).
其他文献
艺术简历  郑亚林,男,1969年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中国画写意花鸟方向硕士研究生,文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香港书画院高级画家,数家刊物、媒体特约美术编辑,长期从事美术学科教学、绘画理论及作品的研究和创作,为艺术高校培养了大批绘画人才和众多的美术爱好者。有多篇美术教学论文和个人作品专版发表于《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
期刊
摘要:本篇论文是针对编剧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尤其是针对以培养专业编剧人才队伍的艺术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目前的状况,好的剧本奇缺,好的编剧更是凤毛麟角。许多编剧写的剧本,人物虚假故事空洞。国内目前对编剧的训练似乎有所欠缺,编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愿我们引导这些专业“特殊人才”的老师们,能正确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科学的开发他们的创作才智,培养出优秀的编剧人才。  关键词:编
期刊
摘要:大众文化与电影的结合,催生了大众文化话语的影像表达。本文以电影《港囧》和《煎饼侠》为例,分析了大众文化话语的影像表达策略。《港囧》《煎饼侠》对电影创作大众化的展现,传达了大众主体性与电影创作不对等关系转变的诉求。而为了追求电影的刺激性节奏,这两部影片也都表现出了内容向结构转向的趋势。对怀旧情结的赤裸展示、对经典电影桥段的模仿,以及碎片化的结构处理方式等,背后也对应着大众文化自身所固有的特性。
期刊
摘要:钢琴触键是钢琴演奏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问题,掌握正确触键是我们理解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关于触键的说法林林总总,举不胜举。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一套全面科学的体系来充分说明触键的原理、如何分辨及运用、具体的训练方法等。在平时的钢琴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盲区。本文用五个“度”的分类来解释钢琴的触键,简单易记又科学易懂。试图从触键的高度、速度、力度、角度、深度这五个方面来全方位阐释钢琴触键的方法,以及不同的
期刊
摘要:中国的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很多书法研究者和评论家已经开始零星的探讨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所具有的美学范畴和文化起源。《书谱》是中国古代一部相对完整的书学论著,其研究表现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和作者孙过庭一生远离政治漩涡,夹杂极少的政治意图有直接的关系,也和孙过庭一生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展现出较高的美学抽象和理论提炼能力不无关系。  关键词:书法 审美 象形 气韵  中图分类号:J29
期刊
摘要:山东落子是由唐代莲花落发展而来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清中叶时流行于山东地区,有“南口”“北口”“东口”之分。山东落子的演出形式较为简单,无弦乐伴奏,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钹和竹板,半说半唱。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潮流下,山东落子这一传统曲艺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几近失传,如何对其加以保护与宣传值得我们深思。徐立平作为济南及附近地区山东落子的代表人物,为落子的传承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贡献。  关键词:山东
期刊
摘要: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与民间习俗依附共生的。少数民族民歌常常是族群“原始共同面目”的代表。音乐是集民事、民意、民情、民风、民俗、民艺为一体的复杂现象,有着极为广泛的指喻和意义。①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族群历史文化的记忆。本文以平果嘹歌女性演唱研究为个案,坚持“文化多样性”的研究视角,从中反观当代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为民族音乐学的当代研究提出新的思考和建议。  
期刊
摘要:本文对刘德海先生创作的《秦俑》琵琶作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作品中独特的音乐构思创新和精湛的技法创新。从宏观上介绍刘德海的艺术阶段和作品中的艺术创新;叙述《秦俑》音乐创作创新和演奏技法创新;比较艺术构思与琵琶技法创新的价值、琵琶艺术发展的价值这几个部分进行说明与比较研究。  关键词:琵琶 《秦俑》 创作创新 技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
期刊
摘要:孔子和柏拉图是两位对音乐教育有着精深见解的思想巨匠,他们都承认并强调音乐教育在治国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那些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音乐的评判标准,在两位伟人看来又是怎样的呢?进而,二者的评判标准又存在着哪些异同?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通过阐释两人的音乐评判标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个人解读。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评判标准 比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
期刊
摘要:电影在诞生百余年的时间里,为人类记录了一个世纪的历史,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融入历史又贴近现实,作为现代科技外包装下活的“史书”,承袭了《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特质,以最包容的姿态收录社会的方方面面,折射生活的零零总总,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电影 《诗经》 兴 观 群 怨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