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服务工作之势 促档案馆征集工作的开展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k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档案服务工作在不断拓展和延伸的同时,也卓有成效地促进了馆内各项基础业务建设,特别是在拉动收集(征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中,这种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借教育基地建设之势促征集工作的开展
  
  丰富的档案资源,是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工作的源泉。由于种种原因,各区县档案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馆藏结构不合理、馆藏匮乏的现状,特别是年代久远的档案中,纸质档案多,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少,而缺少的这些恰恰是基地活动最需要的。馆藏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地建设为中心工作服务、为公众服务宗旨的实现。对此,从社会需要和基地建设出发,强化征集力度,扩大征集范围,拓展征集形式,已成为档案人的共识,是摆在档案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借基地建设需要,强化征集工作力度。以往档案馆征集,一般是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对征集什么泛泛地提一下要求,但对征集物品的质量没有具体要求,而且征集对档案馆整体工作影响不大;在利用上,通常是利用者来查阅,档案馆提供档案就可以了,档案馆自身没有开发利用上的压力。基地建设却不同,基地服务的主要形式是开展活动、举办展览,缺少有分量的档案就无法保证展览质量,难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档案馆因此而有了“等米下锅”的紧迫感,认识到要搞好服务,适应基地建设需要,必须强化征集力度。
  基地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公众。要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得到公众的认可,在展览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就不能千篇一律,要有特色。因此,突出地方特色是强化征集的原则之一。例如,革命老区、文化名区是房山的特色,强化征集反映革命历史时期和文化方面的照片、实物及相关资料等是征集的重点。辖区内的云居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年来,区档案局征集有关云居寺照片351张,其中74张为1901年至1940年拍摄的珍贵照片。又如,通州区围绕运河文化特色,征集著名作家、民间工艺大师的档案资料并建立了名人文库,这些都极具地方特色。
  基地建设中一项主要的服务内容,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就要求做展览时要把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档案资料展示出来,让青少年在参观展览、参加活动中了解历史,知国情、爱家乡,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所以,深挖历史事件,体现时代特征,是办好展览的需要,也是强化征集的原则之二。例如,20世纪70年代房山万人大会战开凿的“胜天渠”,是当年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家乡的代表性工程,是时代精神的象征,被誉为房山的“红旗渠”,至今仍惠泽着沿渠数十个村庄。为把这一代表时代精神的事件展示出来,教育后代,更好地建设家乡,区档案馆将一套反映“胜天渠”开凿现场的照片征集入馆。
  (二)借基地服务直接面向社会的优势,扩大征集工作范围。由于受传统思想束缚和档案馆工作的局限,征集通常是档案部门几个人在信息不畅、线索有限的情况下去做,一直很难打开局面。教育基地建设扩大了服务范围,基地不是为个人或单位就解决某个问题提供档案,它具有影响面大、直观性强的优势,它拉近了档案馆与社会的距离。基地借助开展活动之势,向公众宣传征集政策、内容和方法等,使征集工作走进社会、贴近百姓。观众在参观展览,参与相关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档案工作离他们并不远,许多有价值的档案就存在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例如,房山区离休干部任成利在看了档案展览和《征集启示》后,将自己写的约8万字的反映革命和建设史的《大安山风云录》手稿及有关照片、实物捐献给档案馆。原房山县委书记张令德为支持基地工作,将伴随自己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战争时期的照片捐献给档案馆。老前辈们说:这些东西捐献给档案馆,可以教育后代,比放在家里有用。再比如,平谷区档案馆将著名报刊收藏家李润波的收藏征集入馆,并创办“世纪阅报馆”等,拓展了征集范围,扩大了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
  (三)借基地活动灵活多样的特点,拓展征集形式。在征集工作中,人们一直固守着传统的征集形式——只有档案实体的入馆才算是征集。然而,基地建设是将保存在档案馆(室)和散存在社会上的档案资源加以挖掘整合,主动展示给公众,服务于社会,打破了馆藏的局限。基地开展活动,如巡回展、网上展、陈列展等,不再受档案实体是否入馆的限制。资源共享是基地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对于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无法征集进馆的档案,可以采取不求档案实体征集进馆,但求资源共享的“广义征集”法。例如,房山摄影家协会有几位摄影家,保存了一批有关房山的老照片,但一时难以征集入馆,档案馆便与之多次联系,掌握相关线索,基地活动需要时,采取合作或有偿使用等形式利用这些老照片,以便资源共享。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特别是信息量大、传递快捷的互联网的应用,打破了时空界限,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相关内容的广义征集,资源共享。
  
  二、 借编研工作之需促征集工作的开展
  
  在编研工作中,有时会因为馆(室)藏档案资料少、内容不连贯或事件记述不完整等因素,使一些较有服务利用价值的编研课题不得不放弃。有些已经完成的编研成品,也由于其信息含量不充分,造成编研成品的“先天不足”而影响了服务利用效果。出于开发利用的需要,结合编研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征集,是拉动征集工作的又一有效途径。以房山区为例,为配合全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区档案馆编写了《龙乡楷模》一书,向全区各基层党支部发放。为使编研材料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在挖掘馆藏的基础上,还走访了劳模本人,征集到相关照片、光盘及资料。
  档案馆在参与地方编史修志过程中,应注意收集一些口述档案和回忆录等,以弥补馆藏不足。房山区档案馆在编写《房山地区组织史资料》时,由于革命战争时期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较少,便邀请老前辈撰写回忆文章。戈枫是抗日战争时期房涞涿联合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他记述的《戈枫日记》记录了当年的一些情况,非常难得。《戈枫日记》已征集入馆。
  
  三、借提供利用工作之便促征集工作的开展
  
  档案馆阅览室是日常提供档案利用的窗口,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利用都是通过这个窗口,因此阅览室成为档案馆与利用者之间的桥梁,也是宣传征集工作的窗口。工作人员在为利用者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向利用者发放《征集启示》,宣传征集事宜,并注意收集利用者的反馈信息,作为征集工作的建议和线索。例如,20世纪30年代房山简易师范学校毕业班全体师生的合影,1959年房山县城街貌等照片,就是利用者主动捐献的。2006年,一位老领导编写一部反映房山解放前后历史故事的资料《老照片老故事》,老人已搜集一些资料,但还缺少部分内容,便到档案馆来查阅,馆藏档案弥补了缺少的内容,利用者非常满意,不仅将出版的《老照片老故事》赠送档案馆保存,还把自己搜集到的50余张照片无偿捐献档案馆。
  
  四、借服务重大活动之机促征集工作的开展
  
  针对重大活动的举办影响大、范围广的特点,档案局(馆)应主动出击,紧紧围绕服务重大活动,促进档案馆收集(征集)工作的开展。以房山区为例,霞云岭乡堂上村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的诞生地。建党80周年前夕,总书记江泽民为代表亿万人民心声的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题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01年6月27日,北京市委和房山区委在堂上村举行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诞生地纪念雕塑揭幕大型庆祝活动。区档案局(馆)在积极为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主动与主办单位联系,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明确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要求。活动结束后,及时将江泽民手书复制件,词曲作者曹火星的手稿、照片及相关资料征集入馆。
  实践证明,档案服务工作与馆藏建设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五”期间,借助编研、基地建设等服务工作,仅房山区档案馆就收集(征集)各类档案资料2000余件(册),其中照片、实物等1000余张(件)。
  总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的大背景下,档案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但要更有效地做好档案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还需要档案部门坚持不懈地拿出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去探索、去实践①,夯实档案馆的各项基础建设,特别要抓住丰富馆藏这个关键的基础环节,以适应档案服务工作的要求,进而推动档案工作的整体提升。
  
  注 释:
  ①苏光兴:《档案服务工作的延伸与发展》,《北京档案》2004年第1期。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档案局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和中国办公流程特点,并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公文流转功能设计为一个核心的工作流系统,根据办公环境中流程特点,基于一种工作流定义模型设计了
多年来国内许多企业投身于ERP热潮,但实施ERP的成功率不高。据统计,国外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约为70%.而在我国实施ERP的企业中,按预算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仅部分集成的占30
知识管理(KM)系统是一种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实现知识的俘获、存储和重用的技术.提出了一个动态参与型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旨在以较强的动态参与性推动知识管理的实用化.该
介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的界面开发组件WindML(Wind Media Library)的二维图形库及其API函数主要的几个作用领域,主要阐述了界面开发中事件服务机制的建立,总结了多级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