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青海省商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决贯彻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发展道路,大力调整内外贸易结构,加大吸收外资力度,推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商务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
青海省对外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特色对外贸易框架初显雏形。外贸出口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促进了青海省经济的增长,增加了税收和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就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规模不断扩大 青海省对外贸易自1980年开始起步。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12亿美元,与1980年自营初期887万美元相比,对外贸易额翻了6番多,年均增长16.98%,其中,出口总额翻了7番多,进口额翻了近6番。
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发展 经过培育与扶持,截止2007年,青海省累计有442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的企业群体。其中,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以上的有13家,与2002年相比,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增加了7家,100~500万美元的企业增加了10家。
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具有比较优势的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骨干商品,以机电、高新技术为主的优势产品,以高原特色农牧及其加工为主的特色外贸出口产业框架初步形成。2007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以上的有7种商品,出口额超百万美元的商品有20种。
进口效益显现 进口商品除满足青海省工业生产急需的氧化铝等原材料外,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主的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累计进口达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5%,提升了工业技术装备水平。
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 目前,青海省与欧、美、日等10大经济体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日本、韩国、香港、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均超千万美元。
外贸促进体系日趋完善 构建了以政府调控、政策支持、部门协调,中介推动为主的综合配套的促进体系。累计实施外贸发展促进资金项目65个,扶持资金7466.6475-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1045个,总金额5009万元。建立了公平贸易保障机制。
为促进青海藏毯产业发展,自2004年开始,依托资源优势、藏毯发源地优势和藏民族文化优势,连续5年举办了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藏毯展会既为宣传青海、推动青藏两省区藏毯产业发展,也为加强国际间地毯业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吸收外资呈现新水平
青海省吸收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年发展。投资方式趋于多元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
青海省吸收外商投资自1985年起步,截至2007年底,累计审批外商投资企业497家,投资总额60.03亿美元,合同外资27.9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33亿美元。加上青海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9.97亿美元。
投资方式趋于多样化2000年以前,来青海省投资的外商基本上都是兴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近年来,青海省在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增资扩股,放大资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到目前为止,在青海省的外商投资已突破了前十几年一成不变的“老三样”(合资、合作、独资),出现了风险勘探,合作开发、股权并购,补偿贸易等方式,既体现了外商投资的多元化,又实现了合作方式的多样化。
外商投资行业逐步拓宽 外商投资除了流向有色金属加工,盐湖化工,资源综合开发等青海省传统产业投资外,开始向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服务领域延伸。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古巴医疗公司合作建立的西宁中古友好眼科医院是青海省成功引进国际先进医学技术设备和高级医学人才的成功范例。青藏铁路公司与国际联合列车公司合作建立的唐古拉旅游列车公司将有效推动青海省旅游业发展。
引资结构优化,质量提高 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指导下,技术含量低、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外商投资企业在青海逐步失去市场。相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大型企业不断增加。
外商投资企业效益良好截止2006年底,青海省正常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113家(2007年新批37家未列入),合资企业62家,合作企业13家,独资企业33家,股份制企业5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数为22551人,其中,外籍人员155人,占从业人数的0.69%。企业资产总额总计248.8亿元;注册资本9 04亿美元,其中,中方3.25亿美元,外方5.79亿美元;销售(营业)收入159.87亿元;纳税总额9.46亿元,利润总额27.47亿元。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成效
随着青海省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与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受援项目逐步增多,受援领域和地区拓宽,为青海省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走出去”战略起步,境外投资和劳务合作有了新的发展。
援助国别和组织增多 先后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英国、卢森堡、意大利、比利时、挪威、德国等无偿援助。
受援领域不断拓展 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牧业开发、扶贫救灾、文教卫生、能源与环保、水利交通、人才培训、小额信贷、妇女儿童参与发展等领域。近几年来逐步向政策方面转移,全球性课题如环保、生物多样性、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艾滋病防治等成为援助方的新重点。受援地区覆盖全省大部分县,加快了当地教育、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合作形式趋向多元 过去,援助模式基本上都是援助方单独提供资金,分别执行项目。近年来,这种模式开始向多边与双边相结合,双边援助方之间相联合、援助方与受援方相互配合等多元合作方向发展。2003~2007年,青海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所突破,对外经济合作项目达12个,累计对外投资或总承包金额达1.05亿美元。1994~2007年,累计对外投资或总承包金额达1.31亿美元。
商贸流通业实现新突破
青海省商贸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经营业态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品流通体制。
消费品零售额逐年攀升,消费需求日益扩大 2007年,青海省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8.3亿元,增长15.7%,比1978年增长30.2倍,平均每年增长12.15%。从人均消费看,1978年,青海省居民人均消费只有210元,到2007年,青海省居民人均消费达到3776.7元,增长16.98倍,年均增长10.1%。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增强,整个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有效供给不 断增加、商品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城乡居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2007年,全省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6.24亿元,比1978年增长51.79倍,年均增长14.14%,县及县以下销售额完成62.09亿元,年均增长8.84%,城市消费品市场所占份额逐步扩大。
住宿餐饮业蓬勃发展 1978年,青海省餐饮业规模较小,基本上以国营饮食业、合作饭店、供销合作社饮食业为主,占青海省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2.32%。2007年,青海省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4.12亿元,比1978年增长191倍,年均增长19.16%,占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2.32%提高到16.3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商贸行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支出呈全面增长的态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4年的62.71%下降到2007年的44.3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5.83%下降至2007年的37.32%。衣着、主要耐用品,医疗保健、娱乐、教育及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 通过对外开放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3%上升到2004年的67.7%。2006年,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中私营企业个数达到5274个,从业人员增加到29.63万人,个体经营达到8.13户,从业人员达到16.97万人。近5年,青海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私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4%。
新兴经营业态异军突起,现代流通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的推进,王府并百货、国美电器,苏宁电器、肯德基、全聚德等一大批知名商业企业入驻青海省。2007年,全省大中型综合超市、连锁经营发展至22家,涉及食品、百货、成品油、医药等行业,连锁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8.4%。
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各类商品集贸市场已达301个,年成交额71.8亿元。其中,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市场已达16个,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有3个。形成了以西宁市、海东地区、格尔木为中心的城镇集市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为骨干,沟通城乡,专业综合配套,批发零售结合的市场网络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逐步加强。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趋于完善 农牧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牧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成为农牧区市场的主力军。特别是2005年,商务部为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又启动“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在青海省实施3年以来,新建改建农家店3086个,建设改造配送中心11个,覆盖全省68.6%的乡镇、43%的行政村,使120多万农牧民受益。“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及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扩大了农产品销售规模,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竞争能力增强 2007年,青海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45.13亿元,增长21.23%,占青海省批零贸易业零售总额的21.66%,有15户商贸流通企业销售额超过亿元。
青海省商务工作发展思路
大力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打造青海特色外贸。始终把发展对外贸易与青海省特色经济的构建结合起来,以资源性高载能延伸产品为支撑,以“双高”产品为导向,以农产品、民族产品为潜力,以机电产品为辅助,实现工业制成品和农畜产品共同出口。
努力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根据青海省发展规划,依据青海省优势资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围绕青海特色经济,组织和准备一批项目,汇总建立起涵盖全省的吸收外资项目库。加强与沿海省区的联系,动员和引导这些地区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到青海省再投资。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做好争取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工作。鼓励青海省内有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发资源,投资办厂。
加快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以扩大消费、保障供给促进青海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引进青海省外大的流通企业对青海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加快青海省内大型流通企业与外资零售业的合资合作。建立中小流通企业促进体系。
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
青海省对外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特色对外贸易框架初显雏形。外贸出口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促进了青海省经济的增长,增加了税收和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就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规模不断扩大 青海省对外贸易自1980年开始起步。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12亿美元,与1980年自营初期887万美元相比,对外贸易额翻了6番多,年均增长16.98%,其中,出口总额翻了7番多,进口额翻了近6番。
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发展 经过培育与扶持,截止2007年,青海省累计有442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的企业群体。其中,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以上的有13家,与2002年相比,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增加了7家,100~500万美元的企业增加了10家。
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具有比较优势的以资源加工型为主的骨干商品,以机电、高新技术为主的优势产品,以高原特色农牧及其加工为主的特色外贸出口产业框架初步形成。2007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以上的有7种商品,出口额超百万美元的商品有20种。
进口效益显现 进口商品除满足青海省工业生产急需的氧化铝等原材料外,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主的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累计进口达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5%,提升了工业技术装备水平。
市场多元化战略深入推进 目前,青海省与欧、美、日等10大经济体8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日本、韩国、香港、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均超千万美元。
外贸促进体系日趋完善 构建了以政府调控、政策支持、部门协调,中介推动为主的综合配套的促进体系。累计实施外贸发展促进资金项目65个,扶持资金7466.6475-元,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1045个,总金额5009万元。建立了公平贸易保障机制。
为促进青海藏毯产业发展,自2004年开始,依托资源优势、藏毯发源地优势和藏民族文化优势,连续5年举办了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藏毯展会既为宣传青海、推动青藏两省区藏毯产业发展,也为加强国际间地毯业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吸收外资呈现新水平
青海省吸收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年发展。投资方式趋于多元化,投资领域不断拓宽,质量和水平逐步提升。
青海省吸收外商投资自1985年起步,截至2007年底,累计审批外商投资企业497家,投资总额60.03亿美元,合同外资27.9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33亿美元。加上青海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9.97亿美元。
投资方式趋于多样化2000年以前,来青海省投资的外商基本上都是兴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近年来,青海省在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增资扩股,放大资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到目前为止,在青海省的外商投资已突破了前十几年一成不变的“老三样”(合资、合作、独资),出现了风险勘探,合作开发、股权并购,补偿贸易等方式,既体现了外商投资的多元化,又实现了合作方式的多样化。
外商投资行业逐步拓宽 外商投资除了流向有色金属加工,盐湖化工,资源综合开发等青海省传统产业投资外,开始向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服务领域延伸。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古巴医疗公司合作建立的西宁中古友好眼科医院是青海省成功引进国际先进医学技术设备和高级医学人才的成功范例。青藏铁路公司与国际联合列车公司合作建立的唐古拉旅游列车公司将有效推动青海省旅游业发展。
引资结构优化,质量提高 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指导下,技术含量低、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外商投资企业在青海逐步失去市场。相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大型企业不断增加。
外商投资企业效益良好截止2006年底,青海省正常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113家(2007年新批37家未列入),合资企业62家,合作企业13家,独资企业33家,股份制企业5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数为22551人,其中,外籍人员155人,占从业人数的0.69%。企业资产总额总计248.8亿元;注册资本9 04亿美元,其中,中方3.25亿美元,外方5.79亿美元;销售(营业)收入159.87亿元;纳税总额9.46亿元,利润总额27.47亿元。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成效
随着青海省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与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受援项目逐步增多,受援领域和地区拓宽,为青海省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走出去”战略起步,境外投资和劳务合作有了新的发展。
援助国别和组织增多 先后接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英国、卢森堡、意大利、比利时、挪威、德国等无偿援助。
受援领域不断拓展 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牧业开发、扶贫救灾、文教卫生、能源与环保、水利交通、人才培训、小额信贷、妇女儿童参与发展等领域。近几年来逐步向政策方面转移,全球性课题如环保、生物多样性、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艾滋病防治等成为援助方的新重点。受援地区覆盖全省大部分县,加快了当地教育、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合作形式趋向多元 过去,援助模式基本上都是援助方单独提供资金,分别执行项目。近年来,这种模式开始向多边与双边相结合,双边援助方之间相联合、援助方与受援方相互配合等多元合作方向发展。2003~2007年,青海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所突破,对外经济合作项目达12个,累计对外投资或总承包金额达1.05亿美元。1994~2007年,累计对外投资或总承包金额达1.31亿美元。
商贸流通业实现新突破
青海省商贸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流通主体、流通渠道、流通方式、经营业态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品流通体制。
消费品零售额逐年攀升,消费需求日益扩大 2007年,青海省消费品零售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8.3亿元,增长15.7%,比1978年增长30.2倍,平均每年增长12.15%。从人均消费看,1978年,青海省居民人均消费只有210元,到2007年,青海省居民人均消费达到3776.7元,增长16.98倍,年均增长10.1%。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增强,整个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有效供给不 断增加、商品质量不断提高,满足了城乡居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2007年,全省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46.24亿元,比1978年增长51.79倍,年均增长14.14%,县及县以下销售额完成62.09亿元,年均增长8.84%,城市消费品市场所占份额逐步扩大。
住宿餐饮业蓬勃发展 1978年,青海省餐饮业规模较小,基本上以国营饮食业、合作饭店、供销合作社饮食业为主,占青海省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2.32%。2007年,青海省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4.12亿元,比1978年增长191倍,年均增长19.16%,占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2.32%提高到16.3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商贸行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支出呈全面增长的态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4年的62.71%下降到2007年的44.3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5.83%下降至2007年的37.32%。衣着、主要耐用品,医疗保健、娱乐、教育及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 通过对外开放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青海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3%上升到2004年的67.7%。2006年,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中私营企业个数达到5274个,从业人员增加到29.63万人,个体经营达到8.13户,从业人员达到16.97万人。近5年,青海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私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4%。
新兴经营业态异军突起,现代流通业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的推进,王府并百货、国美电器,苏宁电器、肯德基、全聚德等一大批知名商业企业入驻青海省。2007年,全省大中型综合超市、连锁经营发展至22家,涉及食品、百货、成品油、医药等行业,连锁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8.4%。
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省各类商品集贸市场已达301个,年成交额71.8亿元。其中,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市场已达16个,成交额5亿元以上的市场有3个。形成了以西宁市、海东地区、格尔木为中心的城镇集市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和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为骨干,沟通城乡,专业综合配套,批发零售结合的市场网络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逐步加强。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趋于完善 农牧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牧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成为农牧区市场的主力军。特别是2005年,商务部为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又启动“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在青海省实施3年以来,新建改建农家店3086个,建设改造配送中心11个,覆盖全省68.6%的乡镇、43%的行政村,使120多万农牧民受益。“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及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扩大了农产品销售规模,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竞争能力增强 2007年,青海省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45.13亿元,增长21.23%,占青海省批零贸易业零售总额的21.66%,有15户商贸流通企业销售额超过亿元。
青海省商务工作发展思路
大力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打造青海特色外贸。始终把发展对外贸易与青海省特色经济的构建结合起来,以资源性高载能延伸产品为支撑,以“双高”产品为导向,以农产品、民族产品为潜力,以机电产品为辅助,实现工业制成品和农畜产品共同出口。
努力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根据青海省发展规划,依据青海省优势资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围绕青海特色经济,组织和准备一批项目,汇总建立起涵盖全省的吸收外资项目库。加强与沿海省区的联系,动员和引导这些地区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到青海省再投资。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做好争取国际多双边无偿援助工作。鼓励青海省内有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开发资源,投资办厂。
加快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以扩大消费、保障供给促进青海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引进青海省外大的流通企业对青海省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加快青海省内大型流通企业与外资零售业的合资合作。建立中小流通企业促进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