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中阅读 于积淀中传承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8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考全国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部分都以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为内核,因而理解和积淀也成为贯穿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两条主线。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须基于识记和积淀的基础上,“理解”要紧扣文本和语境;“理解”当隐含推断和迁移,以知识积淀和文本阅读为依托进行推断。文言文承载着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需要考生在积淀中浸润和传承。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理解;积淀;传承
  文言文作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高考中一直居于“要冲”。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分值较大、选材正向、特征明显和考点明确的特点。在现行试卷结构的阅读板块中,文言文所占分值最大,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高考文言文材料中的传主,多是史传中正直、正派的忠臣良吏,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高考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而我国古代的史传文,其写作特点比较明显和固定,多以时间为序叙写传主的生平事迹,语言简练,记言、记事,事件多伴随着传主的官职变化而转换,基本上每个事件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除了强调对学生古文理解能力的考查之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淀,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积淀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须基于识记和积淀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需要相当丰富的古文知识积累,而这些积累是以识记为基础的,诸如文言字词、词类用法、句式等,都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古文阅读过程中去识记、积淀。所以,文言字词的积淀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具有基础性作用,就连新增的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也需要学生理解性识记。
  在高考的考纲中关于“识记”能力层级明确“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但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却把古代文化知识放在“理解”层级,要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两处阐述看似矛盾,细加分析却不难发现“识记”与“理解”的相通之处。“了解”“掌握”是对“识记”的确切界定和更高要求,其要求的不仅仅是短时记忆,而是融入个人理解的深刻记忆。高考所考查的确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且仅限于“了解并掌握”,并无过于艰深和专业的知识。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涉及的部分古代文化常识范围有所扩大,难度也有所提升,并且注重与课本的联系,这是个考查的新动向。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查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人的“字”、姻亲、母忧、“禄”、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状元、上元、近侍、告老等,在考查范围和难度上有所延续,在考查方式上呈现稳中有变的特点。从考查范围上看,高考所考查的文化常识有课内出现过的,也有考生相对陌生的;从考查方式上看,既有对概念具体内容的考查,又有对概念属性、关系的考查。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考查“收考”这个知识点,选项中“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显然不正确,“收考”的“考”通“拷”,“收考”是拘捕拷问的意思。这种考查仍是对概念具体指称内容的判断,也涉及考生对“考”字的理解。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的考查方式则不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中的“姻亲”,选项说“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不正确。因为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这里考查的就是“姻亲”这一概念的属性而不仅仅是内容,顺便考查了“血亲”的概念。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中的“近侍”,选项说“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则说法绝对。此处考查的不仅仅是“近侍”这一概念的具体内容,而是它的属性、关系。由对概念具体指称内容的考查到对概念的具体内容和属性关系并重的考查,这是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新动向。
  其实,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其作为考查我国传统文化的切入口之一,可以较为明显地体现高考改革的导向。但命题人会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范围大致可以圈定,可能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出现,虽然学生能记住也算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但毕竟当今高考改革正在摒弃单纯的知识记忆;如果不考查对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而“另辟蹊径”把它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那么其考查方向又会滑向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而对我国传统文化考查的意图又会在无形中落空。因此,高考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命题紧扣考纲中所界定的“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仍是正确导向,不考查生僻知识,也不滑向单纯的文意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内涵,进而在试题考查中完成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要紧扣文本和语境
  高考文言文阅读除了对考生“理解”层级的考查,还有对其“分析综合”能力层级的考查,考纲中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要求,其在高考试卷中的落脚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通常这道题是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有关的概括与分析是命题人的既定行为,选项中对传主的品格概括与后面的内容分析一般都会一致,考生只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正误即可。而选项的错误多与其对文章内容概括不当有关。由此看来,此种题型其实还达不到“分析综合”的考查目标,其本质上还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错误选项: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
  对应的原文: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原文是“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皇帝只是听从了赵憙的建议,将那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从这以后,他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之人。可见,选项中“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的理解有误。所以,选项错在曲解文意。
其他文献
登堂人室,也说“升堂入室”。“堂”“室”是房間的代称,在古代宫室,前面那问房间称为“堂”,也就是客厅;后面那间房间称为“室”,即现在的卧室。字面意思是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一般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成语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多为褒义词,用于称颂人。近义词有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等,反义词包括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等
熊璇有着幸福的童年,在他的记忆中,有爸爸妈妈对他的百般呵护,还有姐姐和他的亲密无间。虽然家在农村,家里也并不富有,但和睦的家庭氛围造就了熊璇乐观、积极的良好品格。可惜这平凡却美好的生活结束得太快、太突然……就在他刚刚踏入小学大门时,熊璇人生中的逆境悄然而至。  逆境中选择了坚强  2008年的一个晚上,上小学一年级的熊璇正在家里认真地写作业,忙着干家务的妈妈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放下电话后,妈妈声音
“车辆在行驶途中,突然一个急刹车,导致前后乘客相撞,暴发了一场争吵,最后演变成全武行。”记者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多处应该用“爆发”一词,都错成了“暴发”。这一差错在出版物中时有所见。  “暴发”和“爆发”的区别在哪里?有人说前者强调的是速度,后者强调的是力度。上述例句中的冲突是在急刹车的瞬间发生的,照理应该用强调速度的“暴发”,为什么正确的是“爆发”呢?某工具书上说,“暴发”侧重于突发性,多用于洪水
1.You have matches  一次,我在酒吧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笑着说:“You have matches?”我一愣,回答说:“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烟了,所以没有火柴。”她立刻会意到我误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点抱歉地说:It’s a joke.”然后,我们就相互尴尬地笑了笑,走开了。事后和朋友在吃晚饭的时候聊天,我趁机向一个美国朋友请教白天的那句话,
親情  我笑妈妈没有梦想  她说她的梦想已经实现  就是我  友情  我  床板  你  梧桐树  校门口两排粗大的梧桐树  丈量着我每天走过的路  但我始终走不出梧桐深秋
很多人跟我说,感觉生活好无趣啊,干什么都没兴趣,自己是不是有病?我想起以前的点点思考,分享给大家。  我刚毕业的时候,认识一个前辈,无论我们说什么事情他总会说:“这有什么啊。”然后就开始讲他所知道的关于此事的负面信息。比如我们说某某公司好棒啊,紧接着他就开始给我们讲这家公司的阴暗面。如果我们说这个方案看起来创意太好了,他就跟我们吐槽这个创意多垃圾,简直就是“策划一时爽,执行火葬场”。  开始我们听
在学生时代,咱们都是跟老师相爱相杀过来的!跟A、B、C、D一样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各科老师的搞笑语录。下面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段子手”老师们的经典语录。  数学老师组  我记得,数学老师上课一边在黑板上写,一边说:我在这里放了个P! (一个圆里面点了一个点)  小编吐槽:每次想到都要笑出声啊。  每次讲到方程式变换,老师都会撸起袖子敲着黑板说:同学们注意了,我要变形了。  小编吐槽:脑海里飘过下面
导语:  冬天是一个消瘦的季节,也是一个沉思的季节,它静静地凝聚力量,在寒冷中展现美,孕育希望,等待下一次的绽放。  做一棵冬天的树  ○钟 芳  坐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杨树、槐树、杉树、梧桐树、银杏树裸站在冬天的大街上,虽然褪去了青翠与葱茏,却愈加干练凝重。远远看去,犹如一幅泼墨的画,朦胧得让人联想,清逸得让人赞叹。近看,更犹如一个个人,摈弃了喧嚣繁华,裸露着健壮刚劲的骨骼,不卑不亢,给人以激情和
编者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于是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粽香之中的端午节,了解端午的由来及各
导读:  冬天像美丽的天使,将大把的雪花撒向人间:又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默默地立于田野,享受这银色的世界,冬天悄悄地来,用洁白包裹一切此时,窗外是凛冽的寒风,屋内却其乐融融,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年来的快乐。冬天,它也有心哟,看着你,也看着我。  冬心  陈鲁民  四季有心,冬天的心是沉静的,再喧嚣的繁华也夹着凉寂的布景,恍惚里有似曾相识的了悟。  冬心,是一种情境。身临其境,更易看清眼前的一切,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