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孢镰刀菌相关致病因子与挥发油抑制尖孢镰刀菌的潜力研究进展

来源 :农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导致农业重大经济损失,并且该病害较难防控.目前主要采用的化学抑菌剂易导致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故寻找天然产物抑菌剂迫在眉睫.近些年研究表明挥发油影响尖孢镰刀菌的细胞膜系统、抑制致病基因的转录表达.挥发油由于其易挥发、少残留和生物降解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其对病原菌具有多靶标的特性可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生长繁殖.本文着重阐述尖孢镰刀菌相关致病因子和挥发油的抑菌特性,并简要介绍了连作障碍的发生与防控措施,为防控连作障碍和生物农药或肥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绿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为实现自动化识别死兔,提高养殖管理效率,以笼养生长兔为研究对象,以基于优化Mask RCNN的实例分割网络和基于LiteFlowNet的光流计算网络为研究方法,构建了一种多目标背景下基于视频关键帧的死兔识别模型.该模型的实例分割网络以ResNet 50残差网络为主干,结合PointRend算法实现目标轮廓边缘的精确提取.视频关键帧同时输入实例分割网络和光流计算网络,获取肉兔掩膜的光流信息和掩膜边界框中心点坐标.利用光流阈值去除活跃肉兔掩膜,通过核密度估计算法获取剩余中心点坐标的密度分布,通过密度分布阈值实
不同季节的茶叶外形和品质均具有较大差异,针对运用植被指数检测不同季节茶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难度,选取了10个茶树品种3个季节(春茶、夏茶和秋茶)茶鲜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数据和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5种光谱变换:倒数T1/R对数T1gR、一阶微分TR、倒数的一阶微分T(1/R)和对数的一阶微分T(1gR),并进一步利用不同光谱变换优化了经典植被指数,最终比较了经典植被指数和优化植被指数对不同季节茶鲜叶游离氨基酸模型的影响.结果 表明:茶鲜叶建模集和验证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从大到小
为解决水稻干燥过程中热源波动大、变温工艺要求快速调整温度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配合负压干燥机变温控制的同轴侧入式壳形变温干燥混配装置.以气流旋转驱动壳体内叶片导向配风为径向混合方式,采用机电联动式齿盘精量调节阀门开度,实现高效气流均匀混合.为提高变温控制精度以及混配温度的稳定性,应用神经元网络预测与回归试验设计方法分析混配阀门开度与热风温度、风机频率及系统温度差值的关系,建立了变温混配装置的混合控制模型.利用大涡模拟的原理,借助Fluent软件对变温干燥混配装置进行混合温度场模拟,得到了最佳混配效果的距离为2
为探讨循环曝气地下滴灌不同肥气耦合处理对作物生长、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以番茄(京鲁6335)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曝气装置实现水肥气一体化灌溉,设置4个曝气量(高曝气O1,中曝气O2,低曝气O3,不曝气S,掺气比例分别为16.25%、14.58%、11.79%和0),3个施肥量(高肥F1,中肥F2,低肥F3),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12个处理,研究不同肥气耦合处理对温室番茄生长特性、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对温室番茄进行循环曝气地下滴灌可显著提高植株株高和茎粗
含有丰富蛋白资源的辣椒叶长期作为农业废弃物被掩埋和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同时辣椒素作为优质的天然生物抗菌物质因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限制了其开发与应用.基于微胶囊技术方法以植物辣椒叶中提取的蛋白质为壁材,辣椒素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叶蛋白辣椒素微胶囊,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激光粒度仪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干燥方式下叶蛋白、辣椒素及其微胶囊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结果 表明:微胶囊在不同干燥方式下微观结构差异显著,喷雾干燥下微观结构呈
甘蔗株高为甘蔗品种与土壤、气象、水文等因素的综合反映,是甘蔗长势监测与估产的重要指标.研究以华南地区气候与天气条件为基础,通过对覆盖甘蔗全生长期的23景时间序列Sentinel-1A数据进行预处理、矩阵转换与Cloude-Pottier分解,求得双极化雷达植被指数(Dual-pol radar vegetation index,DPRVI).分析了该指数与甘蔗长势参数(株高)随甘蔗不同生长期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4种经典的经验回归模型(线性、二次多项式、指数、对数),以分段函数形式对不同生长期的甘蔗株高进行
农用柔性底盘通过偏置转向轴转向,4个独立的电动轮既要用于行进,又要驱动转向,控制难度大.为探明柔性底盘前轮转向过程的转向特性,建立了7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相应的交互控制仿真模型,进行了不同车速下单轮驱动转向与双轮比例控制转向的仿真与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制定了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实车的电子控制硬件与软件系统,进行了实车转向试验.结果 表明:转向时两前转向轮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作用,耦合的关键因素是两转向轮转向角偏离阿克曼转向几何导致的轮胎回正力矩,该回正力矩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含有哌啶结构的异(口恶)唑啉类化合物,以发现新的优良杀虫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亚结构拼接原理设计合成含有哌啶基团的异(口恶)唑啉类化合物.以4-乙酰基-2-甲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9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并经核磁表征验证其结构.[结果]合成12个异(口恶)唑啉类化合物.初步室内杀虫活性测试结果:当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化合物3e、3f、3h和3j对小菜蛾防效为100%;当质量浓度为2.5 mg/L时,化合物3i和3j对朱砂叶螨的防效在90%以上.
针对目前对电动拖拉机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法较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重构测控系统的设计方法.根据拖拉机旋耕机组的工作特性要求,搭建了一种串联式混合电动拖拉机快速原型试验平台.该平台采用双电机独立驱动结构,结合dSPACE和Matlab/Simulink建立了实时测量控制系统,提出了通信模块化和控制策略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基于规则控制策略,分别对该快速原型试验平台进行了纯电动模式和混合动力模式下的旋耕作业试验,结果表明,当旋耕负载转矩变化范围为31 ~64 N·m,其转速范围为529 ~ 550 r/min
为提高拖拉机作业机组无人作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机组横向运动、纵向运动和机具提升作业的协同控制,设计了无人作业协同控制系统.以播种作业机组为研究对象,将拖拉机机组无人作业协同控制系统划分为规划层、决策层和执行层.规划层结合播种农艺要求和机组运动学特性,采用经/纬度坐标规划作业路径,为了同时满足直线作业区域与转向曲线区域的路径跟踪,提出自适应预瞄路径跟踪控制算法.决策层制定了拖拉机机组无人作业联合控制策略,实现拖拉机-播种机联合作业精准控制.执行层对拖拉机转向机构、机具提升机构、油门踏板、制动器、离合器等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