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成都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oygo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二八七年的一个春天,山风劲吹,一队人马艰难地爬行在崇山峻岭中,走在前边的是一位高鼻大眼的外国人,他就是后来世界闻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这位出生在水城威尼斯的意大利商人,是从北京出发,经涿州、太原、西安,到成都,是第一个踏上南方丝绸之路的欧洲人。几十天的鞍马劳顿,四周连绵不尽的群山使他有些力不从心,而神力就在此时出现,他眼前忽然展现出一处柔媚恬静的盆地,更重要的是,他还看到了一座热闹繁华的都市。马可·波罗走在街上,看见大小的河流在街旁交汇,桥上是川流不息的人群,使他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威尼斯。“感谢上帝”,马可·波罗在他后来所写的《马可·波罗游记》第四十四章中说:“在走过这么多险要的路程之后,让我见到一个水城,见到了与故乡相似的景象。”这座城市的名字就叫“成都”。
  从中文字义上解读“成都”这个名字,“成”是成功的意思,“都”是都市的意思。这座“成功的都市”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地奇特:北纬三十度线——这是一条地理学家划出的虚拟线,然而却没有任何一条经纬线有它如此神奇的魔力。这里有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长江、密西西北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均从这里注入大海。这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带,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中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峨眉山、黄山、庐山均坐落在这条神奇的纬线上。在这个拥有灿烂文明的地带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均在这里最早绽放出文明的光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特别是当北纬三十度线上的成都平原又发现了另一个奇迹——由古蜀人创造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人们的疑惑和好奇就更加浓厚……这么多的未解之谜,从古至今,让很多人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兴趣,甚至迷恋……
  春天的成都特别丰富多彩,都市和乡村的韵味在这里水乳交融,古典和现代的意象在这里互相交织。无论你徜徉在著名的春熙路还是魅力十足的锦里,当地建筑的独特造型和本土的设计都会带给你难以忘怀的城市观感,日益发展的多元文化,给这里带来了多种多样的生活形态。而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金沙的辉煌、三国的故事以及李白杜甫的华丽篇章,更让这座城市充满了令人迷醉的文化气息。
  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老天爷把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都给了成都。成都的初春没有北京的黄沙蔽日,也没有海南岛的烈日炎炎,有的只是那和煦的春风,与那如丝如绸的绵绵春雨。被春风簇拥着的成都,万物生机勃勃,春雨滋润,草长莺飞,兰馨蕙香。“红杏枝头春意闹”,将无声的浓郁春意表现得似有声般轰轰烈烈。你可以信步走在任何一条河旁或湖畔:锦江、沙河、东湖、北湖……都可以感受到春水的清凉与百花诱人的丰姿。甚至那最普通的春耕、播种、插秧,在江家菜园这类生态农业基地里,都被赋予了新的诗情画意。这春意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组成了一支此起彼伏的鸣奏曲;而时时掠过耳边的车鸣,如深沉的低音贝斯和大鼓,奏响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重音符,让春天充满了激情和快意。
  成都的春雨如丝如雾,隐隐只能朦胧着感觉,绵绵的又像柔情的蜀锦,笼罩在周围,似一种如梦如幻的虚境。漫步在雨中,这雨会很轻很柔地抚摸着你,与你一起玩耍,会在你头上点缀上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此时的你定会感受到“小雨纤纤风细细”的美丽与浪漫,还有那脚下踏起的水花声,如诗如梦。
  春天的成都更是花的海洋。龙泉的桃花、新津的梨花、天彭的牡丹、曾家坡的月季、石象湖的郁金香,甚至那满山遍野的油菜花……都会让你留连忘返,醉臥花丛。那情景,真是栀子花开香飘十里,蝴蝶花开精彩斑斓,玉兰花开满树银花。收一束垂涎欲滴的花朵放在家里,成都人会拉上漂亮的轻纱窗帘,独自感受满屋的芬芳,享受那春天美丽的心情。
  在这和风拂面的日子里,骑着一辆自行车,无拘无束地穿梭在蓉城的大街小巷,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没有目的地,只是随着兴致左弯右拐,看着城市在春的抚摩下渐渐苏醒,听着路边的树木噼噼啪啪地发芽。这时,你会强烈地感受到,成都的春天是多么地温柔。
  虽然成都的春天没有北京那样张扬,也没有上海那样喧闹,却有天府之国的富庶所营造出的那份清幽,那份恬畅,那份平和与巴适。人们热爱成都的春天,它是那么的可爱,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


  太阳是成都人的精神图腾,这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图腾被金沙出土的大阳神鸟,表现得淋漓尽致。成都太需要阳光了,有那么多人需要沐浴在阳光下来翻晒生活的细节,亦有那么多的大街小巷需要阳光与人们交流。于是,阳光便成为成都人对夏天的一种期盼。但夏天的成都连太阳也是中国最文静的太阳,像是舍不得将成都女人白皙的皮肤晒黑似的,总是躲在一朵朵白云后面,只露出小半边脸。这阳光更像成都女人的眼波,明媚而热情地布满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此时成都的女孩,一个个亦如同夏日的花朵一样,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成为夏天成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都女人漂亮首先在皮肤,她们面容姣好,皮肤细腻,有如瓷器,加上会打扮,爱吃,会说,敢表现,使女人显出了品位和格调。成都女人的性格直爽泼辣,一种酷酷的表情始终挂在脸上,特别是那种欲语还笑的模样,带着点儿酷,带着点儿甜,带着点儿自信浪漫,带着点儿善解人意,带着优雅与时尚,带着温良与憨态,可谓钟灵毓秀。如同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一样,古老与现代相互吸收、传统与时尚相互包容,就像成都夏天的雨一样充满了迷离而又万种柔情。一个个水灵灵的、嫩闪闪的,让成都的夏天明亮、粉嫩、可爱、娇媚……
  除了美女养眼,成都充沛的雨水稀释了大量的暑热,所以成都人基本上没有苦夏的感受。即便是夏天很闷热,很潮湿,但是那种在水中酣畅淋漓的感觉实在是爽到极致。走进成都,无论你行走在繁华的商业街上,还是蹒跚在绿树遮阴的山谷中,你都能感受到夏日里浓郁的祥和、清新、悠久和平静的气氛。即使在游人如织的都江堰,杜甫草堂或是武侯祠,也会看到一个个神态安详的老年人围壶喝茶,或是一群群票友吹拉弹唱。只有来到成都,你才会明白,休闲是属于成都的形容词,也是成都人性格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质。   成都的休闲闻名全国,蜚声全球,并与这个城市的茶文化和饮食文化默契交融。成都的茶馆,夏季生意最为兴隆。大街小巷,河边垂柳下,公园里,寺庙中,名胜古迹,座无虚席,热闹非凡。成都的茶馆也不单单是喝茶解渴之地,还有众多娱乐保健项目,从挖耳朵到浴脚、按摩,从棋牌到说书到小吃便餐。茶馆已成为成都人消遣、休闲的综合场所,既反映了成都的市井文化和人文景观,又维系着大多数市民的精神生活。一碗茶,那茶汤荡漾着的是生活所赋予人的优雅或闲适,飘溢出的是生活的滋润与芳香。品香茗简直成了成都人的一大享乐。
  成都人盼望夏天,还因为有休闲与美食结合的特色川菜。在成都,你问本地人,成都最高的楼是哪座?他们很多人答不出来,如果你问成都最好吃的饭店是哪家,他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十多家。凡是到过成都的人都会感叹于成都人的饮食态度,生活在“天府之国”这块风水宝地上的成都人,似乎对吃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成都人好吃、会吃、精于吃,可谓吃出了情趣,吃出了文化,吃出了财富,吃出了水准。
  夏天的成都,美食、美味又美丽。清晨,来一碗热热的醪糟蛋;中午,来一盘香香的回锅肉;晚上,来一份辣辣的火锅粉或酸辣粉,几串烧烤,味道真是地道;只有三五成群的坐在一起,围着锅子烫麻辣串,吃起来那才真是“好把式”!
  更有夏夜的冷啖杯和夜啤酒,让所有成都人无法不想念夏天。因为一到晚上,成都各个社区内的街边就摆开了冷啖杯长阵,无数的矮桌小凳,有冷食为主的小菜、啤酒和早已“冰镇”的稀饭。店家几乎都有各自的看家菜品:炒龙虾、炒田螺、卤鸭舌、卤兔头、拌兔肚、拌凉粉、红苕稀饭、菜稀饭等等,真是各店有各店的高招。
  “冷啖杯”浓缩了成都夏夜市井的所有韵味与特质,不温不火,徐缓从容,有如成都的街市沙龙,让所有光顾它的食客,不论是白领淑女还是贩夫走卒,在这里都能怡然自乐。它让光顾它的男人们,无论有钱没钱,有地位的还是没身份的,都理直气壮坐在了大街上。能来吃“冷啖杯”的成都人大都是美食家,豆腐要西坝的,黄辣丁要新津的,苦笋要长宁的,兔头要双流的……稍有出入,就会被嘲笑为“不资格”。当然,成都的避暑胜地更是全国闻名:都江堰、青城山、西岭雪山、葛仙山、幸福梅林、花水湾、石象湖。你可以带上一个水壶,背上一个旅行包,渴了,喝上一口山泉湖水;累了,靠在那刻满诗词的石头上或花丛旁休息一下,别有一番闲适的感觉。或是在碧绿的湖面划一艘小船,看柳条飘舞、荷花轻摇,体会清风送爽;亦可以到林木茂盛、满目青翠的青城或西岭踏山避暑。
  在北京,时间就是机遇;在上海,时间就是时尚;在广州,时间就是金钱;在成都,时间就是生活。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成都人活得最另类,最巴适。成都,既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又是一个旅游集散地,其高品味资源的多样、富集和组合,不仅在中国是无双的,在全世界也是难以找到的。上天既然赋予它“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之利,它也就比别的城市更懂得享受生活——因为富足,所以悠闲。
  有人说,成都人触手可及的安逸与悠闲,也许正是许多大都市多年之后才能达到的乌托邦境界。


  秋天是成都最美的季节,既是成熟的季节,又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中秋一过,阳光斜斜地射在大街上,锦江滴翠,廊桥含情,空气中弥漫着温暖而干燥的气息,一片片正在飞舞的落叶,充满诗意的美丽。
  此时的成都是一片金黄的海洋,马路边的银杏向过路的人们散发着秋的信息,随风抛出的扇形树叶,像一只只从黄锦里飞出的蝴蝶,轻飘而灵秀。在这金色的世界里,且不说人民公园的菊展是何等的精彩,也不说望江公园的竹子是何等的飒爽,更不说杜甫草堂的小屋是何等的別致,就只说当那西天的云霞被灼成五彩,远处的红日在沉没下去之前,锦江上所映出的辉煌,多像白居易诗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心醉场景,如诗如画……
  秋天也是成都收获的季节,因而犹叫人留恋。成都自古就是个移民城市,容纳四海可以被认为是这个城市的特征,只要你在这里生存过,努力过,不管你是不是成都人,它都会伸出温暖的臂膀接受你。事实上,历史上很多被成都人建庙立祠的文赋大家,均非蜀人;目前在成都的大多数有实力的企业家,也不都是成都土生土长的,但成都照样把他们看成是属于这座城市的骄傲。成都人这种包容的心态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让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的上百家在成都投资设厂或建立了分支机构,如英特尔、摩托罗拉、丰田、索尼、微软等。
  成都人将投资者的收获视为自己的收获,他们在秋风中怡然自得地看着这座城市成长,发展……叶子变黄了,桂花开始喷香,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在锦江的两旁,或手挽手,或相互搀扶着,不时亲密地在耳边私语一番,交换一两个令人心旌摇荡的眼神。天水之间,清明、恬静、深邃,这秋天给成都人带来的是收获的喜悦和对来年的希冀,是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色彩,是比夏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景色,仿佛美得不染烟火。
  秋天的成都,特别是走在八宝街和红照壁两条梧桐隐蔽的路上,脚下踩着梧桐的落叶,沙沙有声,好似秋声神韵。还有那数罨画池和温江公园里的百年银杏,仿佛霎那间一片金黄,呈现出无比的美丽。
  当街上的树木抖落完仅有的繁华,在清瘦的身体里仍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它淡淡地和每一片即将分别的叶子说了珍重,没有什么恋恋不舍。于是,缤纷的落叶都有了自己的名字。浸在秋天的微风里,除了晾晒一下记忆里的落叶,更多的是潮湿的思念。当我们驻足杜甫草堂观荷时,便不由自主地遥想,当年杜甫在成都时,决不会想到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诗句已经成为现实。

  秋天的西岭、青城,绚丽斑斓,白云朵朵,阳光穿透树林,将树叶照得通透,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从山顶看下去,翠绿、明黄、血红层层叠叠的色彩,交相辉映,美得让人心醉。傍河静静地蜿蜒淌过,白云映衬在碧蓝的河水中,那黄叶绿树红花,那旷野,那长烟,那黄昏的牧童,那暮色里的笛声,那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那阵阵馨香中的美丽背影……置身在此景中,真不知是在画中还是在梦里。   厚厚的阳光随着秋日的更深,悄然渗入成都的土壤深处,全新的景象在摇弋的枝叶上呈现,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记忆。虽然说,落叶的纷飞是秋天到来的声音,但何尝不是一种壮丽的生命回归,一种淡然的超脱?它是为了下一次的辉煌和下一次的葱绿。
  秋天,也是成都大街小巷忙着告别夜啤酒、冷啖杯,开始汤锅、火锅、串串香的季节;秋天是忙着过国庆、过中秋、过文化节、女儿节的季节;秋天是津津乐道坐茶馆、泡酒吧、摆龙门阵、打麻将、饿了叫伙计送外卖、累了叫小工掏耳朵捶背的季节……


  当北方早已是银装素裹的时候,成都才时不时地下点儿小雨。不冷,却增添了一份情趣。这时你可以来武侯祠,思刘玄德三访诸葛亮的久远古事,也可以在孔明的《出师表》前感受那千百年前在“危急存亡”时所显现的忠心赤胆。或是游杜甫草堂,望江楼吟诗,瞻前蜀永陵,明蜀王陵怀古,进大慈寺、宝光寺拜佛,登青城山、鹤鸣山求道……
  成都的冬天似一层薄纱轻抚着这座古城,人或物成了纤柔细腻的蜀绣织景,让大家很坦然不约而同地沉醉其中,很快就有一种不能自拔的感觉了,这股气息无声无息但又觉得无处不在。此时的太阳暖洋洋的舒服,四川民歌曰:“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喂——”城里的茶馆和郊区的“农家乐”生意特别地好,能晒太阳的地方都坐满了喝茶的人,茶客大都眯着眼睛享受着这“巴适”的阳光。
  成都冬天的来临几乎没有明显的标志,很少能看到冰封与雪飘那样的华美与铺张。冬天在年之首,也在年之尾,所以让人沉思,思考与怀念都同时发生。成都的冬天依然草木青青,这个貌似单调的季节拥有天气最复杂的变化,风是硬的,太阳是软的,白天明亮,夜晚漫长,这一切,都在指引我们检阅历史的单薄或丰厚。
  其实,冬季是成都最有特色的季节。有雪和无雪的日子里,随眼望去都是一幅幅绝佳的山水画,黑白分明,引人遐想。在那铺满落叶的树林里,树们光秃秃的,舒展着写意的手指,阳光透过树枝斑驳地映在地上,是一幅令人遐想的图案。有首歌叫《冬季到成都来看雨》,雨后的成都,静静的,阳光透过薄云缓缓地照过来,剔透的雨珠从屋檐上缓缓滑落,像别时的泪水,飞溅起思绪的水花,这让人想起成都的某一个咖啡馆,那里最适合酝酿冬天的心情:温暖、安逸、悠闲,有偶尔的低语,有老式唱片的转动,天地像心一样澄澈,情绪像窗外从树枝上蹦落的白雪一样轻舞飞扬。
  总有一些情绪是为冬天准备的,人们可以在冬日里让自己的心别再被喧扰,或者至少在某一个时刻吧,别再惦记应该加班到几点、给小孩报一个什么班、地板用复合的還是实木的……这本是一个安静的季节。
  其实,成都的繁华,成都的喧嚣,并没因为冬天的来临而平静。甚至成都的草,都没有北方人想象中变成枯黄,依然带着令人惊喜的绿色。乍见之下,一股清新的绿意便会从你的心底升起,慢慢地浸润着你的目光,所及之处没有半点冬的萧条。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到处是欢笑的人群,到处是小孩子兴奋的叫喊。空气快乐地包绕着每一个人,氤氲着一种感动。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所有的记忆都带着一种温润的潮湿,慢慢地随风飘荡。
  冬天成都的大街小巷上,姑娘们根本就不用担心臃肿的衣服会掩尽身材的曼妙,羽绒服里只需穿一件短袖就足以应付本不太冷的冬天。锦江边的人们依然慢悠悠地寻找着太阳,路旁喝茶摆龙门阵的老人一个不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休闲总是令人感动。
  甚至冬季的成都鲜花依然盛开,冬季里依然可人的是成都的市花——芙蓉:淡红的花瓣,浅黄的花蕊,美丽的芙蓉仙子在花丛中跳舞,真是美不胜收。成都明艳的茶花可以从初冬一直开到春尽,鲜艳而夺目。那一树的红艳昭示着生命尽情的欢畅,是一种怒放的恣意。杜甫草堂是赏红梅的最佳去处,想当年那里曾是十里梅海。当你在幸福梅林看腊梅吐蕊的时候,冬天便会一下子焕发出它特有的生趣来。站在梅树下,凝视她那蜡黄娇美的花瓣和她纤柔楚楚的花蕊,在她暗暗的幽香里,神情已然飘然欲仙,不知所向。那一缕幽香,仿佛要召唤你回到她的怀抱里,暂时忘却世间那一些俗尘杂事,以及情牵绪萦的凡愁……
  成都,冬的清澈,秋的凉爽,夏的热火,春的惬意。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宜人的气候,深厚的历史,富饶的物产,大自然是如此的伟大与慷慨,将巨大的财富赐给这方历史久远的土地,并在它身上留下一个永恒的印迹——天府。
  (选自《香港文学》2019年2月号)
其他文献
一、十五巷  十五巷咖啡就在十五巷底,木头盖的小屋,漆成白色的窗棂衬上白窗帘,很有洁净的家园风味,里面是原木地板,几张油画,印象中总是洒满阳光。  东海大学附近咖啡屋真多,大概是配合东大悠缓的生活节奏吧,散步累了,总要有一个可以歇息片刻的角落;或是夏午秋夜,有些漫兴该消磨何地?每一家店也都各有特色,那时我比较常去的是国际街的柏拉图、玫瑰园与新兴路的十五巷。柏拉图设计前卫,黝暗深沉的光影、布幔,颇有
1855年,英国人J·科恩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这是世界上第一辆装甲车。但这种装甲车未能得到实际应用。1899年,英国人西姆斯在四轮汽车上安装了装甲和一挺机枪。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我的步伐依旧慢了节拍,未能跟上春之节奏,错过了初春的美丽风景。终于偷得空闲,寻着鲜花盛开的方向而去,哪怕这已是暮春,也不枉这个季节我曾经来过。  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把我们引进了大山深处的莲宅村,这个位于闽清县塔庄镇东南部的村庄,山环水长,因村后的山峰形似倒蒂莲而得名。陪同的村干部林以煌书记告诉我,莲宅村跨梅溪、濂溪,已有千年历史,全村土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下辖莲宅和东墘两个自然村,共532户,总人
综合外电报道,新加坡国家环境署(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近日宣布,从2018年开始,该国将对柴油动力汽车实行欧Ⅵ排放标准。  欧Ⅵ是欧盟目前实行的最新的发动机排放标准,对氮氧化物以及细微颗粒物的排放要求更加严格。目前新加坡实行的是欧Ⅴ标准。  新加坡环境署称,该机构今年早些时候已经开始与汽车行业进行磋商,车企需要充足的时间开发出能够达到新标准的技术。此外,从2017
2018年6月18—20日,“欧华文学会第二届国际论坛”在法国尼斯大学文学院举行。全球近40位专家、学者及欧华作家、翻译家与会,欧华文学会会长林湄致开幕辞。林湄发表了题为《新科技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走向与思考》的演讲。接着,尼斯大学代表李艾蕊、法国蔚蓝海岸孔子学院法方院长黄晓敏致欢迎辞。  论坛就“多元文化环境下的跨界写作”、“视角交叉:海外文学与本土文学”、“‘边缘性’自主创作的况味”、“文学评论及
摘 要:随着AE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逐渐普及,对该系统的功能、性能的测试也变得十分重要,目前AEBS常用的测试方法中只能进行100%重叠的两车碰撞测试,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带偏置的碰撞以及交叉路口的侧向碰撞试验。本文提出的AEBS系统的场地测试方法,使用能够设定任意轨迹的UFO设备作为目标物,配合安装ABD机器人的测试车辆进行试验;该试验方法可以进行各种角度、场景的碰撞试验。论文首先描述了该测试
启程  机翼航过现代的天空  速度是  干净的蓝,目前  所在高度是  匀静的  白  蓝白交相谱唱的  喷射引擎,持续专注  苍海的丹田  每一个音节  都是古典的云海  此刻,关于旅程的想象  没有边,没有线  也没有了邈去的跑道  缓缓升空的梦境  继续航向神秘的陆地  中川古村落  时间的神情  涂满了  关于人的记忆  下洋镇的阳光  轻轻踏在虎豹别墅的庭阶  南江村  岩市的门牌  像
这件事似乎缘起于五年前的那次同学会,追溯起来却是个有半世纪那么漫长的故事,不过为了讲述的便利,我还是从那次同学会讲起吧。  就是在那次同学会上,我邂逅了那位当年名叫李郎的同学。说是“邂逅”,乃因我们虽同了多年学,但做同学時我们并无交往,毕业这三十多年来也未曾有过交集,可在那场聚会中我们坐到了一张饭桌上,寒暄过几句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除了是同学之外,我俩还有一层特别的关系,他是我一位幼儿园阿姨的儿
2009年,我读初一。那时一个叫郭敬明的青年作家红遍大江南北,他笔端的文字和主角打动了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小学时候我似乎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独属于文学少女的锐气,去补习班都要带上一本抱起都显吃力的《红楼梦》、《小公主》、《简爱》之类的名著儿童缩写本或译本,看了很多,《读者》半月一到更是飞奔去取——但我仍深感自己被拘囿于严肃文学的天地,接触的人生价值观过于传统,而郭敬明,这个青春文学的标志人物,就
“銅钿没额,派头笃来兮!”金家六小姐舜蒂人都到家了,还在嗔怪同父共母,几年前从台湾移居香港时仓皇得像逃命一样,连随身衣物都没带周全的嫡亲二姐金舜菁,“铜钱没有,架子还挺大。”  舜蒂觉得自己这个姐姐真是不懂怎么当个穷亲戚,刚到的时候,只要亲友问起在台湾有没有听到过其他姐妹的消息,二姐就板起面孔不响,好像哪个犯了她的禁忌一样。这两年变本加厉,越来越不承大姐不计较彼此社经地位悬殊,刻意折节下交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