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场课程助推创造性劳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创造性劳动是指儿童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和思想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实践,包含着儿童主体的个性化思维和实践。以“农场课程”培养儿童创造性劳动,从三个层面发力:“创造有责任”,把“农场主人”的身份还给学生,培养其劳动责任感;“创造有方法”,把“农场开发”的本领教给学生,提升其劳动参与感;“创造有甜头”,把“劳动创业”的平台留给学生,培养其劳动幸福感。
  关键词:农场课程;劳动教育;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我校开辟了融种植、养殖为一体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系列课程及活动,我们称其为“农场课程”。农场课程是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新样态,尤其关注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是指人类创造新事物、新方法和新理论,并不断开拓其应用范围的活动,也指人类的新发现、新发明、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和打开新市场的活动,还指人类不断探索新的活动领域,不断突破传统,不断捕捉新机遇,在创新创造活动中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儿童创造性劳动是指儿童运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和思想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实践。与经济领域的一般劳动不同,儿童的创造性劳动是复杂的、灵活的、不可替代的,包含着儿童主体的个性化思维和实践。我校的农场课程分别从“创造有责任”“创造有方法”“创造有甜头”三个层面发力,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长,运用智慧提升行动效率,培养参与创造性劳动的责任感,获得开展创造性劳动的参与感,提升沉浸于创造性劳动的幸福感。
  一、“创造有责任”:把“农场主人”的身份还给学生,培养其劳动责任感
  想避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被替代,首先需要明确学生在“农场课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把“农场主人”的身份还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就是农场的小主人,他们就会逐渐具备参与劳动的责任感。在农场设计、农场管理、劳动规则的制订和劳动服务设置等方面,我校“权力下放”,对学生进行“小主人”身份认证,明确“小主人”职责,对“小主人”履职情况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小主人”身份认证,学校主要观照两个层面。第一,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给予学生不同的“身份”。如,有的学生擅长种养植,就授予他“种植小农匠”的身份;有的学生擅长表达,就授予他“农场小导游”的身份;有的学生擅长设计,就授予他“stem项目经理”的身份;等等。第二,根据不同的劳动内容,给予学生不同的“身份”。如,从育种、植保、收获等各个环节招募育苗师、农技员、销售员等,给予从事不同劳动的学生不同的身份。对于身份认证规模,则根据任务难易程度,组建一定人数的小团队。认证的方式多样化,如海报招募、技术考察、师生推荐、自主申报、责任田包干……为学生营造出情境感,引导他们深度参与,增强身份认同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劳动创造热情。
  “小主人”职责明确,让每个学生有事做,有活干。每一个劳动项目,都有一个劳动小组,其中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并将这些职责细化到劳动的各个环节。小组内,组长会和组员商议,更为细化地确定组内的每个“小主人”应该做什么,负有哪些责任,由小主人们自行主持讨论,共商劳动规则,形成小项目的工作规范,执证上岗。如此,“小主人”们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就可以有规可依,自查自纠,有效防止履职过程中的浅尝辄止。
  “小主人”履职评价,让创造性劳动热情持久化。小学生的劳动热情往往比较短暂,因此在布置劳动任务后,教师需要时常主动询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完成过程是否有困难,及时跟进,及时引导。对于“小主人”完成劳动的情况,教师还要及时做出评价。做出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从“小主人”参与劳动的热情、劳动过程中的服务意识、劳动时采用的工作方法、劳动履职的效果等方面综合考察,偏重评价参与热情和服务意识这些情感维度。
  二、“创造有方法”:把“农场开发”的本领教给学生,提升其劳动参与感
  创造性劳动的推进不是埋头干,而是要运用大脑使巧劲儿,需要掌握一定的创造方法。立足创造性劳动开发与实施“农场课程”需要,教师适时把“农场开发”的本领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创造、能创造,从而提升劳动的参与感。
  1.教给学生“农场开发”的“博物”本领。
  这里的“博物”是个动词,意指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大自然、社会中各种事物,做个“博物家”。大自然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自然界的许多神奇现象都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农场万物——花鸟虫草、五谷蔬果等,在学生眼里都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他们持续地探索自然。农场万物,更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带着学生走近、认识、探究这些事物,为他们打造一个“开发主小人”的情境,由他们自主选择种养什么樣的动植物,思考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去养好这些动植物,是开发学生智慧的有效方法。
  现在的学生,走近大自然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大自然中的生物知之甚少。我们的“农场课程”在开发农场的环节,利用条件种植尽可能多的生物,尤其是学生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容易混淆的物种,尽可能不大量使用隔离物拉远学生与生物的距离。“农场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零距离考察”生物。如,我们会在培养桶上放置透明的物质,清晰地展示花生和红薯的根系生长实情,让学生清楚地把握二者根系生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闻一闻、采一采、刨一刨、尝一尝等方式,清清楚楚地把握大蒜和大葱的生长情况、特征状况等。我们会启发学生通过各种实地观察比较、走访请教等方式,采用阅读书籍配合“零距离田间考察”的方式,积累劳动知识。
  基于创造性劳动的“农场课程”实施,是让学生带着设计思维去劳动,指导学生沿着调查需求、原则确定、分点设计、咨询改进的开发路径去选择所要考察的农场事物。考察过程中,教师会传授简单的科学研究方法给学生,如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调查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采访等。以组织学生完成“校园农场绿化设计师”的劳动任务为例,围绕“如何为学校选树苗”,教师会指导学生去调查学校对绿化的需求,再结合采光、美观、栽培等知识,列出各种树种清单。其间,教师会和学生商讨如何搜集和选择绿化农场的材料、运用哪些适切合理的绿化方法、如何向园艺师请教具体的做法……这样的劳动商议及参与过程,在无形中传递劳动方法的同时,拓展了学生劳动的深度与广度。对种养植过程中劳作方法的传递,学校还会约请专业的农场教师现场向学生传授方法。如,对于如何划分种养殖区域、如何翻地、如何平地、如何移苗、如何浇水、如何施肥、如何收割……其中的要点,教师都会亲身示范,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激情,促使他们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很好地释放和表达自己的劳动想象力、劳动好奇心,进而让创造力在劳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2.教给学生“农场开发”时必需的使用劳动工具的本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关于劳动工具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阐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也有这样的论述:在劳动过程中,在个体使用工具对世界有所认识的同时,个体可以引发疑问,而这些疑问有时会到达源头而成为原始追问,引发疑惑和驚奇,促使创造在指引网络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发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道:“劳动的技术工具越复杂,那些直接与手工劳动有关的技能和技巧就应当越精细、越熟练,手工劳动的素养也就变得越高。”学生越能熟练地使用劳动工具,其创新的动力就会越足,潜力也会越大。
  农场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农场工具有很多,学校主要从认识农具、使用农具、维护农具、创新农具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认识农具,包括如何识别农具、给农具分类;使用农具,包括如何合理选择农具、规范操作农具、安全使用农具;维护工具,包括检测农具、修理农具、翻新农具;创新农具,包括根据自己的需要甚至自己的想象自己绘制新农具、自主制造农具等。这一系列的认识、使用、维护、创新农具指导,都渗透在学生具体的劳动过程中,直观形象。指导时,教师注重问题引领,避免将劳动异化为简单的流水线上的操作。
  以水壶使用的方法为例,教师会围绕水壶“有哪些类别”“各有什么优势”“适合哪种情况”“使用时有哪些要点”等,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在劳动中使用、在劳动中总结、在劳动中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师生共同梳理总结出了水壶的类别、优势、使用情况和要点(见表1)。表1水壶使用的方法
  有哪些类别各有什么优势适合哪种情况使用时有哪些要点尖嘴浇水壶浇得准多肉栽培给尺寸小、数量少的植物用,要对准植物根部浇长嘴浇水壶浇得远小植物园比较密集的情况下使用,伸向远处浇无嘴浇水壶取水方便大型盆栽直接舀水浇,效率高长嘴洒水壶可卸洒水壶喷出来的水均匀花多的地方家里植物多不适合给多肉植物和叶片怕沾水的植物浇水;浇水时要高一点,移动着洒,画圈式洒气压式喷雾壶手压式喷雾壶水雾般的夏天加湿用按一下,等一下,它会自动喷一会夏天加湿用给单个的盆栽补水创意自制水壶………………
  可见,以问题牵引探究,学生的劳动参与就有了明确方向。顺着方向去解决问题,劳动就多了乐趣。比如,有小组在养植物的过程中,先分工研究不同水壶的作用,然后轮换使用不同的水壶。使用过程中,他们会随时记录不同水壶的优势、适用情况以及使用要点。还有擅长绘画的学生,竟然绘制出了几幅很像样的小组成员自创水壶图,引发了师生的连连赞叹声。
  以问题导引水壶使用的方法只是基于创造性劳动的农场课程实施的一例,同类的劳动创新案例还有很多。像这样将“农场开发”的本领渗透教学,让学生“有方法地创造”的尝试,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参与感,形成了“劳动—发现—探究—总结—创造”的良性循环。
  三、“创造有甜头”:把“劳动创业”的平台留给学生,培养其劳动幸福感
  美国心理学教授托兰斯在他提出的“创造性动机”这一概念中提出,认知和情感成分对于激发个体内在潜能并转化为现实创造性行为具有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的欢乐、劳动的创造和发现自己的才能,这一切只有在劳动中个性得以发挥时才能实现”。劳动教育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创造幸福与享受精神幸福的和谐统一,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容易转化为创造行为,为他们早早埋下依靠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种子。
  为了让学生尝到创造性劳动的“甜头”,充分体会到劳动的幸福感,“农场课程”精心打造了不同层面的“劳动创业”平台。第一,将专业人员示范展示与“小主人”展示相结合。如,请富有经验的农民、技术员等面对面地传授种植方法,讲述他们的劳动故事,示范他们的劳动过程,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甜头”,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展示自己的心得、现场操作所学。再如,以播放专业性动植物养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亲眼见识农场里以高新种植技术培养农作物的过程,见识农作物拔节生长的过程,营造现场劳动情境,并现场学习,陶冶劳动情操。第二,借助实践淬炼,开展小科创、小技能等竞赛,让学生或将个人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展示的劳动小技能,或做出劳动小成品,体会自己劳动创造有收获的“甜头”。第三,举办成果分享会、劳动反思会,让学生在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过程中体悟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幸福感。如学校或班级定期举行“迎丰收”活动、开“美食派对”、组织新品分享会等,让学生亲眼见证自己种的花美化了教室和校园,自己栽的果树结出的果实“甜化”了低年级的小朋友以及家长、教师的味蕾,自己养出来的蚕茧做成了美美的装饰品……在这些时刻,学生满满地感受到了劳动造福他人、与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幸福。第四,通过劳动文化浸润、家校社会协同,建立全方位劳动指导群,“大手拉小手”,让学生尝到遇到困难不怕失败、会有人帮助的甜头……
  坚持以生为本的劳动教育创新理念,通过“农场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创造性劳动实践,把劳动创新目标与教学指导结合起来,聚焦学生的内生性劳动创新能力,既是劳动教育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农场课程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曾绪宜.创造性劳动价值论[J].探索,1994(1).
  [2] 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N].中国教育报,20181128.
  [3] 段冬梅.儿童创造性劳动的教育价值及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9(6).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专题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在英语绘本阅读中融入自然拼读,能让学生实现从形到音的解码提速、文本意义的精准解读和阅读速度的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自主阅读。教学Mum Bugs Bag(《虫妈妈的包》),读前设置悬念,实现语音之初步渗透;读中“图片环游”,实现语音之深度解读;读后内化故事,达成语音之归纳活用。由此,促成故事理解、语音运用和思维培养的统一 。  关键词:绘本阅读;自然拼读;小学英语  自然拼读能帮助学生建立字母或
摘 要: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要求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四个方面开展文化育人的实践,担负起课程文化育人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英语课程;文化育人;育人机制;育人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了普通
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它是小说最复杂的要素之一,现代小说的重要标志,与作者讲述的内容、追求的效果有关.统编教材对叙述视角十分关注.着眼叙述视角是解读小说文
摘要:语文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与记忆的认知,涉及言语规律的发掘、理解图式的构建,以及能将知识灵活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的过程。“互文阅读”是促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新尝试。以“互文阅读”推进深度学习,需要在比较中发现言语规律,以归类的方式建构理解图式并在迁移中巩固运用所学。  关键词:“互文阅读”;深度学习;比较;归类;迁移  根据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学习目标的六个层次中,“记忆和理解”属于浅层学习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英语本土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设计文化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技能;创设文化交流情境,增强学生的文化情感。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体的单向跨文化英语学习,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英语课程应促进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本期“专题研究”聚焦“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这一主题,刊登4篇文章,探讨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本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等问
摘要:英语绘本画面精美、情节有趣、句型反复、语言押韵、寓意丰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帮助他们学习和积累语言。让英语绘本在英语课堂上发挥积极的辅助性作用,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赏读绘本插图、分析绘本结构、推敲绘本细节等多种策略,提升绘本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英语绘本;赏读插图;分析结构;推敲细节  英语绘本画面精美、情节有趣、句型反复、语言押韵、寓意丰富,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有助于提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秉承“和教育”的办学理念,总结提炼出量时--作业限量而做、度力--作业因人而异等实践经验,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时间、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摘 要:巧妙设计问题,能够有效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时,教师要挖掘问题、文本与学生思维之间的连结点,并利用课前设问、课中设问等方式,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提问;思维  英语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问题则是英语课堂学习上的“火苗”,能够有效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发展性”教研针对农村初中存在的教研不力、不活现象提出,指的是基于学校教研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研部门的引领,对学校不能独自解决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创新校本研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