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视域下学习科学的研究趋势

来源 :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s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科学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习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在以往的学习科学研究中,考虑较多的是技术因素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因素,而很少涉及教育文化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西方教育文化崇尚心智教育,注重发现、探索和理解世界;东方教育文化则关注学习个体的自我完善,注重个体道德修养发展.东西方教育文化传统对学习科学研究影响巨大: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技术应用等的认识理解显著不同;文化共性促使人们都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推崇学校教育等.
其他文献
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rn马前泼水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它源自清代昆剧剧目《烂柯山》,后世不少剧种对该故事进行改编上演,其中最为经典的是京剧《马前泼水》,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永州市祁阳祁剧团改编的祁剧《马前泼水》.
期刊
京郊麒翔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8年6月,现人数已达600余人.这支志愿服务队的前身为北张庄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0年.由于队伍扩大,在2018年6月更改为京郊麒翔志愿服务队.多年来,服务队一直忙碌于乡村的志愿服务当中,为旧县镇各村老、弱、病、残人群免费理发,打扫卫生,宣传民防、地震科普知识,义务剪树,为需要的人捐赠衣物,捡白色垃圾,为各村人举办各种慰问演出等活动.
期刊
银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东北、海子村西南的银山南麓,地势相对平坦、出口略有收紧的壶形谷地上.因冬季“冰雪厚积,色白如银”而得名.其实,无雪时,“麓有石崖,皆成黑色”,此地又称“铁壁”.但叫“银山”,便很有诗意,而且很合佛教氛围.
期刊
为弥补已有研究之不足,本研究在借鉴儿童史、社会史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力挖掘霍尔青春期研究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探讨青春期概念“发现”对19—20世纪之交美国教育改革所发挥的推动作用,以此更新历史认识的视角,探讨观念变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近百年的文化研究有两种基本路径:一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批判,二是以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各种形式的亚文化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形成了以鲍德里亚、阿帕杜莱等学者为代表的聚焦于物体系的路向.新物质主义为这种转向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它对于学校物件的文化研究具有深刻启示.大体上,学校物件分为建筑类、教学类、制度类与日常生活类等四种类型.学校物体系是关系性的、空间性的,它们被组合成一定的顺序、方位与临界点,并形成特定的物态关系以及物件摆设的社会学.因此,通过物体系可以考察学校文化的形
人与人的外形和身体结构看上去相似,即便是把我们的身体进行全身超声扫描,得到的影像大体上也是一致的.但是每个人内在的心灵世界却像是一个个独立浩瀚的小宇宙,哪怕是想找到一个像身体扫描大致相似的框架都几乎不可能.心灵的小宇宙的浩瀚可谓让人又敬又畏:它的精致而丰富的情感与智能系统感到惊叹,而那些磅礴到让人感到无法完全理解的状态又会让人感到隐隐的不安.因而我们经常想要去理解他人心灵里面到底是有什么,似乎这样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他人联结,更安心地表达与获得自己内心中的需要.
期刊
“双减”政策助力中小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与博物馆等校外资源相遇的机会.当前博物馆的教育供给与“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为释放博物馆在科学普及、文化传播、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潜能,就需要转变受众观,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博物馆教育大众化;打造延伸到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博物馆课程,主动融入学校课后服务;支持家庭教育,构建“家校馆”协同空间.
随着网络支付在全民间的普及和下沉,近年在某些年轻人间出现了一股奇怪的风潮:点外卖要随机切换不同的平台,网购要拿着不同品牌的手机来回比对,甚至通勤路线也像游击队一样变化莫测,仿佛人人在参演谍战剧.剧中的反派不是某个恶棍,也不是什么神秘组织,而是网络时代特有的、看不见的对手——大数据“杀熟”.
期刊
以大数据应用为技术路径的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全新视角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和时空域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新时代新技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在时间维度上螺旋上升、内容不断丰富、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系统论和需求理论在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教育体系的系统性、互动性、成长性和立体化特征.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确保了全生命周期大学生思
苏东海先生在学生时代就初步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通过由部队转业至中国革命博物馆后的博物馆实践——以物展陈、以物证史、收藏保管,他不仅成功实现了向博物馆人的角色转换,对物的认识也大大深化与拓展,为其以物为核心的博物馆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编《中国博物馆》杂志及对国内外博物馆现象与趋势的追踪研究以及对博物馆的系统思考,使其成为了中国博物馆学的一面理论之旗.生态博物馆的探索和博物馆文化的思索,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考和呼吁,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博物馆思想家,也超越博物馆与博物馆之物,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