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文学中的古今诗歌赏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歌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结合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还保留着我国文字艺术,极其富有韵味。而现代诗歌作为古代诗歌的沿袭,不仅继承了传统诗歌所有的文字隽永,还发挥着新时代的特色,彰显新世纪的人文风格,也是极其重要的文学史料。本文通过讲述如火如荼对古今诗歌进行赏析,探讨并且挖掘古今诗歌的独特韵味。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诗歌;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张春雷(1980.4-),吉林省磐石市人,教师,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前言:
  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我国日益强大的文化背景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赏析诗歌,对诗歌有更好地体会和感悟,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握诗歌鉴赏的方法能够很好地体会古今诗歌的独特风韵。
  1.汉语言文学
  1.1汉语言文学简介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汉语作为当今的一个专业培养着众多的文学工作者,汉语言文学工作者不仅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而且深入了解并且对其进行发扬,结合实际的现代文化与现代风格,将传统的文化进行传承。目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发挥现代人文的特色,传授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赏析技巧。汉语言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高校,文学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的科研以及研究语言文字和古今诗歌。
  1.2汉语言文学意境与特色
  汉语言文学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目前我国在汉语言文学研究方面主要传授的是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诗歌,这些都是我国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近代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诗歌更主要是见肩负着社会的使命以及社会作用,较于古典的诗歌,现代诗歌的所发挥的社会性作用更加明显。对于现代的汉语言文学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主要的文学手法以及文学要素,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使用方法以及技巧,这是汉语言文学的手法以及特色。
  汉语言文学在学习方面也十分注重意境的建立以及培养,利用环境的烘托给诗歌的创作带来极大的灵感以及思路。在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中,最能衬托意境的是古诗,古诗短小却内容丰富,其在造词以及写句的过程中也是融入了大量的意境以及環境特点,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将个人的体会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使得古诗极其具有感染力,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一大特色。
  1.3汉语言文学创作手法
  汉语言文学的创作中诗歌的创作占主要的部分,在我国的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主要的创作手法就是赋,比,兴。随着时间的推演,现代诗歌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诗歌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技巧,诗歌创作手法的日趋娴熟以及不断发展,到当代的诗歌使用的创作手法就更加多了,包括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现代多元的创作手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诗歌的创作形式,同时加入新鲜的创作手法更能将诗歌的传统底蕴以及传统风味发挥出来,彰显汉语言文学诗歌的独特魅力。
  2.诗歌鉴赏
  2.1古今诗歌鉴赏开始阶段
  汉语言文学的古今诗歌鉴赏经历着三个阶段,首先是古今诗歌鉴赏的开始阶段。在开始对古今诗歌进行鉴赏时需要做到“知人论世”,“知人”是指在诗歌鉴赏的一开始之初需要知道并且了解诗歌的作者,对诗歌的作者了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知道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简历,比如在古代时诗歌的作者是处于什么样的生存条件[1],是在太平盛世还是处于战乱之中,作者的工作是在田园生活的乡野小民还是在朝廷为官……对于作者的背景需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对作者的诗歌作品的赏析过程中才能更加有亲切感和代入感,在后期的鉴赏过程才能做到合理准确。
  2.2古今诗歌赏析的发展
  古今诗歌的赏析在开始阶段后接着就经历发展阶段,首先要做到抓住诗歌的意象,对诗歌的意象分析主要是对诗歌的关键词进行抓取获取信息,通过对诗歌的词眼、词首以及一些能反映诗歌人物内容,地理位置,具体事物的词进行解析,借此来抓住诗歌的主题以及主体意象。在对诗歌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以后还需要对实际的词进行咀嚼品味,学会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感受,对一些能体现心理的词加以赏析。只有把自己的融入到诗歌当中,体会作者对诗歌一字一句雕琢的心境以及作者的创作感受,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个诗歌的脉络,掌握诗歌的意象,将诗歌的赏析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2.3诗歌赏析深入与深化
  在完成诗歌赏析的开始以及发展阶段以后,需要对诗歌进行深入以及深化。对于诗歌赏析的深化主要就是对其作者寄托的思想以及诗歌的引申含义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及体会。首先是理解以及思考作者的寄托方向,揣测诗人的心理感受。汉语言文学诗歌主要是用于抒发情感以及表达作者想法的工具,丰富真实的情感更加是诗歌的作品的生命,是诗歌的灵[2]。在深入诗歌的内容的同时更加需要观察并且捕捉诗歌中提到的事物是否含有深意,诗歌作者是否借助某一种特定的事物来寄托其自身的情感或者景物以外的感情,某些特定的事物具有着亘古不变的意义,如“红豆”旨寄托思念,表达诗人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情。在对诗歌的关键词进行赏析以后再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内心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赏析以及对其主旨进行深化。
  结语:
  总之,在汉语言文学的古今诗歌赏析中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方法原则,同时对诗人的意境意象进行深入了解,挖掘诗歌的内涵,其诗人寄托的情感进行一一赏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了解并且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一玄.惟山诗歌中的故乡情韵及其价值[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6(02):214-219.
  [2]师力斌.新诗的大众化与历史想象力——新世纪诗歌印象[J].新文学评论,2016,5(02):109-114.
其他文献
摘 要:此论文是对李劼人先生的著作《死水微澜》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两位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蔡大嫂与刘三金是这部小说中刻画得比较详细丰满的两位女性,她们长相漂亮,大胆真挚,但她们的人生又充满无奈与顺从。本文旨在深入分析这两位女性形象,从而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更深刻地感知这些女性人物。  关键词:《死水微澜》;蔡大嫂;刘三金;女性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徐宝杰(1992-),女,汉族,
摘 要:论诗诗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这种批评文体由于借用诗的文体形式和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方法来品评诗人诗作。即使从外在形式看,论诗诗处于一种散在的形态,但还是能从创作者深思熟虑的简短字句中,窥探到其内在的整体性。《二十四诗品》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所呈现的,往往超越了普通存在的诗歌批评,从而升华为一种诗性的哲学。  关键词:论诗诗;《二十四诗品》;直觉象征型思维  作者简介:张馨文,
摘 要: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以来阻力重重,全国各地教案迭起冲突不断。其根本原因是传教目的已不是单纯的宗教性质,而具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基督教的侵略实质与国人的民族意识、晚清知识分子的态度、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也是引起冲突的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冲突客观上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桎梏,成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助力,在教育办学、医疗卫生、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基督教
摘 要:转喻和隐喻都是词义扩展的两种主要类型,在人类构建词义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论隐喻还是转喻,其实质都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以《绿》文本中运用“绿色”的语句为语料,在认知语言学理论即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文本中“绿色”认知语义结构并总结其成因,从而认识“绿色”在特定文本中的隐喻体系。  关键词:绿色;转喻;隐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对《最危险的游戏》的研究中,有学者分析其叙述视角,有学者探讨其句法,还有学者分析人物心理,文章侧重分析小说中的女性缺席。  关键词:《最危险的游戏》;女性缺席;荒岛文学;时代精神;脱衣求真  作者简介:刘莉(1994.2-),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6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美国建国前后真正的美国本土作家如凤毛麟角。1771年出生在费城的一个贵格会家庭(the Quakerfamily)的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Charles Brockden Brown)因为其作品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位职业作家。早年接受法学教育,但是其性格脾气太过反叛,再加上观点极端且热爱文学
摘 要:《追風筝的人》以风筝为线索,纠缠的情节就像风中乱舞的风筝线映射出阿富汗真实的生活。阿富汗人的命运就如同风筝一样,随风飘摇,任其摆布,随时面临毁灭。风筝似乎是一种多维度的象征。小说起于风筝亦终于风筝,无论是放风筝的人还是追风筝的人,都一直在追寻的路上,在寻找风筝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与救赎。对“风筝”的追寻,不仅是对美好人性的追索,也是对阿富汗民族文化的追随。  关键词:风筝;追寻;成长;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我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在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旁边的小塔下,有一户人家。家里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这个叫翠翠的女孩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天真活泼,俨然如一只小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她低低地学小羊叫,学母牛叫,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这
摘 要:“孝”的起源到“孝”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三皇到五帝,再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的成熟、完善,“孝”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道德体系。《论语》中收录的“孝”可分为两种思想:“无违”和“孝养”。发展到今天的“孝”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重要影响。  關键词:“孝”;起源;发展;《论语》;影响  作者简介:齐家秀,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
作者简介:胭脂茉莉,本名刘彦芹,江苏人,作家,诗人。诗歌被选入《中国诗歌》《诗选刊》《当代精美短诗百首赏析》《中国新诗百年精选》《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诗歌周刊》《诗歌月刊》《中国诗人阵线》《华语诗刊》《美国休士顿诗刊》《新加坡千红文学报》香港《流派诗刊》《现代禅诗探索丛刊》2015-2017年《禅意诗选本》等多种选本及刊物,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评论及随笔见诸知名媒体及报刊。公开出版发行《摊开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