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无导线起搏器在国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自2015年2月至3月在阜外医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电学参数(阻抗、阈值、感知)和不良事件,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性能。结果共5例患者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所有患者均符合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患者平均年龄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无导线起搏器在国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自2015年2月至3月在阜外医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电学参数(阻抗、阈值、感知)和不良事件,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的性能。
结果共5例患者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所有患者均符合单腔起搏器的适应证。患者平均年龄(70.4±7.2)岁,男3例,女2例。平均手术时间(82.2±17.1)min,平均X线曝光时间(8.4±3.4)min。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692±213)Ω、感知(8.2±3.2)mV、阈值(0.60±0.19)V/0.24 ms;围术期内1例患者发生胸痛,考虑与植入时器械对心脏的机械刺激有关。其余患者无植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6±0.5)个月,随访期间电学参数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操作简单便捷,微创、美观,在国内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为符合单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右侧腋静脉途径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经验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总结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在上海新华医院经右侧腋静脉行永久性左束支区域起搏患者的腔内标测电图、起搏程控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共15例患者入选,其中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窦性停搏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所有患者均同意经右侧腋静脉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术,术中单极起搏有2例未达到左束支区域起搏标准,其余13例达到
目的探讨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早搏(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管消融的远期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43例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早、室速患者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构建三尖瓣环与右心室几何模型,激动标测出室早/室速最早激动点,起搏标测予以验证。根据室早/室速标测最早激动点部位将患者分为游离壁组与间隔组。游离壁与后间隔起源室早/室速消融采用温控盐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21世纪的常见病,两者互为因果,在病理生理学机制上相互演变,常合并出现。房颤伴心衰患者预后更差,而传统药物治疗房颤伴心衰存在诸多局限。导管消融作为非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已被推荐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其在房颤伴心衰患者中的应用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CASTLE-AF研究为此提供了依据。本文将对导管消融对房颤伴心衰患者的作用展开论述。
磁共振成像(MRI)历来被认为是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患者的禁忌。MRI检查时产生的磁场可能与CIED产生相互作用导致设备异常工作或心肌损伤。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MRI兼容的CIED已经被推出并应用于临床。在恰当的检查方案下,传统CIED患者行MRI检查的风险也明显下降。CIED患者行MRI检查的安全性的临床研究层出不穷,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关系密切,在房颤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Gal-3上游与炎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相互作用,下游通过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醛固酮等介导,激活成纤维细胞并促进其他相关因子表达,影响心肌纤维化进程。反之,干预Gal-3可能抑制心肌纤维化、促进离子通道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临床研究已证明Gal-3在房颤
目的探讨儿童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对右心室起搏所致起搏器综合征的逆转作用。方法3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儿,于(0.97±0.68)岁,年龄范围0.5~1.75岁时在外院植入右心室永久起搏器,2例为心外膜游离壁起搏,1例为心内膜心尖部起搏。3例患儿术后均发生起搏器综合征,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更换为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分析其更换起搏器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
目的评估左心耳封堵联合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有症状的高危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左心耳封堵联合冷冻球囊消融术的具有高危脑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力求达到完全封堵,无残余分流。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症状、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观察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
目的探索窦性心律下上腔静脉的电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6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因心房颤动住院行导管消融的患者24例,男12例,女12例,年龄24~75岁。窦性心律下高密度标测上腔静脉及右心房的电激动顺序,标注窦房结位置。通过起搏夺获标注出右侧膈神经位置。使用环形导管高密度标测,对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电激动连接处进行消融隔离。结果窦房结位置分布差异较大(侧壁:75%,前壁:12.5%,后
目的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度是影响心房颤动(房颤)冷冻消融难易的重要因素,探讨引起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冷冻困难的解剖学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就诊接受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症状性房颤826例患者。根据LSPV冷冻困难定义标准:LSPV需冷冻次数≥4次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并且其冷冻次数占所有肺静脉冷冻总次数的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左心耳封堵术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颤住院的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记录手术及并发症等情况,左心耳封堵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每次随访时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同时行N末端脑钠肽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