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临床效果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p685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2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连续病例资料。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60.5±11.0)岁(范围:41~73岁)。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2(2.5)分[MQR)](范围:1~5分)。颅内动脉闭塞时间为40(54)d(范围:17~570 d)。分析患者血管内治疗情况、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25例患者共接受27例次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20例次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74.1%;3例次(11.1%)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次为导丝穿破动脉导致出血,1例次为动脉夹层出血,1例次为穿支闭塞;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25例患者全部进行了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范围:1~3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改善或稳定者23例(92.0%)。1例(4.0%)出院后2个月出现新发缺血症状,1例(4.0%)因卧床相关并发症死亡。20例再通成功的患者获得影像学检查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范围:2 d~9个月),5例(25.0%)患者出现再闭塞。

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闭塞的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是一种技术可行、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但术前需进行充分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严格筛选病例。

其他文献
中枢性性早熟源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激活,与正常青春期进展顺序一致。目前引发青春期启动的许多因素仍不明确,遗传学机制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散发性和家族性病例中已发现kisspeptin系统、MKNR3和DLK1基因激活或失活突变。现对上述基因及作用机制进行讨论,同时简述与中枢性性早熟相关的15个潜在基因及4个以中枢性性早熟为部分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有效性。方法对7例厦门市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8月诊断为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的疗效。结果7例RMPP患儿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5~7 d,同时联合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治愈2例,显效4例,无效(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频谱(E/A)、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速度(E′)值与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生存情况的关系。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治疗的120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小儿危重症评分将患儿分为轻度脓毒症组(71例)和重度脓毒症组(49例),依据住院28 d内的死亡情况将患儿分为生存组(86例)和死亡组(3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120例
糖尿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而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脑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也较为棘手。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功能性RNA分子,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已证实与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及环状RNA的异常表达参与了糖尿病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有望为糖尿病认知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提
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版)》是按照患者-干预-比较-结局(PICO)原则,从诊断到治疗提出了8个临床问题,同时给出27条推荐要点,层层递进解决临床问题。解读对每条推荐点的内涵和外延,结合临床,详细分析,着重突出临床的指导性、实用性、规范和统一性。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视频重点回顾近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研究进展,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药物和相关临床研究等方面阐述何为HBV感染的"治愈"以及HBV感染"治疗的终点"。视频(上)部分指出CHB的长期治疗目标是预防、阻止、减轻肝脏坏死性炎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以在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