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小学德育理论走向实践的七彩桥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与困惑:
  
  几乎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教育领域一样,常常被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所困扰——这就是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关系问题。
  多少年来,教育实践脱离教育理论的现象不断被提出,不断得到解释,理论界、实践界也不断地改进,然而这似乎是一个永远也“改不了的毛病”。在我国,它似乎解决了又似乎没有解决。说它解决了,是因为几乎人人皆知这个真理——“理论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说它没有解决,是因为教育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情况几乎无时不在发生,就拿笔者本人来说,从教12年中基本上没接触过系统的教育理论,课余时间也从来没有兴趣去看任何一本教育杂志或者期刊,记得准备考研时翻开一本教育学书,看到关于“教育”的概念界定时惊奇了半天,心想这么多人费了这么大劲都还没统一什么是“教育”,有必要吗?就好比教师能成功地把“鸡蛋”输送到学生的营养系统内,为什么还非得让教师说清楚“鸡蛋”所有的化学成分和营养比例呢?幸亏理论的缺乏并没有影响我成长为一位优秀骨干教师。
  因为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段的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当过多年的班主任,能深切体会到要影响学生的思想是多么困难,德育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特别富有艺术的阳光工程。
  
  二、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距离有多远?
  
  不言而喻的是,教材是教育理论的直接载体,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变化体现着德育理论的发展。我国当代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改革越来越贴近儿童、贴近生活,日臻完善。问题的关键是,老师们有时间、有心思、有胆量、有信心去坚决执行吗?教育实践是充满试验性的、多样化的、不可预知的,人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一次失败也承担不起。而且,每位教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总是会总结出一套对自己而言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轻易能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吗?如果改革了的教材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却不能被教师们认识、理解、接受,并且践行的话,这样的教育理论能有走向实践的可能吗?如此看来,教师才是德育理论走向实践的彩虹桥。但是,教师们又是如何看待德育的呢?
  回顾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以及跟原来的同事们的交流,我发现我所从教的那所乡村小学的总体德育状况如下:
  1.德育不被重视。相比较其它学科来讲,德育特别是思品课是不被重视的。四年级的班主任申老师说:说实话,我们学校的领导不太重视德育这一块,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家长一般也只关心自己的孩子成绩如何。所以,我也很少重视德育的。思品课一般都是由班主任兼的,班主任大都也是语文老师,每天忙着备语文课的教案已经很累了,我们哪有多少时间去考虑思品课怎么上啊。很多时候,都是拿着课本直接进课堂,想到哪里讲到哪里,一节课很容易就对付过去了。或者干脆改上语文课或写作业。
  2.德育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六年级的班主任彭老师说:虽然新课程标准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用,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课文与学生的实际脱离得比较远。根据小学生单纯的特点,思品课教材上的内容也多以正面教育为主。然而,再单纯的学生仍然接触着社会,接受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影响,包括来自家长的耳濡目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着。单纯的正面教育、过于净化的教学内容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会觉得上课归上课,生活归生活,所以课上学到的东西也不会真正贯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过于净化的教学内容事实上为学生缔造的是一种假象,一旦学生了解到真正的社会,他会因为缺乏抵抗力而经不起考验。就像在温室中长大的花一样,经不起风吹浪打。
  3.德育效果不理想。通过让同事们帮忙发放调查问卷,我了解到:喜欢上思想品德课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都对思品课反映一般。很多教师也表示思品课似乎“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五年级的班主任王老师说:“我们上思品课很多时候好像觉得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相反倒是在有时的晨会课、班会课上我们会针对班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教育。比如,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心太少了。隔代抚养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自私、自我中心情况严重,受挫折的能力差,娇气,劳动观念差,集体意识弱。学习兴趣低,自信心差。
  
  三、 小学德育理论:任重道远
  
  小学阶段德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要正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来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德育理论需要借助于实践才能得到发展。
  理论需要直面实践,在实践中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才能找到德育理论的生长点。
  2.教育理论要形成多样化的理论形态。
  教育实践的丰富多样性,需要教育理论的丰富多样:
  其一,把握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其二,转变研究方式,实施“田野作业”。其三,解构研究话语,形成新话语方式。其四,与中小学教师合作,构成研究共同体。
  3.改革教育体制,激发教师的德育热情。
  是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想象,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即基本形成。在此阶段,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要克服的障碍——贫穷、困难的社会环境、身体残疾——愈是繁重,对教师的要求就愈多。而要改变彻底小学德育教师的质量,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终生” 的教育体制,彻底解放教师和学生的手脚,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让每一位教师从心底里爱岗敬业、乐于教学,才能真正转变教师对德育的认识,并认真地践行到日常教学环节中去,否则一切的德育理论都只能是大家的美好愿望而已。
  4.唤起全社会的德育紧迫意识。
  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第一,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第二,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要达到上述素质标准,唯靠德育创新才能实现。
其他文献
西兰花 西兰花所含的某些物质能附着在牙齿表面形成抗酸涂层,可减轻酸性食物和含糖饮料对牙齿表面和牙釉质的伤害。西兰花焯水后嚼着吃对牙齿还有清洁美白作用。  奶酪 美国《普通牙科》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奶酪能增加唾液分泌,在牙釉质表面形成保护膜。研究人员表示,口腔pH值低会加大龋齿以及形成蛀牙的风险,而pH值高可减少牙菌斑的生成,维持牙齿健康。吃点奶酪后,口腔pH值会增高,有助于保护牙齿。  葡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