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的政策思考

来源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ao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稳定风险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在属性,并且遵循着“技术生产—制度诱发—主观建构”的生成与演化过程.项目建设的施工安全、邻避效应开启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然而社会稳定风险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同时还包含着风险程度与级别的差异化呈现,以及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行动策略加剧了社会稳定风险的生产与演化.根据达伦多夫的理论阐释,将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程度归结为“低强度—低烈度、高强度—低烈度、低强度—高烈度、高强度—高烈度”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主体分歧的弥合,以及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诱发变量的分解与阻隔.同时,我国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治理及政策导向有着鲜明的本土意涵,风险治理需要立足于工程项目技术风险及其“相处”问题,明确本土风险治理的制度环境,促进公众有效的风险沟通与权益表达正常化、规范化,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有效规避与常态化治理.
其他文献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党中央稳妥推进并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政策抓手,也是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依循路径,但有关宅基地“三权分置”中资格权问题,存在宅基地资格权派生逻辑之争、宅基地资格权法律属性之争、宅基地资格权权能内容之争、宅基地资格权取得标准之争等诸多争议.欲消弭这诸多争议,取得共识,需要厘清资格与资格权之法理关系,准确把握宅基地资格权之生成逻辑,合理界定其法律属性,审慎廓清其权能内容,科学界定其判断标准,对此,还需要对照各地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进行实践检视.由此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采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多地实现“双重社区”的强制交叠,有效阻断了疫情蔓延,密切了党委、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也极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居民各自回归原来的生活,“双重社区”再次面临分离困境,社区治理将重回低参与、低自治状态.在后疫情时期,通过党建引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区自治、健全法治保障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社区的韧性治理,促使“双重社区”良好互动并逐步趋同,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以2008-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820篇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文献为样本,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领域进行图景呈现,包括年代发布、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研究队伍等.结果 显示,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随国家政策导向呈波动上升态势,研究热点包括政府采购、政社关系、购买模式、公共体育服务、养老服务、项目制、合作治理等;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逐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初具规模,以高校为主,研究作者合作网络较为单一.基于此,概括我国
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546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贫困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早期繁盛、中期低迷、近期热度回归”的特征.城市贫困研究已形成多个合作网络且呈现出清晰的征引脉络,人口类、城市地理类和综合性期刊是其主要刊发地.就研究热点看,聚类结果和高频词词云显示,相对贫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是核心关键词,并已演化出数个子主题,包括城市贫困家庭、贫困致因与多维贫困、反贫困制度与政策、贫困空间格局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