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贫困地区;美术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B)—0013—01
一、评价要以现行《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正确认识课程价值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学校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全部集中到了应试教育上面,导致基础美术教育面临课程资源极为匮乏、教育评价极不公平的尴尬处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认为,基础教育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应有以下5个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活动;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形成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基础美术教育有很强的人文色彩,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美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正确认识美术课程的价值,可直接影响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程度。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的能力。其中,自我评价能力是此任务的关键因素。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提供既符合美术课程学习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工具,并制订出便于学生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教师制订学生学习档案,应收集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结果。通过建档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传统的美术课程评价特别看重学生美术作业的质量,这是一种针对教学结果的静态评价。仅仅静态地评价教学结果并不能反映出教学的全部价值,它无法判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操作上的实质性问题。因为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之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两者并不等同。相似的结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细微差异又将导致结果的完全不同。
所以,美术教育评价既要看结果,又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这就要求评价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地综合评价。其功能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贫困地区的基础美术教育评价中,教师往往呈现出“他评”的消极和被动状态,评价活动经常面临“不支持、不欢迎、不合作”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评价主体错位,忽视被评价者的作用。其实在教师的评价中,能真正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内在动机。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要提高教学的认识水平、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从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形成“校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在这一点上,评价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到教与学之间未必有绝对的相关性,不应将评价教学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同时评价者还要强调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责任,要坚决杜绝同行之间的嫉妒和平均主义,领导及非专业人员评价一定要与专业人员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公正、更全面。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1(B)—0013—01
一、评价要以现行《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正确认识课程价值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学校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全部集中到了应试教育上面,导致基础美术教育面临课程资源极为匮乏、教育评价极不公平的尴尬处境。《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认为,基础教育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应有以下5个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活动;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形成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基础美术教育有很强的人文色彩,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美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正确认识美术课程的价值,可直接影响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程度。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决策的能力。其中,自我评价能力是此任务的关键因素。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提供既符合美术课程学习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评价工具,并制订出便于学生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教师制订学生学习档案,应收集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结果。通过建档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传统的美术课程评价特别看重学生美术作业的质量,这是一种针对教学结果的静态评价。仅仅静态地评价教学结果并不能反映出教学的全部价值,它无法判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操作上的实质性问题。因为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之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两者并不等同。相似的结果可能来自于不同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细微差异又将导致结果的完全不同。
所以,美术教育评价既要看结果,又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这就要求评价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进行全方位地综合评价。其功能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贫困地区的基础美术教育评价中,教师往往呈现出“他评”的消极和被动状态,评价活动经常面临“不支持、不欢迎、不合作”的尴尬局面。
一方面,评价主体错位,忽视被评价者的作用。其实在教师的评价中,能真正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内在动机。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要提高教学的认识水平、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从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形成“校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在这一点上,评价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到教与学之间未必有绝对的相关性,不应将评价教学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同时评价者还要强调自己的职业道德与责任,要坚决杜绝同行之间的嫉妒和平均主义,领导及非专业人员评价一定要与专业人员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公正、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