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儿童诗就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儿童诗。别林斯基说:"在儿童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
想象体现在儿童诗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高度的概括性和语言的省略。要引导学生将作者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儿童诗的未尽之意,加以补充,使画面完整、充实起来,这就需要想象。通过想象把学生带入到儿童诗的意境中去,从中体会儿童诗大意,调动情感,受到熏陶,从而让学生得到启发和教益。
那么如何在儿童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步入诗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笔者就这方面的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儿童诗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诗中的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儿童诗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儿童诗的文字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中外优秀的儿童诗里,有很多适宜学生把自我带入想象的儿童诗,比如《小小蝴蝶小小花》、《狮子》、《猫头鹰》等,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发挥想象,通过自己有感情的诵读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表达人物、角色的情感。
二、表情朗读发展学生的想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与想象的结合。儿童诗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非常适合朗读。众所周知,教材中的儿童诗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儿童诗朗读,笔者认为要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品位: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调动朗读兴趣,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诵读《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学生每读一句就会想象出一幅画面:小鸟在枝头吱喳叫、小草在弯腰问好,小树在招手,花儿在微笑,而一个可爱的孩子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个好孩子。一句话就是一幅画,通过诵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子里构成了一幅幅特色独具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挖掘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
儿童诗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它总留有许多让孩子发挥想象的艺术空间,这在儿童诗中就叫意境。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会运用想象对意境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儿童诗意境的挖掘离不开教师的点拨,点拨当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描述,不过,绝不是越俎代庖的详解细说。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儿童诗,而一味地讲解,整首儿童诗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儿童诗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这种灌输只能是以教师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最终扼杀了学生的想象。
儿童诗创作中有布白艺术,那么,儿童诗教学中也应有布白艺术,要留无穷想象于学生,让作品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长成树木。因此,教师的讲解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诱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配图配乐增强学生的想象
儿童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三者有许多相同之处。儿童诗可谱曲,可作画。因此,儿童诗教学中,以图像、乐曲引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诗配以画,诗配以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就是一幅活泼生动的儿童图。学生在学习儿童诗中不仅体会到文字之美,而且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让他们用自己幼稚的画笔再现诗中的意境,增强了他们对儿童的理解,同时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因为文字给他们的素材是有限的,大部分内容是他们想象思维的火花。如教授《牵牛花》,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尝试着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简图。再根据自己描绘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上讲台描述。
另外,诗词配以音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样具有优越的条件。如教《我是一只小蝴蝶》时,通过音乐和朗诵的双重作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动学生的审美知觉。由于儿童诗的生动有趣及所配音乐的悦耳动听,因而会在学生的审美感官--听觉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儿童诗本身的文学风格也会借助审美知觉沉淀在学生的大脑中。
五、描述续写拓展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学完儿童诗理解儿童诗的大致意思后,在教师进一步的点拨和提醒下,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对儿童诗文进行续写,这也是很好地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教学《我给小鸡起名字》时,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有趣幽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自己会给谁起名字,有的学生说给小狗起名字,有的说给小鱼起名字,学生各抒己见,这既是对文本的进一步感受理解,又融入了学生个体的自我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时间和空间,翱翔在文学的天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要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未挖掘的潜能,而学生的想象更是一片青青的草地,期待我们教师去开垦和栽培。在进行儿童诗教学时,我们应凭借儿童诗为支点,进行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让想象在儿童诗教学的课堂上潇洒地飞扬,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有潜力的具有想象力的一代。
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儿童诗就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儿童诗。别林斯基说:"在儿童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美的享受。
想象体现在儿童诗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高度的概括性和语言的省略。要引导学生将作者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儿童诗的未尽之意,加以补充,使画面完整、充实起来,这就需要想象。通过想象把学生带入到儿童诗的意境中去,从中体会儿童诗大意,调动情感,受到熏陶,从而让学生得到启发和教益。
那么如何在儿童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步入诗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笔者就这方面的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儿童诗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诗中的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儿童诗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儿童诗的文字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中外优秀的儿童诗里,有很多适宜学生把自我带入想象的儿童诗,比如《小小蝴蝶小小花》、《狮子》、《猫头鹰》等,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发挥想象,通过自己有感情的诵读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角色的性格,表达人物、角色的情感。
二、表情朗读发展学生的想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与想象的结合。儿童诗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非常适合朗读。众所周知,教材中的儿童诗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儿童诗朗读,笔者认为要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品位: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调动朗读兴趣,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诵读《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学生每读一句就会想象出一幅画面:小鸟在枝头吱喳叫、小草在弯腰问好,小树在招手,花儿在微笑,而一个可爱的孩子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个好孩子。一句话就是一幅画,通过诵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子里构成了一幅幅特色独具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挖掘意境丰富学生的想象
儿童诗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它总留有许多让孩子发挥想象的艺术空间,这在儿童诗中就叫意境。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会运用想象对意境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儿童诗意境的挖掘离不开教师的点拨,点拨当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描述,不过,绝不是越俎代庖的详解细说。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儿童诗,而一味地讲解,整首儿童诗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儿童诗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这种灌输只能是以教师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最终扼杀了学生的想象。
儿童诗创作中有布白艺术,那么,儿童诗教学中也应有布白艺术,要留无穷想象于学生,让作品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长成树木。因此,教师的讲解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诱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配图配乐增强学生的想象
儿童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三者有许多相同之处。儿童诗可谱曲,可作画。因此,儿童诗教学中,以图像、乐曲引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诗配以画,诗配以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就是一幅活泼生动的儿童图。学生在学习儿童诗中不仅体会到文字之美,而且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让他们用自己幼稚的画笔再现诗中的意境,增强了他们对儿童的理解,同时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因为文字给他们的素材是有限的,大部分内容是他们想象思维的火花。如教授《牵牛花》,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尝试着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简图。再根据自己描绘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上讲台描述。
另外,诗词配以音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样具有优越的条件。如教《我是一只小蝴蝶》时,通过音乐和朗诵的双重作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动学生的审美知觉。由于儿童诗的生动有趣及所配音乐的悦耳动听,因而会在学生的审美感官--听觉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儿童诗本身的文学风格也会借助审美知觉沉淀在学生的大脑中。
五、描述续写拓展学生的想象
学生在学完儿童诗理解儿童诗的大致意思后,在教师进一步的点拨和提醒下,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对儿童诗文进行续写,这也是很好地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教学《我给小鸡起名字》时,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有趣幽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自己会给谁起名字,有的学生说给小狗起名字,有的说给小鱼起名字,学生各抒己见,这既是对文本的进一步感受理解,又融入了学生个体的自我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时间和空间,翱翔在文学的天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要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未挖掘的潜能,而学生的想象更是一片青青的草地,期待我们教师去开垦和栽培。在进行儿童诗教学时,我们应凭借儿童诗为支点,进行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让想象在儿童诗教学的课堂上潇洒地飞扬,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有潜力的具有想象力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