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在心灵,走在当下r——龚循明创作谈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是人类最早的造物之一.陶瓷文化延绵万年,其中蕴含了人类绘画艺术的母语.在半坡彩陶艺术中,多见人们对自然的描绘及情感的寄托.例如舞蹈纹彩陶盆,虽是陪葬品,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因此,它是艺术品,涵盖了艺术传达的基本要素.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不复20世纪旧观.在欠缺新材料的前提下,学界依靠理论模型的更新、已有博物馆藏品的视觉资源,在延续已有领域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拓了若干新的研究路径,如空间美术史、视觉文化、书画鉴藏及墓葬与宗教美术新视野等.总体而言,汉学与艺术史学界依然保持其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路径意识.
书画鉴定的实质是在书画史中为被鉴作品寻找准确的时空坐标.开展这种定位性质的研究,有赖于图像和文献两方面的结合.由于地方文献在解决主流学术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借助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近年来陆续出版的地方文献“华氏文库”系列影印家谱丛书,对明代中期吴地书画鉴藏家华夏的家系与生卒年进行钩沉,探讨地方文献与艺术史研究相关问题.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连绵不绝,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古而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题材创作成为中国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的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的开展与推进,主题性艺术创作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梳理了前人有关“云托日、月”纹样的相关研究概况,再从明代“云托日、月”字纹饰件为切入点,梳理明代随葬品、版画中出现的大量“云托日、月”纹样,在此基础上迫索该图示的来源.最后,通过比对卷轴画作品中出现的类似图示,认为“云托日、月”纹样体现了时人的道教信仰,用以表达追求超越世俗欲望的永恒境界,渴望进入昆仑仙境的目的 .
《古画微》是20世纪初期的重要绘画史专著,贯穿着黄宾虹“以中为主,融汇中西”的画学思想.它的绘画史学价值与意义并不在于具体内容,而在于对中国传统绘画史学脉络的探索与传承.从某种程度上看,《古画微》既是中国传统绘画史学观影响下的美术史巨著,又是20世纪初期中国绘画史学发展与繁荣的奠基者与引路者.无论是从史学意义还是撰著初衷来看,此作都堪称中国绘画史学领域“微见端兆,实名不欺”的典范.
坦培拉绘画是西方艺术史上一种较古老的画种.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画种开始为中国美术界所知晓.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坦培拉绘画的概念和材料技法知识得以传入,并先后经历了绘画美学转向、对“新”的追求、艺术分野等变迁.且因受到各时期绘画讲习班所形成的绘画材料、技法研究风潮的影响,中国的坦培拉绘画经过从无到有的传入历程,走上了全面的系统建构的道路.
在以往的研究中,青州北齐佛像与古印度笈多式佛像的渊源已是多数学者的共识,然而,相关论述多基于秣菟罗佛像展开,与秣菟罗同为笈多王朝造像中心的萨尔那特却被忽略了.本文通过对造像风格的分析,证明萨尔那特佛像风格对青州北齐佛像的影响较秣菟罗更甚,同时结合相关文献的记载,对该风格传入青州的路线加以探究.本文认为,萨尔那特风格应是通过海路传入青州地区的,作为中印交通枢纽的东南亚地区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萨尔那特风格在传播过程中也被东南亚地区的造像所吸收,进而影响到了青州北齐佛像的面貌.
“决定性瞬间”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非决定性瞬间”更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天地.本文分析对“决定性瞬间”几种不良误读,提出对“瞬间”的决定与选择的必要途径.“决定性瞬间”作为一座丰碑,已成为经典与历史,它供我们借鉴和超越,而不仅供人们崇拜和模仿.
气候危机这一人类面临的最迫切的环境问题和美学相遇碰撞催生了气候变化艺术.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将当代艺术转变为有助于建立更具可持续性的文化战略方法值得更多关注.本文以活跃的当代气候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为例,旨在探索艺术如何成为一种创造性的策略,促进气候变化问题的传播.本文集中讨论艺术家如何对气候变化现象和后果进行可视化表现,如何通过在地叙事将“遥远的气候问题”拉回人们身边,以唤起公众对气候问题的警觉,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提供天马行空的解决方案.本文还展示了气候变化艺术家如何克服主流科学界和大众媒体在气候变化传播中的
本文前半部分考证刘松年《猿猴献果图》(又称《罗汉图》)的印章以及图像母题元素的组合问题,后半部分主要聚焦宋宁宗与清乾隆两个时期,分析此画背后的文化与政治意义.笔者发现,刘松年《猿猴献果图》可能有着明确的创作目的,即在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北伐失败、谢太后弥留之际,宋代皇室依托于刘松年所绘此幅《罗汉图》为谢太后祈福,同时也以此寄托整个宁宗朝祈求太平、稳定的愿望.清乾隆朝,乾清宫中收藏储放的多幅罗汉画则构成了乾隆皇帝正月初一礼佛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神圣性要素,与宫殿本身组合形成一种崭新的仪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