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云南弥勒蔗区甘蔗螟虫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分别从螟虫种类、甘蔗种植制度、蔗区环境气候差异、甘蔗生产农户分散经营现状、防治误区等方面分析螟害发生原因,提出以化学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为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甘蔗螟虫;危害;发生原因;防治对策;云南弥勒;蔗区
中图分类号 S435.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29-02
弥勒蔗区属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海拔920~1 600 m,甘蔗糖业是该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蔗区70%以上为水田、水浇地,精耕细作及间套作普及,螟虫危害损失较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蔗区70%以上变为雨养型旱地甘蔗,管理粗放,连片种植,长期连作,植期多样化,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等,致使甘蔗螟虫逐年发展成为蔗区的重要害虫。笔者结合田间调查,对近年来该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危害动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 发生与危害情况
蔗区危害甘蔗的螟虫主要有: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a Dudgeon)等。大螟主要危害水田蔗区,二点螟主要危害旱地蔗区[1]。
甘蔗从下种至砍收全过程中均可受螟虫危害。螟害种苗不能发芽出土,造成蔗地缺塘断垄;苗期受螟害后生长点死亡造成枯心,蔗地苗数和有效茎数减少;生长的中后期,蔗茎及基部被螟虫钻入并蛀啮食,破坏蔗茎内组织,妨碍甘蔗生长,降低产量和糖分,易风折。同时赤腐病菌常由蛀口侵入,造成甘蔗发生赤腐病;中后期螟虫大量蛀食蔗茎基部蔗芽,可严重影响翌年宿根蔗再生力。因此螟虫危害,严重影响了蔗农的经济效益和糖厂制糖效益。
2009年以前蔗区螟虫危害多为局部发生严重,2010年受百年不遇旱灾影响,旱地甘蔗受螟虫危害普遍严重。据调查,目前甘蔗螟害枯心率一般都在8%~15%,严重的高达40%以上,蔗茎螟害率一般在20%~40%,严重的达50%以上,螟虫已成为蔗区重要害虫。
2 发生原因
2.1 螟虫种类多,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不一
螟虫是蔗区甘蔗害虫中发生最普遍、分布面最广的一种害虫,蔗区螟虫主要有大螟、黄螟、二点螟、台湾稻螟等。在同一蔗园里,同时存在多种螟虫的不同虫态,发生期长短不一,且螟虫一年多代,世代重叠,交替危害;加之螟虫绝大部分时间在甘蔗植株内隐蔽生活,很难察觉,因此防治难度大,技术性强,导致甘蔗螟虫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防控,虫口逐年积累,扩展蔓延迅速。其是蔗区甘蔗螟虫危害成灾的关键因素。
2.2 甘蔗种植制度多样性
蔗区甘蔗种植制度有新植蔗、宿根蔗,秋植、早冬植、晚冬植、早春植、春植,种植制度多样化;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品种多元化,造成蔗区一年四季均有大面积的食料甘蔗供螟虫生存,有利于螟虫大量繁殖生长,致使甘蔗从下种至收获的整个生长期内不断受到螟虫侵袭危害,防治螟虫成为棘手的问题。
2.3 蔗区环境、气候差异大
蔗区属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适宜动、植物生长;地理环境复杂,分为坝区、半山区和山区,且海拔跨度大,920~1 600 m都有甘蔗种植;气候多变,较有利害虫繁殖生存。弥勒蔗区的气候特点是: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冬春干旱為螟虫越冬和越冬代的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促进蔗园螟虫积累。另外,全球气候变暖、暖冬现象、蔗区无霜期增多、年降雨量减少、有效积温升高等,也加速了螟虫繁殖[2]。
2.4 甘蔗生产农户分散经营,难于统防统治
目前,蔗区甘蔗生产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户经济活动范围广,巡田时间少;加之甘蔗螟虫绝大部分时间在甘蔗植株内隐蔽生活,很难察觉,农户难以对甘蔗螟虫进行统防统治,导致不能快速压低其虫口量。
2.5 长期使用同类农药和使用方法不科学
化学防治是防治螟虫的主要方法,而目前可供选择的农药品种少,螟虫容易产生抗药性;农药市场混乱,伪劣产品多,质量没有保障。同时,农药使用不科学、不及时,农药施用时期未与螟虫高峰期吻合,如早冬植以及秋植甘蔗种植面积已有了较大推广,农药施用却未做调整,仍按照原来的种植和培土时间施用,待螟虫发生时,药效已过。另外,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不合理使用,导致蔗园环境恶化,螟虫产生抗药性,并消灭了蔗园多种有益生物,导致甘蔗螟虫在几乎无自然抑制因素的条件下快速繁殖危害,形成天敌少—虫害多—用药多—甘蔗矮小产量低的恶性循环。
3 防治对策
甘蔗螟虫具有种类多、世代重叠、繁殖快、发生早、危害期长、钻蛀危害、防治难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2]。结合目前蔗区螟虫危害严重、暴发面广的特点,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高效快速压低虫口量,物理灯光诱杀防治、农业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以达到高效、快速、持续、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发生危害的目的。
3.1 建立虫害预警体系
甘蔗螟虫危害与其他田间虫害一样,是造成甘蔗减产的最主要原因,防治工作要采用农业、化学、物理等多种方法、措施相互配合,达到减损增效的目的[3]。同时,要建立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建立巡查和定点监测,掌握虫情消长情况,当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达到经济阈值时,及时扑杀,防止虫害的扩展蔓延。
3.2 农业防治
为尽量减少螟虫繁衍,一是实行合理轮作和间套作。甘蔗与花生、豆类、水稻等轮作,可减轻螟虫危害。此外,在蔗田套种蔬菜、绿肥等,可改变田间小气候,有利于螟虫天敌的生存,发挥自然控制力。二是选用无病虫的健壮种苗作种,砍种时剔除病虫株和虫芽,避免螟虫随蔗种传播危害和影响甘蔗出苗。三是适时下种,及时施肥和管理,使分蘖苗早生快发,促使蔗苗健壮,减少螟害造成的缺株。四是甘蔗苗期勤巡田,发现枯心苗,应立即人工割除并杀死螟虫;及时清除砍蔗后的枯叶残蔗和田间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减少螟害;适时剥除枯叶,使蔗行间通风顺畅、透光率高,减少田间卵量,以减轻螟害。五是采用枯心灌药和铁丝剌虫,配合田间喷雾农药等方式,及时消灭枯心苗中幼虫及蛹,减少其继续危害及繁衍。六是低砍收获。低砍可除去大量在土表蔗桩内越冬的幼虫和蛹。
3.3 物理防治
利用甘蔗螟虫趋光性,采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可降低虫口基数,保护蔗苗,减轻危害。在成虫盛发期(3—7月),每2~4 hm2安装1盏灯(单灯辐射半径100~120 m),安装高度一般以1.0~1.5 m为宜(接虫口到地距离),每天开灯时间为20:00—22:00时成虫活动高峰期为佳。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见效快、工效高,能及时杀死害虫,投入成本不高,增产明显,但化学防治最关键的是合理选用农药[2]。防治方法主要有药剂浸种、烟熏、点心、喷雾、根施等。
近年,农业部禁用了许多高毒、高残留有害农药,鼓励采用高效、低毒的复配剂杀虫,以减缓害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按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要求,对新药剂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5%新型甲拌磷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8%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8%杀螟丹·辛硫磷颗粒剂等进行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新型甲拌磷颗粒剂(75~90 kg/hm2)、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8%杀螟丹·辛硫磷颗粒剂(60~75 kg/hm2),结合甘蔗施苗肥施用,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均达70%~80%以上。48%毒死蜱乳油800~1 000倍液、50%杀螟丹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90%杀虫单原粉500~6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200~300倍液等,在第1、2代螟虫羽化盛期,通过叶面喷施,能降低枯心率70%以上[3]。生产实践中,可选择以上农药及使用剂量防治甘蔗螟虫。
春植蔗(2月下旬后)下种时,应结合施底肥,选用颗粒剂农药与肥料混匀施入蔗沟后覆土;蔗种用生石灰醮种切口可防治病虫害(下同)。晚冬植、早春植蔗下种时不宜使用农药,4月结合揭膜、除草、施肥,将颗粒剂农药与肥料混匀,施于甘蔗基部后覆土;或选用乳剂(或水剂或粉剂)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秋植蔗与早冬植下种时,结合施底肥,选用颗粒剂农药与肥料混匀施入蔗沟后覆土盖膜,防治当年螟虫及减少越冬基数。翌年3—4月结合揭膜、除草、施肥,将颗粒剂农药与肥料混匀,施于甘蔗基部后覆土;或选用乳剂(或水剂或粉剂)农药进行喷雾防治[4]。宿根蔗甘蔗收砍后及时清园,早管理,2—3月选择颗粒剂农药防治,施药后覆土;针对螟害较重的蔗园,5—6月结合甘蔗大培土还需选用颗粒剂农药进行防治,同时可兼治其他害虫[5]。化学防治不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内吸性强的农药为主,颗粒剂和乳剂视虫情选用;几种农药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4 参考文献
[1] 黄应昆,李文凤.甘蔗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2]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等.高原生态蔗区甘蔗螟虫猖獗原因与防治对策[J].动物学研究,2009,30(昆虫学专辑):105-109.
[3] 黄应昆,李文凤.云南“双高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4(4):16-18.
[4] 谢凤超,姚向高.南蔗北移技术改进栽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1994(2):30.
[5] 罗赣丰,刘小全,张远福,等.江西甘蔗品种改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8):18-20.
关键词 甘蔗螟虫;危害;发生原因;防治对策;云南弥勒;蔗区
中图分类号 S435.6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29-02
弥勒蔗区属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海拔920~1 600 m,甘蔗糖业是该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前,蔗区70%以上为水田、水浇地,精耕细作及间套作普及,螟虫危害损失较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蔗区70%以上变为雨养型旱地甘蔗,管理粗放,连片种植,长期连作,植期多样化,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等,致使甘蔗螟虫逐年发展成为蔗区的重要害虫。笔者结合田间调查,对近年来该蔗区甘蔗螟虫发生危害动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 发生与危害情况
蔗区危害甘蔗的螟虫主要有: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a Dudgeon)等。大螟主要危害水田蔗区,二点螟主要危害旱地蔗区[1]。
甘蔗从下种至砍收全过程中均可受螟虫危害。螟害种苗不能发芽出土,造成蔗地缺塘断垄;苗期受螟害后生长点死亡造成枯心,蔗地苗数和有效茎数减少;生长的中后期,蔗茎及基部被螟虫钻入并蛀啮食,破坏蔗茎内组织,妨碍甘蔗生长,降低产量和糖分,易风折。同时赤腐病菌常由蛀口侵入,造成甘蔗发生赤腐病;中后期螟虫大量蛀食蔗茎基部蔗芽,可严重影响翌年宿根蔗再生力。因此螟虫危害,严重影响了蔗农的经济效益和糖厂制糖效益。
2009年以前蔗区螟虫危害多为局部发生严重,2010年受百年不遇旱灾影响,旱地甘蔗受螟虫危害普遍严重。据调查,目前甘蔗螟害枯心率一般都在8%~15%,严重的高达40%以上,蔗茎螟害率一般在20%~40%,严重的达50%以上,螟虫已成为蔗区重要害虫。
2 发生原因
2.1 螟虫种类多,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不一
螟虫是蔗区甘蔗害虫中发生最普遍、分布面最广的一种害虫,蔗区螟虫主要有大螟、黄螟、二点螟、台湾稻螟等。在同一蔗园里,同时存在多种螟虫的不同虫态,发生期长短不一,且螟虫一年多代,世代重叠,交替危害;加之螟虫绝大部分时间在甘蔗植株内隐蔽生活,很难察觉,因此防治难度大,技术性强,导致甘蔗螟虫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防控,虫口逐年积累,扩展蔓延迅速。其是蔗区甘蔗螟虫危害成灾的关键因素。
2.2 甘蔗种植制度多样性
蔗区甘蔗种植制度有新植蔗、宿根蔗,秋植、早冬植、晚冬植、早春植、春植,种植制度多样化;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品种多元化,造成蔗区一年四季均有大面积的食料甘蔗供螟虫生存,有利于螟虫大量繁殖生长,致使甘蔗从下种至收获的整个生长期内不断受到螟虫侵袭危害,防治螟虫成为棘手的问题。
2.3 蔗区环境、气候差异大
蔗区属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适宜动、植物生长;地理环境复杂,分为坝区、半山区和山区,且海拔跨度大,920~1 600 m都有甘蔗种植;气候多变,较有利害虫繁殖生存。弥勒蔗区的气候特点是: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冬春干旱為螟虫越冬和越冬代的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促进蔗园螟虫积累。另外,全球气候变暖、暖冬现象、蔗区无霜期增多、年降雨量减少、有效积温升高等,也加速了螟虫繁殖[2]。
2.4 甘蔗生产农户分散经营,难于统防统治
目前,蔗区甘蔗生产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户经济活动范围广,巡田时间少;加之甘蔗螟虫绝大部分时间在甘蔗植株内隐蔽生活,很难察觉,农户难以对甘蔗螟虫进行统防统治,导致不能快速压低其虫口量。
2.5 长期使用同类农药和使用方法不科学
化学防治是防治螟虫的主要方法,而目前可供选择的农药品种少,螟虫容易产生抗药性;农药市场混乱,伪劣产品多,质量没有保障。同时,农药使用不科学、不及时,农药施用时期未与螟虫高峰期吻合,如早冬植以及秋植甘蔗种植面积已有了较大推广,农药施用却未做调整,仍按照原来的种植和培土时间施用,待螟虫发生时,药效已过。另外,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不合理使用,导致蔗园环境恶化,螟虫产生抗药性,并消灭了蔗园多种有益生物,导致甘蔗螟虫在几乎无自然抑制因素的条件下快速繁殖危害,形成天敌少—虫害多—用药多—甘蔗矮小产量低的恶性循环。
3 防治对策
甘蔗螟虫具有种类多、世代重叠、繁殖快、发生早、危害期长、钻蛀危害、防治难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2]。结合目前蔗区螟虫危害严重、暴发面广的特点,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高效快速压低虫口量,物理灯光诱杀防治、农业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以达到高效、快速、持续、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发生危害的目的。
3.1 建立虫害预警体系
甘蔗螟虫危害与其他田间虫害一样,是造成甘蔗减产的最主要原因,防治工作要采用农业、化学、物理等多种方法、措施相互配合,达到减损增效的目的[3]。同时,要建立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建立巡查和定点监测,掌握虫情消长情况,当害虫危害造成的损失达到经济阈值时,及时扑杀,防止虫害的扩展蔓延。
3.2 农业防治
为尽量减少螟虫繁衍,一是实行合理轮作和间套作。甘蔗与花生、豆类、水稻等轮作,可减轻螟虫危害。此外,在蔗田套种蔬菜、绿肥等,可改变田间小气候,有利于螟虫天敌的生存,发挥自然控制力。二是选用无病虫的健壮种苗作种,砍种时剔除病虫株和虫芽,避免螟虫随蔗种传播危害和影响甘蔗出苗。三是适时下种,及时施肥和管理,使分蘖苗早生快发,促使蔗苗健壮,减少螟害造成的缺株。四是甘蔗苗期勤巡田,发现枯心苗,应立即人工割除并杀死螟虫;及时清除砍蔗后的枯叶残蔗和田间杂草,消灭越冬虫源,减少螟害;适时剥除枯叶,使蔗行间通风顺畅、透光率高,减少田间卵量,以减轻螟害。五是采用枯心灌药和铁丝剌虫,配合田间喷雾农药等方式,及时消灭枯心苗中幼虫及蛹,减少其继续危害及繁衍。六是低砍收获。低砍可除去大量在土表蔗桩内越冬的幼虫和蛹。
3.3 物理防治
利用甘蔗螟虫趋光性,采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可降低虫口基数,保护蔗苗,减轻危害。在成虫盛发期(3—7月),每2~4 hm2安装1盏灯(单灯辐射半径100~120 m),安装高度一般以1.0~1.5 m为宜(接虫口到地距离),每天开灯时间为20:00—22:00时成虫活动高峰期为佳。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见效快、工效高,能及时杀死害虫,投入成本不高,增产明显,但化学防治最关键的是合理选用农药[2]。防治方法主要有药剂浸种、烟熏、点心、喷雾、根施等。
近年,农业部禁用了许多高毒、高残留有害农药,鼓励采用高效、低毒的复配剂杀虫,以减缓害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按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要求,对新药剂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5%新型甲拌磷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8%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8%杀螟丹·辛硫磷颗粒剂等进行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新型甲拌磷颗粒剂(75~90 kg/hm2)、3.6%加强型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3.6%普通型杀虫双颗粒剂(90 kg/hm2)、8%杀螟丹·辛硫磷颗粒剂(60~75 kg/hm2),结合甘蔗施苗肥施用,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均达70%~80%以上。48%毒死蜱乳油800~1 000倍液、50%杀螟丹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90%杀虫单原粉500~600倍液、18%杀虫双水剂200~300倍液等,在第1、2代螟虫羽化盛期,通过叶面喷施,能降低枯心率70%以上[3]。生产实践中,可选择以上农药及使用剂量防治甘蔗螟虫。
春植蔗(2月下旬后)下种时,应结合施底肥,选用颗粒剂农药与肥料混匀施入蔗沟后覆土;蔗种用生石灰醮种切口可防治病虫害(下同)。晚冬植、早春植蔗下种时不宜使用农药,4月结合揭膜、除草、施肥,将颗粒剂农药与肥料混匀,施于甘蔗基部后覆土;或选用乳剂(或水剂或粉剂)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秋植蔗与早冬植下种时,结合施底肥,选用颗粒剂农药与肥料混匀施入蔗沟后覆土盖膜,防治当年螟虫及减少越冬基数。翌年3—4月结合揭膜、除草、施肥,将颗粒剂农药与肥料混匀,施于甘蔗基部后覆土;或选用乳剂(或水剂或粉剂)农药进行喷雾防治[4]。宿根蔗甘蔗收砍后及时清园,早管理,2—3月选择颗粒剂农药防治,施药后覆土;针对螟害较重的蔗园,5—6月结合甘蔗大培土还需选用颗粒剂农药进行防治,同时可兼治其他害虫[5]。化学防治不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内吸性强的农药为主,颗粒剂和乳剂视虫情选用;几种农药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4 参考文献
[1] 黄应昆,李文凤.甘蔗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2]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等.高原生态蔗区甘蔗螟虫猖獗原因与防治对策[J].动物学研究,2009,30(昆虫学专辑):105-109.
[3] 黄应昆,李文凤.云南“双高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04(4):16-18.
[4] 谢凤超,姚向高.南蔗北移技术改进栽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1994(2):30.
[5] 罗赣丰,刘小全,张远福,等.江西甘蔗品种改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7(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