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六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e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独立做原创音乐开始,到坚持走LiveHouse的巡演之路,张恒远都与其他年轻歌手迥然不同,并且有一种拒绝 的精神。
  ②千篇一律的楼盘让购房者眼花缭乱、难以抉择,究竟是 ,还是选择一处可以安放家人理想的幸福住处,成为人们最大的困惑。
  ③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从水土不服到 ,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渐渐地爱上了这块土地,几年过去了,我好像又从头活了一次。
  A.随波逐流 随乡入俗 随遇而安
  B.随遇而安 随乡入俗 随波逐流
  C.随波逐流 随遇而安 随乡入俗
  D.随遇而安 随波逐流 随乡入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络春晚用多样的形式给观众们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生活,而全新的互动技术背后是用“互联网 文艺”的手段讲好中国故事。
  B.共建“一带一路”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必将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C.延迟退休牵涉到很多因素,不能仅仅考虑基金的收支,还要考虑其他因素,要统筹兼顾,同时学习有弹性退休机制的国家的经验教训。
  D.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飞速进程中,快速的传播手段促使世界的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碰撞,进而使之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局面。
  3.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以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 。
  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
  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
  4.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屋子里没有灯火, 个个从老人的内心出发。(萧红《看风筝》)
  ①没有线条,也没有颜色的大轮廓。
  ②横顺的在黑暗里爬,
  ③老人的眼泪在他有皱纹的脸上爬,
  ④黑暗是一个大轮廓,
  ⑤他的眼泪变成了无数的爬虫子,
  A.④①③②⑤ B.①④③②⑤
  C.③②⑤④① D.①④②③⑤
  5.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有暗讽。
  B.“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趫捷过人。年十八,任周为司卫上士。初未知名,唯隋文帝一见深异焉,谓曰:“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及突厥摄图请婚,周以赵王招女妻之。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之;独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支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而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还,拜奉车都尉。
  开皇元年,摄图因与高宝宁攻陷临渝镇,约诸面部落,谋共南侵。文帝新立,由是大惧,修长城,发兵屯北境。命阴寿镇幽州、虞庆则镇并州,屯兵为之备。
  晟先知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俱号可汗,分居四面,内怀猜忌,外示和同,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书。
  上省表大悦,因召与语。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上深嗟异,皆纳用焉。
  大业五年,卒,年五十八,帝悼惜之。后突厥图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选自《北史》,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妙选骁勇以充使者 妙选:精选
  B.摄图多不礼之 礼:以礼相待
  C.留之竟岁 竟:竟然
  D.冀昵近之 近:亲近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晟从小性情通达聪慧,读书涉猎甚广,博闻强识,擅长弹射,矫健敏捷超过一般人。
  B.长孙晟被任命为副手出使突厥,突厥首领摄图非常喜爱长孙晟,经常与长孙晟出游打猎。
  C.摄图之弟处罗侯很得人心,但是却遭到摄图猜忌,处罗侯暗中托心腹之人与长孙晟结交。
  D.长孙晟认为突厥各部兵强马壮,很难凭借武力征服,于是上书建议皇帝采用离间的方法。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长孙武艺逸群,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4分)
  译文:
  (2)晟驰往,遇雕相玃,遂一发而双贯焉。(4分)
  译文:
  9.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长孙晟“有奇略”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4分)
  译文:
  三、诗歌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曾与诗人同在京城宴饮为乐。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蕲:求。三折肱: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这里是说黄几复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
  (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称为“奇语”,请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
  (2)请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3分)
  答: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3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3)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4)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操千曲而后晓声, 。(《文心雕龙》刘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 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的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庙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正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2.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6分)
  答:
  13.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答:
  15.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历史是否有逻辑
  陈乐民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
  ②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
  ③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
  ④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
  ⑤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作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
  ⑥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
  ⑦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
  (选自《敬畏思想家》,三联书店出版社)
  16.阅读第⑤段,简要说说20世纪的史学家为什么要向19世纪理性批判史学发难。(6分)
  答: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述思路。(6分)
  答:
  18.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试结合全文概括其理由。(6分)
  答: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犹太人有一句座右铭:“马上解决。”
  中国人牢记一条古训:“三思而后行。”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随乡入俗: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同“随乡入乡”。]
  2.B[A成分残缺,丰富多彩前加“呈现(出)”,C搭配不当,学习经验,“教训”删掉。D语序不当,先碰撞后融合。(辨析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大类型)
  3.B[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抓住选项是否能体现出“宽容心”。]
  4.A[瞻前顾后理中间,标志词语最关键,重复词语先后站。]
  5.D
  6.C[竟:从头到尾。竟岁:一年。]
  7.A[“读书涉猎甚广,博闻强识”错误,原文是“略涉书记”,意为“粗略懂得文字”。]
  8.(1)长孙晟武艺超群,又多有韬略。将来的名将,不是他还有谁呢?(2)长孙晟于是驰马而奔,正遇双雕互相争夺,于是一箭贯穿双雕。
  9.①长孙晟和他四处出游打猎,趁机观察突厥山川地形态势,突厥各部军士强弱,都完全掌握。(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②认为突厥很难凭借武力征服,用离间的方法容易征服,于是上书。(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因上书。)[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限制“直接表现”,其次要紧扣“有奇略”三个字,从文中人物的行为入手,找出能表现传主“有奇略”的事例,可直接引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表述。]   参考译文:
  长孙晟字季晟,性情通达聪慧,粗略懂得文字,擅长弹射,矫健敏捷超过一般人。长孙晟十八岁时,在北周担任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只有隋文帝一见,深赞其异才,对人说:“长孙晟武艺超群,又多有韬略。将来的名将,不是他还有谁呢?”
  等到突厥首领摄图向北周求婚,北周把赵王宇文招之女许配给摄图。(娉娶时)北周与摄图各自炫耀竞争,都精选骁勇之士来充当使者,于是北周派遣长孙晟做汝南公宇文神庆的副手,送千金公主到摄图处。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使者前往,摄图大多轻视不以礼相待;却独喜爱长孙晟,常与长孙晟一起出游打猎,留下长孙晟有一年之久。曾遇到两只雕飞着争肉,摄图于是拿两支箭给长孙晟,请他射下这两只雕。长孙晟于是驰马而奔,正遇双雕互相争夺,于是一箭贯穿双雕。摄图大喜,命令诸子弟贵人都与长孙晟结为好友,(子弟贵人)希望亲近他,来学习射箭的本事。当时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很得人心,遭到摄图猜忌,(处罗侯)暗中托心腹之人,偷偷与长孙晟结盟。长孙晟和他四处出游打猎,趁机观察突厥山川地形态势,突厥各部军士强弱,都完全掌握。(长孙晟)归来后,被授予奉车都尉一职。
  开皇元年,(摄图)趁机与高宝宁联兵攻陷临渝镇,并约同各部落准备一起攻打隋朝。当时文帝刚刚即位,因此心中很害怕,就下令修缮长城,向北方边地增派军队。命令阴寿镇守幽州,虞庆则镇守并州,驻扎军队来进行防备。
  长孙晟原来就知道摄图、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自统领强兵,都自称可汗,分居于四面,内心虽各怀疑忌,对外却表现出和谐团结,很难凭借武力征服,用离间的方法容易征服,于是上书。
  隋文帝看了奏表后非常高兴,于是召见长孙晟和他面谈。长孙晟讲述突厥地形态势,用手画出突厥山川,指出突厥虚实,全部都了如指掌。隋文帝听后赞叹称异,全都采纳了长孙晟的提议。
  大业五年,(长孙晟)去世,享年五十八岁,皇帝悼念痛惜他。后来突厥攻取雁门,皇帝感叹:“假使长孙晟在,不会使匈奴像现在这样!”
  10.(1)①“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一忆京城相聚之乐,一抒别后相思之苦,形成对比;(2分)②“一杯酒”与“十年灯”,一言欢会极其短促,一说飘泊极其漫长,形成对比;(2分)③通过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2)为官清廉、才能卓异、怀才不遇、好学不倦。(任意一点1分)
  (3)①运用想象,②描写了友人生活环境的凄凉,③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不平和惋惜。(每点1分)
  11.(1)奈何取之尽锱铢 (2)官盛则近谀 (3)扈江离与辟芷兮 (4)佛狸祠下
  (5)飞漱其间 (6)陟罚臧否 (7)赢得生前身后名 (8)观千剑而后识器
  12.①由面及点,由长城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红柳的描写。(1分)②写出了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歌颂和赞美,为梨辕山上这株红柳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背景。(3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3.①生长环境严酷,极耐干旱、风沙、盐碱。②历经千难万磨,坚韧顽强。③舍身济世,用途广泛。④不求闻达、耐得寂寞。(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运用拟人、想象和对比手法,表现了长城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残破,表达了老刘的无奈和失落。(2分)②从声音和色彩上着笔,以声衬静,描写了人去鸟归后寺庙的宁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①用“万里长城一红柳”构成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文章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写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都是围绕红柳展开的。②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具体显示红柳生长的典型环境,这个严酷的环境也正是志愿者们工作生活的地方。③用“万里长城一红柳”象征老刘等志愿者的形象。文章由物及人,以物喻人,红柳与人的形象在文章中是合二为一的。④用“万里长城一红柳”形象化地揭示文章的主旨。文章赞扬了志愿者们顽强坚韧、默默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长城红柳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如有其他角度也可酌情得分)
  16.20世纪的史学家认为:①不要太相信人类的理智,理想的标准筛除了不理性的历史。②理智理性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但个人并非任何时候、任何事上都理智。③理智有时会异化,会转化为不理智。(每点2分)
  17.①引用苏轼的诗句,说明人因为身在其中,所以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②进而论证无论何时,因没有纯客观的人(或人时有理性时无理性),所以历史也客观不了,进一步突出历史常常并没有逻辑性的观点,引出结论。(每点3分,酌情给分)
  18.①人们经验的历史不是理性的。②不同的人看历史有不同的视角。③20世纪史学家有相信经验胜过理智的特殊的时代经验。④人不免依据今天的利害关系看历史问题。(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9.略
其他文献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4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4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40年由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由上至下、由内而外的“剧变”。毕竞悦博士的新著《中国四十年社会变迁》,以宏观视野统领微观剖析,为我们勾勒和描
摘 要:以“三人行”学习共同体进行社会科研学旅行的实施,能使学生在研学中形成“自主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共同体”“探究学习共同体”“共赢学习共同体”。实践中还能引发研学目的从注重研学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研学过程从关注过程到精心准备前期设计、研学方式从关注内容到关注学习方法指导、研学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关注多元评价等思考。  关键词:研学旅行;三人行;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明显加大了对应用题的考查力度,从2008年新高考以来,每年除了在填空有考查外,必有一道解答题,其中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5年都是放在试卷的第17题,2013年、2014年放在试卷的第18题,2009年放在试卷的第19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B级考点的综合应用,试题的难度属于中档题.  江苏高考数学试题中,对数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已经趋于
随着高中新课程把极坐标內容列入了选修系列4,因而极坐标的应用又成为高中数学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圆锥曲线统一的焦半径公式及其在求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时的应用,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一、圆锥曲线统一的焦半径公式  问题 如图,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作倾斜角为θ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求FA、FB和AB的长.  可知抛物线的准线l:x=-p2,由A作AD⊥l于D,AE⊥Ox于E,由
诗言志,“志”即情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2015年高考全国15套试卷有11家考查了情感。那么,如何探寻诗歌的情感呢?  一、标题乃是诗歌情感的风向标  古诗词中有大量即事作品,所涉事情常常在文题中体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也由此可以推知。所以在回答思想情感类题型时应首先看清题目是否有助于答题。  例1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题。  月 圆①  [唐] 杜 甫  孤月当楼
高考数学填空题考查的灵活性较强,更能体现同学们理解知识点的深度、掌握知识面的宽度及准确运用数学方法解题的能力,是体现同学们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题型之一.而解析几何以数助形著称,若能善于运用常规的二级结论,优化运算,在解填空题中能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几何中二级结论很多,纵观各地历年高考试题,優化解析几何运算时,常会用到以下二级结论:
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既从语言学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又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相关因素,主要包括阅读技巧、语篇能力和思维能力,更多地检测学生对文章的隐含意义、逻辑结构等的理解和对主旨大意的概括。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旨在告诉我们阅读对学生拿高分的重要性。事实上,要能确保拿高分并非易事,很多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内容,却无法找出题目的正确选项,究其原因还是缺乏一些必备的阅
2017高考數学模拟试卷(十)
期刊
“审清题目,扣题行文”,是考场作文的重要能力之一。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考场作文,决定得分的最大因素就是看是否切合题意和紧扣中心。扣题行文,要注意运用特色标志以显示自己的运思,从而给阅卷者以思路明晰、结构匀称、行文严谨、文气贯通之感。同学们因扣题不紧造成的分数损失,远比语言表达和结构失误造成的损失惨重。语言表达达到一定水平,加之扣题行文,善于点题,往往能得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请看2016年高考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已给信息提示,结合所学的英语知识来完成书面写作任务,需要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不仅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写出正确的词汇和句子,还要使整篇文章逻辑通顺、语言丰富、紧扣主题。现结合2017年全国部分省、市的高考英语试题,对不同书面表达的内容加以评析,促使同学们从中获取写好书面表达的灵感。  一、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想写好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