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旨在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定位;创新;思考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启迪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科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兴趣为主。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加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所以,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尤其重要。
一、教学实验的定位
在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按教学的形式分为四类: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实验。对那些学生操作难度和实验难度较大的、实验仪器资源有限的、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实验,局限于学生的初步接触、学生还没有掌握技巧且带有一些“示范”性质的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中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演示实验成功率要高,效果要明显
如物质酸碱性的初步定量测定时,启发学生对比紫色石蕊遇到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显示蓝色的深浅不同,说明酸碱性有强弱之分。有了实验的现象的参考,将验证性的实验转化为探究性的实验,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建构,就能使学生从实验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2. 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要高
科学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操作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有时实验现象无法让全班学生看见,有时数据无法让全班学生一起读出等,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主动参与性。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我们可以把一些实验放在学生当中去完成,或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将可见度低的实验进行投影放大,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3. 要注意演示实验过程的“示和范”的作用
有些演示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分组实验作指导性的作用的,如果教师自己演示不规范,学生又是初学者,并不了解实验操作的一些要求,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往往会导致实验器材的损坏,甚至会出现危险性的伤害。教师不注意把握指导过程中的相关策略,会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有些难度不大的教学实验,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辅助操作,即随堂实验。这类实验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中:一是了解实验的难度,适合让学生参与;二是在哪一方面参与;三是参与时间的长度如何分配;四是如何让没有参与的学生投入关注度。由于准备充分,学生参与意识浓厚、认同感强,不仅可以激励其他学生投入实验教学中,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能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把握学情。
实验教学中,有时候要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即学生实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是一种体验或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创造,将演示实验演化成学生实验。
案例1:液体的蒸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创设情境提出:液体的蒸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推理反馈:(1)与液体的温度有关。(2)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3)与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4)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的方法。
要求:能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实验设计,且分组实验选用的仪器较简单,适合于小组合作,实验变量影响的效果明显。
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实验、学会实验操作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体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教材中还有一些成功率不高、又耗时的实验,教师可采用课外实验的方式。课外实验原先主要是供一些兴趣小组做的趣味实验或可以用家庭器皿和材料进行的家庭小实验等。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提前布置实验,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有条件的可将实验过程拍成视频,上课时再播放给同学看,并让这些同学谈一谈实验的过程和感受与同学分享,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吸引其他同学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案例2:八年级下册《空气》这一节中,为了证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常规的做法是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以证明空气中应该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但为了还原事实,可让兴趣小组在课前用一个抽气泵装置加快空气流通的速度,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空气,使石灰水变混浊,并把这一过程拍成视频在课堂中展示。这样,不仅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事实的真相,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
二、实验创新引领学生参与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活动内容丰富,甚至一节课中就有多个实验活动要进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靠“照搬”教材,教学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实验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的幅度不一定很大,但针对性要强,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
案例3:在体现力的作用效果时,学生对软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对于硬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形变就不敢苟同了。实验可采用一个带橡皮塞的玻璃瓶,在橡皮塞上插上一个细的玻管,再装一些红水,挤压玻璃瓶的外侧,再观察玻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即可。
青少年的思维还处于一种感性的认知阶段,遵循“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感受,许多前概念就是在这一时候形成的。学生的前概念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用实验让学生摒弃前概念,树立起尊重科学事实的理念,是最有效的方法。实验创新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这同时也是对教材进行拓展、落实知识点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实验教学过程的一些思考
1. 实验过程的思考性
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空间。三是实验探究间隙的利用。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实验的现象一时还没有出现,此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如果实验出现了预见的现象,那么应该给实验以怎样的结论呢?
案例4: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甚至没有水进入。
解决方法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的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等,再重新实验。
2. 实验过程的评价性
教师应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无论失败还是成功,应用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总是用“好”或“不好”等简单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行为,兴许学生已经变得麻木了。所以我们在鼓励或赞许时,应当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或许用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赞扬、一个期待更能强化学生的心理要求,甚至用一种“挫折”的语言教育又何妨呢?难道学生只应该听表扬的话吗?只要教师在一定的氛围中,充分尊重的学生人格,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接受教育。
3. 备课组内的合作性
科学教师往往强调课堂中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忽略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初中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有不可预见性,稳定性较差,故教师间的教学方法要加以借鉴,以利于一些演示实验顺利地完成。
案例五:一位新教师在公开课上讲《物质的溶解性》时,第一次进行试讲并不令人满意。后来在备课组老师细致的讨论和改进下,以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同课异构作为参照,终于上出了一堂较满意的公开课。
备课组成员间在合作与交流中,利用他人的教后反思作为借鉴,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备课组的合作方式也有很多,诸如集体备课、听随堂课、“以老带新”、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等。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教育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总之,培养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是学习方法的塑造者。
参考文献:
[1]余自强.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中学)
关键词:定位;创新;思考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启迪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科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兴趣为主。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加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所以,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尤其重要。
一、教学实验的定位
在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按教学的形式分为四类: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实验。对那些学生操作难度和实验难度较大的、实验仪器资源有限的、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实验,局限于学生的初步接触、学生还没有掌握技巧且带有一些“示范”性质的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中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演示实验成功率要高,效果要明显
如物质酸碱性的初步定量测定时,启发学生对比紫色石蕊遇到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显示蓝色的深浅不同,说明酸碱性有强弱之分。有了实验的现象的参考,将验证性的实验转化为探究性的实验,变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建构,就能使学生从实验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2. 演示实验的可见度要高
科学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操作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有时实验现象无法让全班学生看见,有时数据无法让全班学生一起读出等,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主动参与性。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我们可以把一些实验放在学生当中去完成,或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将可见度低的实验进行投影放大,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3. 要注意演示实验过程的“示和范”的作用
有些演示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分组实验作指导性的作用的,如果教师自己演示不规范,学生又是初学者,并不了解实验操作的一些要求,只是凭自己的一时兴趣,往往会导致实验器材的损坏,甚至会出现危险性的伤害。教师不注意把握指导过程中的相关策略,会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
有些难度不大的教学实验,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辅助操作,即随堂实验。这类实验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中:一是了解实验的难度,适合让学生参与;二是在哪一方面参与;三是参与时间的长度如何分配;四是如何让没有参与的学生投入关注度。由于准备充分,学生参与意识浓厚、认同感强,不仅可以激励其他学生投入实验教学中,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能从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把握学情。
实验教学中,有时候要创造条件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即学生实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是一种体验或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下,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创造,将演示实验演化成学生实验。
案例1:液体的蒸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创设情境提出:液体的蒸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推理反馈:(1)与液体的温度有关。(2)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3)与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4)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的方法。
要求:能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实验设计,且分组实验选用的仪器较简单,适合于小组合作,实验变量影响的效果明显。
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实验、学会实验操作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体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科学教材中还有一些成功率不高、又耗时的实验,教师可采用课外实验的方式。课外实验原先主要是供一些兴趣小组做的趣味实验或可以用家庭器皿和材料进行的家庭小实验等。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提前布置实验,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有条件的可将实验过程拍成视频,上课时再播放给同学看,并让这些同学谈一谈实验的过程和感受与同学分享,以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吸引其他同学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案例2:八年级下册《空气》这一节中,为了证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常规的做法是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以证明空气中应该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但为了还原事实,可让兴趣小组在课前用一个抽气泵装置加快空气流通的速度,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空气,使石灰水变混浊,并把这一过程拍成视频在课堂中展示。这样,不仅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事实的真相,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
二、实验创新引领学生参与
在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活动内容丰富,甚至一节课中就有多个实验活动要进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靠“照搬”教材,教学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实验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的幅度不一定很大,但针对性要强,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过程。
案例3:在体现力的作用效果时,学生对软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对于硬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也会发生形变就不敢苟同了。实验可采用一个带橡皮塞的玻璃瓶,在橡皮塞上插上一个细的玻管,再装一些红水,挤压玻璃瓶的外侧,再观察玻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即可。
青少年的思维还处于一种感性的认知阶段,遵循“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感受,许多前概念就是在这一时候形成的。学生的前概念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用实验让学生摒弃前概念,树立起尊重科学事实的理念,是最有效的方法。实验创新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地观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这同时也是对教材进行拓展、落实知识点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实验教学过程的一些思考
1. 实验过程的思考性
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保证。一是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是提供适当探究空间,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空间。三是实验探究间隙的利用。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实验的现象一时还没有出现,此时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如果实验出现了预见的现象,那么应该给实验以怎样的结论呢?
案例4: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打开水夹后,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远远小于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甚至没有水进入。
解决方法是让学生暂停实验,召集他们共同讨论交流。很快,学生就从反应后集气瓶中压强的变化情况明白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各种可能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如保持装置气密性完好;红磷要过量;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等,再重新实验。
2. 实验过程的评价性
教师应激励学生参与探究,无论失败还是成功,应用一些个性化的语言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总是用“好”或“不好”等简单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行为,兴许学生已经变得麻木了。所以我们在鼓励或赞许时,应当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或许用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赞扬、一个期待更能强化学生的心理要求,甚至用一种“挫折”的语言教育又何妨呢?难道学生只应该听表扬的话吗?只要教师在一定的氛围中,充分尊重的学生人格,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接受教育。
3. 备课组内的合作性
科学教师往往强调课堂中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忽略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初中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有不可预见性,稳定性较差,故教师间的教学方法要加以借鉴,以利于一些演示实验顺利地完成。
案例五:一位新教师在公开课上讲《物质的溶解性》时,第一次进行试讲并不令人满意。后来在备课组老师细致的讨论和改进下,以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同课异构作为参照,终于上出了一堂较满意的公开课。
备课组成员间在合作与交流中,利用他人的教后反思作为借鉴,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备课组的合作方式也有很多,诸如集体备课、听随堂课、“以老带新”、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等。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教育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总之,培养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是学习方法的塑造者。
参考文献:
[1]余自强.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松年.新课程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