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风景特质评价——以青海省湟水谷地为例

来源 :风景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城镇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环境逐渐破碎化.目前的自然保护地系统因行政边界限制等原因,难以确保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面向区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目标,构建包括风景特质识别和生态完整性评估2个阶段的风景特质评价方法,为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提供基础依据.以青海省湟水谷地为例进行风景特质评价实践,获得风景特质类型、区域及保护优先级等本底信息,以风景特质区域为基础空间单元指导湟水谷地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并重点阐释达坂山山系自然保护地系统的整合优化过程.
其他文献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多重水风险.近几十年集中式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严格的土地利用管控措施被广泛实施来管理洪水风险,如今面对更具适应性、生态性的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些措施受到了质疑.借鉴三角洲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从基质、水管理和城市化3个子系统的动态关系视角回溯长三角区域空间的历史演变,研究发现:在由重大历史事件界定的5个时期中,水管理从受制于基质条件过渡到主导城市化,再到与城市化对立,扮演了不断变化的角色;3个子系统变化速率的巨大差异是打破它们之间平衡的重要因素.这一段历史回顾为国土空间规
2015年末,圣约瑟夫小学校长希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品质,邀请了几家设计公司提出校园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几经比图与观念沟通,阿卡地亚景观设计公司以“有机且渐进式”的方案执行模式,获得校长与其他教员的青睐,以长期不躁进、不抢工期的合作方式,至今仍持续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方案.这个特点,除了符合目前英国大部分学校的预算分配方式外,亦正好契合设计“以自然为本”的核心概念,也就是长时间观察基地、了解用户甚至是基地内其他动植物的空间使用模式.此外,设计、施工与维护管理皆由同一团队负责,每个环节可以弹性配合,而更多
期刊
为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已成为当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必要部分,设计有益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游戏空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游戏价值的概念,以游戏性、功能性和安全性为框架建立评价模型,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共60个公园的儿童游戏空间场地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安全性被过于看重,而对“提供可自由移动的游戏部件”“可观察/接触小动物”等4项因子的重视较少;“游戏沙坑/沙池设置”“适宜的水体设置”“足够的座椅”等8项因子在设计中的重视度均需提高;“标识系统设置”虽然得到了重视,但在设计上还需要提升.本研究旨在为未
近年来,基于人地关系的场所依恋研究成为热点,在古村落、旅游景区、公园等场所中被广泛研究.相比西方,中国史无前例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导致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也被放大,但这一现象被以往研究忽视,如相关研究中缺少对童年和成年场所环境变化程度的考虑.以浙江省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采集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题分析,探索童年场所依恋与童年居住环境自然度的关系,探讨对童年场所的依恋如何因环境变化的程度而影响成年后的幸福感.结果表明:较高的童年居住地自然度有助于形成较高的场所依恋;成年
除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外,社区公园的社会效益能推动人们迈向更高质量的邻里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国外发达国家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解读国外社区公园的发展历程和功能演绎,提出当前社区公园社会效益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对邻里福祉的社会影响.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1世纪后社区公园与邻里福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显示,其社会影响主要集中在邻里安全的威胁、邻里分异的排斥、睦邻关系的凝聚及邻里健康的促进4个方面.结合近20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公园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社区公园为
可供性理论从功能的角度描述儿童环境感知的心理本质及其对特定环境的行为反应,体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关怀.通过文献回顾,首先厘清了可供性理论因能够直接描述儿童的环境-行为关系而成为儿童环境感知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借助可供性的不同维度、层级及特性能够详细描述开放空间为儿童提供的多种活动机会.可供性作为联系环境与人类感知、行为的媒介概念,描述了行为发生的一系列条件,详细地解释物理、社会文化、个体因素是如何对儿童可供性实现甚至儿童发展造成影响的.对可供性的测度和分析构成了当前基于可供性理论的儿童友好型开放空间研究的基
城市绿化建设是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绿化树种多样性的均质化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中国36个主要城市的城市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按树种起源分为乡土树种、省外树种、国外树种和栽培树种4类,分别探究其在全国尺度和气候带尺度下的均质化特征,以明晰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均质化特征在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差异,并揭示在不同地理尺度下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均质化现象的主导树种类型.结果发现:全国尺度下,城市绿化树种均质化现象具地理尺度效应,主要由栽培树种和国外树种主导;气候带尺度下,以北亚热带城市绿化树种
江苏省兴化地区位于里下河平原腹部的低洼地带,为万水交汇之地,其极具浓郁地域色彩的圩-垛田景观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区域尺度下,从水文环境变迁和人居环境建设两方面,归纳兴化地区圩-垛田景观发展的演变动力;在市域尺度下,分析兴化地区水利系统、农业开垦及聚落布局的地带特征.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兴化地区由东至西,自然地势不断降低、水网逐渐稠密、土地肌理愈发破碎,农田形态发育与聚落形态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圩-垛田景观格局下,兴化地区独有的“水-田-村”布局模式.圩-垛田景观的形成是千百年来水与土地不断分
游憩空间是人居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清代志书及文人笔记中的游憩信息作为离散点,使用语义分析定量描述清代北京游憩活动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反映清代北京人居环境状况,还原人居景观格局.研究发现:清代游憩活动以民俗宗教、游憩游赏、宴饮聚会为主,在内城西部、东部内外城交界处和西山山麓3处分布较为集中.西城组团游憩意象为水体,以寺观为主的节点和标志物围绕水体布局;东城组团游憩意象为水利设施和人文建筑,空间节点散点布局;西北郊组团游憩意象为宗教景观,由山体和散布其中的寺观节点构成.研究讨论了游憩活动、自
城市生境单元制图是将原始生态环境数据和生物信息应用到城市自然保护和生态空间管理决策的有效途径.生境单元制图对于揭示城市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探寻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控的生态边界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系统介绍了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的主要步骤和方法;对比和评述了国内外典型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案例,总结了生境单元制图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展望城市生境单元制图研究在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中国城市生物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