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财经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当前我国大学普遍追求“大而全”的背景下,财经类院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方能实现特定价值,也意味着必须识别财经院校学生特有的能力和素质,即竞争力。为使财经类院校不失行业特色、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本文围绕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展开讨论,主要阐述其理论基础、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理论基础;必要性;现实意义
一、引言
行业特色型大学指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例如语言类的外国语大学、农学类的农业大学、理工类的科技大学等。当前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出现了追求“大而全”的趋势,外国语大学中有商学院,农业大学中有工学院,科技大学中有文法学院,这说明行业特色型大学正在逐渐丧失行业特色。
学生是教育的产物,是学校特色的缩影。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生应当与综合型大学的学生有所不同,其竞争力必须体现相应行业的要求。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财经类院校主要为社会提供金融、经济、会计、工管、财税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使财经类院校不失行业特色,应当着力研究财经院校学生特有的竞争力,使学生更好地同行业对接,学校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这对探索财经院校的发展方向、丰富高等教育理论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二、构建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的理论基础
1. 人力资本理论
资本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较物质资本更具增值空间和升值潜力。根据该理论,投资人力资本即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保健及有助于协调、控制劳动者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在高校进行。大学生具有强可塑性,高校须将学生视为人力资本,及早识别学生应当具备的竞争力,以使他们走在人才队伍的前列。
2. 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提出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其中心思想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输送人才、发展科学回馈社会。该理论要求高等教育应当主动承担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责任,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动,使大学生的能力结构与之适应。
3. 竞争力理论
竞争力的概念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成果之一。个人竞争力是竞争力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个人竞争力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基本知识或技能、表达力、忍耐力等低层竞争力构成个人参与竞争的根本条件;预测力、道德力等中层竞争力指那些使个人在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的能力;移情力等高层竞争力指那些使个人在竞争中获得绝对优势的能力。学生竞争力是个人竞争力嵌入学生角色及学校环境后的具体体现,它包含于个人竞争力概念。因此,个人竞争力概念为探讨学生竞争力结构提供了思想引导和理论框架,探讨学生竞争力时不能脱离个人竞争力的内涵,应当对学生竞争力进行分层次、有结构的研究。
三、构建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的必要性
1. 财经类院校对社会贡献的特殊性
较其他高校而言,财经类院校具有鲜明的经济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等受到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经济发展需求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环境的优化需求。财经院校对社会贡献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第二方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需要一个平等法治的经济秩序,该秩序的制定与实施需要一支高水平财经知识的人才队伍。任何人都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因而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率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幸福感。经济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需要一支高水平财经技能的人才队伍。财经知识人才队伍和财经技能人才队伍都主要由财经院校培养。因此,无论关乎国计还是民生,财经类院校都有其不可代替的特殊性。
2. 竞争趋势的客观性与紧迫性
高校间的竞争是大势所趋。到2013年为止,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830所、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成人高等学校297所、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02所。根据中国校友会网编制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我国非民办财经类大学排行榜上共有46所院校,民办财经类大学排行榜上共有12所院校,财经类独立学院排行榜上共有11所院校,合计69所院校。这意味着,每个省约有3所财经院校。如果把综合型大学的财经类学院以及未被中国校友会网编入排行榜的财经类院校考虑在内,加之教育的区域分布不平均因素,那么某些省份财经院校的数目将会更多。这加剧了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之一为夺取生源。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使得名气往往成为学生填报志愿的优先考虑因素。财经类院校要同名牌大学一较高下,只能依靠提升自身招牌。学生质量是学校的招牌,提升学校招牌就是提高学生质量,即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财经类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本校学生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
3. 社会对人才竞争力要求的多样性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使那些在某种领域具备单一高竞争力的“专才”受到青睐。随着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不同部门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合作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特别是在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行业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不同专业、领域通过合作来分享信息从而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合作的前提至少包括两点:合作主体必须凭借某领域的超强竞争力而拥有与他人合作的价值;合作主体必须具备沟通、协调、尊重、包容等竞争力,以使合作关系愉快而稳固,进而增强合作的效果。由此,财经类院校的学生若与他人合作,则既要具备得以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具备恪守职业道德的法纪观念、完善职业素养的学习态度、构建和谐关系的处事方式、保持积极情绪的心理素质等。所有必需的能力将以不同的权重共同组成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竞争力结构。 四、构建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对财经类院校而言,培养人才即培养卓越的财经人才,发展科学即进行财经理论的实践与创新,服务社会即经世济民,为经济发展营造有序的环境,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三者之中,培养人才是重中之重。构建学生竞争力结构为财经类院校培养人才提供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抓手更好地发挥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2. 符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授课形式、增进师生关系、营造校园文化等渠道使学生获得内在、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以及基本素质,这些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素质就没有竞争力。学生的竞争力结构实际上也是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以竞争力结构为目标培养学生也是培养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3. 应对就业难题
同类院校数量的激增不仅加剧了学校间的竞争,也加剧了学生间的竞争。教育部官方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共有研究生毕业生513,626人、普通本科毕业生3,199,716人、普通专业毕业生3,187,494人、成人本科毕业生811,159人、成人专科毕业生1,186,570人,合计约890万人。在结构性失业的背景下,如何从890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校与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构建学生竞争力结构,通过对竞争力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区分,使学生识别自身的优势劣势,明确定位,取长补短,从而应对就业难题。
五、结语
构建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客观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无论对学生个体发展还是高等教育、财经行业与社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财经类院校应当加大对构建学生特有竞争力结构的探讨,并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调整学科设置、设计培养方案,使财经类院校更好地发挥特色、履行职能,为行业及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1)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第二三课堂视域下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GDJG20142293)基金资助;(2)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高校协同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模式研究——以多层级共同演化理论为视角”。
作者简介:赵菁,女,广东财经大学助教,研究生、硕士。冯卓华,男,广东财经大学讲师,研究生、博士。
参考文献:
[1]尤丁力.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3,4:204.
[2]王选选.普通财经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高等财经研究,2011,14(1):74-86.
[3]黄湘倬.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吴 敏.戴尔PC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60-63.
责任编辑魏文琦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理论基础;必要性;现实意义
一、引言
行业特色型大学指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学科群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例如语言类的外国语大学、农学类的农业大学、理工类的科技大学等。当前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出现了追求“大而全”的趋势,外国语大学中有商学院,农业大学中有工学院,科技大学中有文法学院,这说明行业特色型大学正在逐渐丧失行业特色。
学生是教育的产物,是学校特色的缩影。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生应当与综合型大学的学生有所不同,其竞争力必须体现相应行业的要求。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财经类院校主要为社会提供金融、经济、会计、工管、财税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使财经类院校不失行业特色,应当着力研究财经院校学生特有的竞争力,使学生更好地同行业对接,学校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这对探索财经院校的发展方向、丰富高等教育理论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二、构建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的理论基础
1. 人力资本理论
资本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较物质资本更具增值空间和升值潜力。根据该理论,投资人力资本即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保健及有助于协调、控制劳动者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在高校进行。大学生具有强可塑性,高校须将学生视为人力资本,及早识别学生应当具备的竞争力,以使他们走在人才队伍的前列。
2. 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提出了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其中心思想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通过输送人才、发展科学回馈社会。该理论要求高等教育应当主动承担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责任,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动,使大学生的能力结构与之适应。
3. 竞争力理论
竞争力的概念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融合的重要成果之一。个人竞争力是竞争力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个人竞争力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基本知识或技能、表达力、忍耐力等低层竞争力构成个人参与竞争的根本条件;预测力、道德力等中层竞争力指那些使个人在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的能力;移情力等高层竞争力指那些使个人在竞争中获得绝对优势的能力。学生竞争力是个人竞争力嵌入学生角色及学校环境后的具体体现,它包含于个人竞争力概念。因此,个人竞争力概念为探讨学生竞争力结构提供了思想引导和理论框架,探讨学生竞争力时不能脱离个人竞争力的内涵,应当对学生竞争力进行分层次、有结构的研究。
三、构建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的必要性
1. 财经类院校对社会贡献的特殊性
较其他高校而言,财经类院校具有鲜明的经济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等受到经济发展需求的影响。经济发展需求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环境的优化需求。财经院校对社会贡献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第二方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需要一个平等法治的经济秩序,该秩序的制定与实施需要一支高水平财经知识的人才队伍。任何人都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因而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率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幸福感。经济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需要一支高水平财经技能的人才队伍。财经知识人才队伍和财经技能人才队伍都主要由财经院校培养。因此,无论关乎国计还是民生,财经类院校都有其不可代替的特殊性。
2. 竞争趋势的客观性与紧迫性
高校间的竞争是大势所趋。到2013年为止,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830所、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成人高等学校297所、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02所。根据中国校友会网编制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我国非民办财经类大学排行榜上共有46所院校,民办财经类大学排行榜上共有12所院校,财经类独立学院排行榜上共有11所院校,合计69所院校。这意味着,每个省约有3所财经院校。如果把综合型大学的财经类学院以及未被中国校友会网编入排行榜的财经类院校考虑在内,加之教育的区域分布不平均因素,那么某些省份财经院校的数目将会更多。这加剧了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之一为夺取生源。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具有一定局限性,这使得名气往往成为学生填报志愿的优先考虑因素。财经类院校要同名牌大学一较高下,只能依靠提升自身招牌。学生质量是学校的招牌,提升学校招牌就是提高学生质量,即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财经类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本校学生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
3. 社会对人才竞争力要求的多样性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提高了经济效率,也使那些在某种领域具备单一高竞争力的“专才”受到青睐。随着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不同部门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合作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特别是在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行业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不同专业、领域通过合作来分享信息从而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合作的前提至少包括两点:合作主体必须凭借某领域的超强竞争力而拥有与他人合作的价值;合作主体必须具备沟通、协调、尊重、包容等竞争力,以使合作关系愉快而稳固,进而增强合作的效果。由此,财经类院校的学生若与他人合作,则既要具备得以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具备恪守职业道德的法纪观念、完善职业素养的学习态度、构建和谐关系的处事方式、保持积极情绪的心理素质等。所有必需的能力将以不同的权重共同组成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竞争力结构。 四、构建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对财经类院校而言,培养人才即培养卓越的财经人才,发展科学即进行财经理论的实践与创新,服务社会即经世济民,为经济发展营造有序的环境,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三者之中,培养人才是重中之重。构建学生竞争力结构为财经类院校培养人才提供明确的目标,从而使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抓手更好地发挥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
2. 符合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授课形式、增进师生关系、营造校园文化等渠道使学生获得内在、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以及基本素质,这些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没有素质就没有竞争力。学生的竞争力结构实际上也是学生的素质结构。因此,以竞争力结构为目标培养学生也是培养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3. 应对就业难题
同类院校数量的激增不仅加剧了学校间的竞争,也加剧了学生间的竞争。教育部官方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共有研究生毕业生513,626人、普通本科毕业生3,199,716人、普通专业毕业生3,187,494人、成人本科毕业生811,159人、成人专科毕业生1,186,570人,合计约890万人。在结构性失业的背景下,如何从890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校与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构建学生竞争力结构,通过对竞争力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区分,使学生识别自身的优势劣势,明确定位,取长补短,从而应对就业难题。
五、结语
构建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结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客观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无论对学生个体发展还是高等教育、财经行业与社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财经类院校应当加大对构建学生特有竞争力结构的探讨,并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调整学科设置、设计培养方案,使财经类院校更好地发挥特色、履行职能,为行业及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1)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第二三课堂视域下财经类院校学生竞争力协同培养模式研究”(GDJG20142293)基金资助;(2)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高校协同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模式研究——以多层级共同演化理论为视角”。
作者简介:赵菁,女,广东财经大学助教,研究生、硕士。冯卓华,男,广东财经大学讲师,研究生、博士。
参考文献:
[1]尤丁力.建设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3,4:204.
[2]王选选.普通财经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高等财经研究,2011,14(1):74-86.
[3]黄湘倬.潘懋元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价值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吴 敏.戴尔PC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60-63.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