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恋与不必追:生命通达的一种方式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纪念文章,王开岭把它编在心灵美学卷里。而我,在这年节打开了它。
  本来,王开岭与史铁生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史铁生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王开岭体验到了他的心境,对他怀有了敬意与亲切,因此,即使是在大过年的,“我”(王开岭)还是会为他的过世感到“空荡,陌生”——毕竟也与他“相识”甚久了,在地坛里。
  地坛有着历史的味道,它是历史的沉淀物,也是王开岭探索史铁生的一个方式。在一番修整之后,地坛原来保存、收纳的全不复存在了,它虽整洁、端庄了许多,但已失却了早时那灵性的启示,可考究的价值,因此作者王开岭才感慨道:“其实我不该来”,“它变肤浅了”。
  史铁生因写了《我与地坛》而得名,他在地坛中饱受“生死”思想斗争的折磨,以至于他的母亲都不敢去打扰他,又怕他想不开,于是尾随他去地坛,随时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那是一种心病,孤独、漫长、坚忍却又安静,它似生命中的一个考验,只有精神乐观、内心通达,才能通过考验,最后存活在世上。这某种程度上像极了犹太人,他们一把孩子生下来就将他们扔进水里,让他们懂得自生自灭的道理,只有在非凡的环境里存活下来的人才能行走在世界上。这也就是为什么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的原因吧,他们洞悉了宇宙与人类之间的一种默会关系,从而学会正确地生存。
  史铁生在 “生死折磨”中默默多年后,终于想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我与地坛》里,他这样写道。这种豁达的人生观,让史铁生生前多次向人重申,自己在失去救治意义时赶快放弃,死后只要有用的器官能救别人就全部捐献,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他在这样想通后的十几年,生活得跟正常人一样,甚至对生命的认识更加通达,超越。2012年的新年,史铁生平静离开人世。
  这个新年,是通达的史铁生归向透明的另一个世界中去解脱的时候了,那么,就让他好好上路吧!
  生命的长短是人不可控制的,正如我的生病的父亲,谁也不知道他将在哪一年中的哪一天病逝,只有到了他走的时候,人们才会去意识到他的挣扎与痛苦,才会去细细回顾他生命中一点一滴的美丽的成分,并去留住他的美好,给自己一个纪念。他,我的父亲,曾在世上给予我安好的生活,他势必也走过一个漫长的心灵路程,一如史铁生。王开岭的这篇纪念文章写于2012年,而我,也恰是在这年看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去探索了他心中的生与死。或许命运就是如此巧合,那书,是父亲推荐我看的,这难道预示着我也将面临这一切的对于生与死的拷问吗?
  王开岭为什么要把这文章编入心灵美学卷?他从史铁生那里读懂了什么?又想向我们的心灵传达什么?掩卷,我默默地想。
  如今,父亲过世已过百日,我也渐渐明白了,正如电影《可爱的骨头》中说的,一个亲人的离世还将带来更多婴儿的出生,所以,借来龙应台对待孩子的一句话:对待逝去的亲人,我们“不必追”;活着的人,好好地活着,即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我的父亲,史铁生,在你们要走向天蓝色的彼岸之前,你们一定回来看过,看过我,看过自己最亲的人,以及整个你们曾经恋恋不舍的世界,但是生命必然如此,向死而生是生命体必然的命运,也是此生安好、珍惜存在的密码——这便是我们所称的各安天命。父亲,史铁生,祝愿你们安心地走在自己的路上,不必留恋旧有的前尘往事;我们,也不必去追回那业已逝去的旧影,将来,我们都要相安在各自的世界里。父亲,安息,史铁生,安息。
  (作者单位: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八(3)班)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摘要】南京市和上海市是我国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的两个先试先行城市。两地政府发挥能动性,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有共通之处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本文从政府工作制度、准入监管机制和扶持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总结南京市和上海市在城市地区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经验,建议各地应当明确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实现各级政府分级管理,健全监管机制,多渠道、大力度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  【关键词】城市地
河北省南和县实验中学教师秦芳(化名)曾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外县上学,可不久她接到县教育局的调令——将她从县城调至偏远的乡村任教。之后秦芳不得不将孩子转回本县就读。(见《中国青年报》——河北多名教师因送子女出县读书被调偏远乡村工作)  一个地方想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固然离不开那些能考高分的学子,但根本之“本”还是要有一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教师子女出外县就读,这是人家的权利和自由,组织上因此将其父
对于“微教育”,学界大多认为是指教育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借助高科技的电子信息终端设备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显性或隐性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其实,“微”这个字很有意思,既表示“小,细小”,也表示“精妙”。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微,隐行也,即隐蔽地行走。如此,微教育的内涵可以更丰富:从教育的细微处入手,一人一事,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积微成著。  一、关注微意微情,保有数学教育的温度  我曾经这样记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继而摇动一片森林。”这是全国“十佳”卓越校长刘建平在蔡敏胜老师创建名师博客时写下的一句话,也是对他20多年来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一种高度评价。蔡敏胜老师是东莞市小学科学学科领域里最活跃、最有教学思想的教师。  一、 科学课堂,他专业成长的摇篮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才是自己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上,他才能找到真正幸福的感觉,学生就是他的上帝,他得给他们最好的服务。  199
前几天,朋友小聚,话题聊到幸福。一朋友说:“生活中别太把幸福当回事,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这位朋友,长得浓眉大眼,很精干,性格好,虽然是一名工人,但却是大学本科毕业。结婚时贷款买房,十多年了还没有还清房贷,老婆没有正式工作,每天靠打零工挣点辛苦钱。双方父母身体都不大好,全靠吃药来维持,儿子读小学四年级,很听话,很可爱,就是学习成绩老上不去。他每天花费四十分钟时间骑自行
高校划男女线进行录取是一种进步吗?  ■ (山东)刁 博  今年的高校录取,在中国人民大学小语种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布的全国高考提前批次录取分数线中,出现了男女生“同考不同分”的情况。在划分“男女线”的地区,女生最低分数线普遍高于男生,差距最高达五六十分。(见新华网)  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公众对高考公平与性别歧视的热议。很多人认为这是在牺牲女性的权益来为男生降低门槛。其实,按照性别来划定分数线
男生危机究竟有多重?据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所对上海5个区十几所中小学学生的最新调查,男生除“身体状况”外,其他诸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均落后于同龄女生。其实,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及研究生教育,女生都有全面领先的趋势。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男生变弱了,还是女生变强了?还是这本来就是正常现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关键在于中段
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说:“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然而,时至今日,尽管计算机技术早已渗透进我们学习、生活与工作的诸多方面,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中考高考均不考,学科课时少,教师少,有时一两人任教全校信息学课程,信息学科组堪称最精干学科组。  胡正勇老师是广东实验中学(简称省实)高中部的信息科组长,信息学奥赛主教练,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省实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
【团队简介】  在山东,有几个乡村学校的校长因一起参加活动、听课评课而萌生出这样一种愿望:能不能联合几个想做好教育、真正在做教育的校长,大家一起探讨学校朝什么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能不能一起分享优秀的教育资源,结成一个发展共同体,来探索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诸多想法,让几位校长一拍即合。在2010年,“现代学校教育发展联合会”成立了。  我们解读“现代学校教育
中华民族一直没有信仰,但是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而其他民族之所以要有信仰,也因为要有核心价值。但为什么中国社会道德滑坡、造假泛滥,毒奶粉、苏丹红一类的案子层出不穷?不是因为没有信仰,是因为现在核心价值没有了,根本原因是中国正在遭遇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在民国前的所有变局都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因此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核心价值——三纲五常、君臣父子演变出的儒家伦理,直到民国都有用。1949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