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的事情集体定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ker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7年我第一次在班级实行民主管理以来,每接一个新班,我都要“从零开始”地引导新生制定《班规》。每一个班的学生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制定的《班规》中某些具体的条文也不完全一样,但是《班规》的“可行性”“广泛性”“互制性”的基本原则和民主、平等的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
  我接手初中2000级三班班主任后,又开始在班上引导同学们制定《班规》。这次,在要不要“惩罚”的问题上,学生中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本来,这个问题在我实行民主管理之初就犹豫过,因为“惩罚”在教育中的确是个敏感的问题。然而,无数教育者的实践都证明:教育不能动辄惩罚,但离开了一定的惩罚,教育将是苍白无力的!
  当然我这个观点绝不能强加给学生,关于《班规》中要不要惩罚,还是应通过讨论甚至辩论,由班上学生投票决定。而且,多年来我已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我就将难题交给学生。因为我坚信,五六十个大脑无论如何也比我这一个大脑聪明!
  
  《班规》大辩论
  
  于是,我利用一节班会课搞了一次讨论。在讨论中,赞成惩罚的学生(简称“赞成派”)与反对惩罚的学生(简称“反对派”)几乎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学生都把目光投向我,想让我来做最后裁决。
  我毫不怀疑我在这些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只要我说出我的意见,至少大多数人都会赞同。但是,我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孩子,还是应该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自己做主。
  恰好这时,崔涛同学发言了:“我有一个建议,我们的《班规》暂时不要惩罚,试行一段时间看看。如果需要惩罚,我们再加进去。”
  崔涛的建议,不但说出了我本来想说的话,而且赢得了多数人的同意,于是我说:“还是那句老话,班集体是大家的,班上无论什么事都应大家商量着办。既然多数人都同意崔涛的建议,那这个问题暂时就这样定了吧!”
  孩子毕竟是孩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可能很强,这就使有些时候班上的纪律不能得到保证。凡遇上违纪情况,我们都是按《班规》批评教育,但对一些学生来说显然力度不够。有一天上自习课,纪律很不好,班委说了几次都不起作用。放学以后,班长向启找到我:“李老师,看来不要惩罚是不行的,还是应该在《班规》里加上惩罚的内容。这样,纪律才有强制性。”
  我说:“好,我们再开一次班会,就这个问题搞个辩论,怎么样?”
  班会开始了,我让向启向全班同学总结了一下近期班上的纪律情况,然后在班上就“是否在《班规》中加上惩罚内容”举手表决。结果,“赞成派”显然人数大大增加,“反对派”的人数则要少得多。按理说,就凭这个表决结果此事便可定下来,但是我想通过辩论让每个人都来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于是,我叫“赞成派”和“反对派”各坐一边,准备辩论。
  先是邹冰代表“赞成派”发言:“我认为,《班规》里应该有惩罚,因为最近一段时间班里的情况已经证明,没有惩罚是绝对不行的!”
  “反对派”的林媛站起来反驳:“惩罚只能让违纪同学行动上受约束,而不能让他们真正心服。”
  向启立刻站了起来:“要让每一位违纪的同学都心服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我们的纪律绝不能迁就这些同学!”
  张杨从另一个角度谈了她的看法:“李老师最近为我们读了《爱的教育》,书中的老师对学生从来不惩罚,因为他爱孩子,信任孩子。我想,我们班也不应该要惩罚,而应该有‘爱的教育’。”
  她的话音刚落,就有“赞成派”的同学反驳她:“对违纪同学进行惩罚与‘爱的教育’并不矛盾,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爱的教育》中,那位一贯不守纪律的弗兰提最后不是被开除了吗?请问,这不就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吗?”
  但“反对派”仍然据理力争:“违纪的同学毕竟是少数,如果《班规》里规定惩罚就是对全体同学而言,这公平吗?”
  “赞成派”:“对于多数遵守纪律的同学来说,根本不必担心受惩罚。国家法律规定抢劫、杀人就要劳改或枪毙,可抢劫、杀人的毕竟是极少数,请问这又公平不公平呢?”
  “反对派”:“我们不否认惩罚会让一些违纪同学有所收敛,但这同时也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我们为什么不用说服和感化来让他们口服心服呢?”
  “赞成派”:“开学以来的班风已经证明,对少数同学来说,仅仅靠感化和说服是不起作用的。而且,我们在采用惩罚的同时,也可以继续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嘛!”
  …………
  同学们希望听听我的意见,我说:“同学们的辩论很有意义。不管赞成惩罚的,还是反对惩罚的,都是在关心我们班集体的建设。因此这场辩论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决定是否‘惩罚’,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同学们通过辩论已经不知不觉地在进行自我教育,在尝试着以班级主人的身份思考民主治班的问题了。至于是否在《班规》中加进惩罚内容的问题,我个人的意见是,咱们再尝试一段时间的‘无惩罚’《班规》。我相信通过今天的辩论,少数经常违纪的同学一定受到了教育,我更相信他们已经在心里暗暗下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了。咱们再试试不要惩罚吧!当然,如果多数同学都认为现在就非加进惩罚不可,我服从班上多数人的意见。”
  说实话,理智告诉我,对于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来说,应该通过纪律惩罚强制性地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但感情告诉我,如果不要惩罚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纪律风貌,那多好啊!
  最后,同学们举手表决,多数同学赞成暂时维持现状,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情况修改《班规》。
  但班会结束之后,班上特别调皮的几个学生却找到我说:“李老师,我们要求《班规》有惩罚,不然,我们老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我们想到违反了纪律将受到惩罚,可能会随时提醒自己遵守纪律的。”
  这些经常违纪的学生居然要求《班规》中有惩罚,实在令我高兴。但我仍然对他们说:“刚才班上已通过的事情,我怎么能随便改变呢?不过,你们愿意接受惩罚,这说明你们有着强烈的改正缺点的愿望。希望你们随时提醒自己做一个守纪律的同学。”
  
  教育中的惩罚
  
  我对教育中的惩罚是这样看的: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不能没有惩罚。应该说,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但这种促使人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强制性”与我们现在反对的思想专制不是一回事。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和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我理解的“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甚至可以请出教室(对把学生“请出教室”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让其反思过失;后者是某些过失补偿性行为(比如值日不认真而罚其重做等)。这些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确定整个惩罚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要求他。但我要说明的是,不管怎样的教育惩罚,都不能是体罚。
  我这里还要强调的是,科学的教育惩罚不仅仅是制止违纪现象的手段,而且还应该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教育惩罚不应该只是来自教育者,而应该来自学生的集体意志。比如在我的班上,所有的惩罚都来自学生民主讨论后无记名投票通过的《班规》,因此,这“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如果这样,很容易导致教师不自觉的“专制倾向”),而是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更重要的是,教育惩罚不能仅仅针对学生,同样应该针对教育者。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中,班主任和学生都应该遵循共同的“规则”,而不能有任何凌驾于集体规则之上的特殊成员。在这里,教育惩罚充满了师生平等的法治精神。从教至今,我多次因不慎违规而被学生依据共同制定的《班规》惩罚。我觉得,这不是我有意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或者显示“打铁先要自身硬”,真正的民主教育理应如此。
  总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责 编 晓 月)
其他文献
一次,策划主题班会活动时,班主任最后把“唱响属于我们的歌”确定为主题。他对当时的班级状态作出如下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都十分喜欢唱流行歌曲,我班同学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些女同学和少数几个稍稍成熟一些的男孩子。也许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媒体的强势灌输,也许是中学生成长中的自然需求,流行歌曲在孩子们心中可以说是无边无际地“泛滥”着——可能是适合中学生的好歌实在太少,可能是有些流行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也
新课改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如何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怎样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
【摘 要】阿莫多瓦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尤其是其节奏拿捏得恰如其分,令观众印象深刻。在他艺术创作进入巅峰时期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电影节奏跟随心态愈加趋向流畅自如,透于影视文本表面,也渗于作品的结构中。从视听语言的色彩、空间和音乐上,导演独具匠心的安排使得影片节奏松弛有度,让人沉迷其中。  【关键词】佩德罗·阿莫多瓦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影片节奏  西班牙著名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每一部影片都
【摘要】于谦是明朝名臣,一生与国家治乱紧密相连,亲民勤政,并数度使社稷转危为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佼佼者,最后却惨死于党争。本文以时间为经线,选取其一生之中的重要事件,试图从一个侧面展现其磊落的一生。  【关键词】于谦 党争 北京保卫战     初中时,常读明代名臣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每次阅读心中无不感到震撼:作者是怎样的一种人,具
【关键词】网络访谈;媒体融合;大河网  重大的主题性报道,往往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重要信息,“深藏”着十分重要的动向和趋势。如何做出有影响力、有传播力的主题性报道,尤其是在全国各大媒体都在聚焦同一个重大主题时,如何能够在众多作品当中别具匠心,出彩出新,需要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职业沉淀。大河网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策划的“重温经典,致敬新时代”所创作的《“倒霉大叔”谈幸福生活:要一直唱下去,为时代立碑
导演:马可·施纳伯  主演:麦克·梅尔斯 杰西卡·阿尔芭 贾斯汀·汀布莱克  类型:喜剧/爱情/魔幻  剧情:在一个狂风大作的夜晚,一个美国小孩被遗弃在了一个印度教徒聚会之所的门前,并由宗教导师们抚养长大,取名皮尔卡……成人之后的皮尔卡以印度教导师的身份回到了美国追求名誉和财富。皮尔卡采用的是一种古老的精神与智慧,为21世纪的名人修补爱情,他能够通过一种非传统的方式,缓解人与人之间即将破碎的恋爱关
●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要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这就离不开“读”了。  ●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在阅读实践中,积累和吸收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这才是根本。  ●“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读,包括默读和朗读,各有长短,可兼而用之。运用得好,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洪镇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当代语文教育改革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
“师范教育可以兴邦。”温家宝总理提到国家的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好坏在于教师,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地位和功能特殊而重要。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迎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教师教育的提法已得到专家与社会的认同。名称的转变,内涵的丰富突出表现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上。    一、综合化、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师范教育历经百年,其教育体制和模式有当时的合理性和历
栏目主持:朱亚娟  嘉宾主持:刘 祥    主持人语:  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如语文这样包罗万象;没有哪一门学科的教学,能如语文教学这样风格多元。多彩的教学实践,使语文教学形成了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在这繁花似锦的语文教学大舞台上,似乎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拥有了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开创一方个性化天空的可能。  然而,语文毕竟是一门课程,是一门具有独特的内在知识体系的课程。语文和其他所有的学
最近习得一个新词,叫“限制性信念”。它是说,有很多我们一直坚守或者在潜意识中认同的观念,常常限制了我们的发展和成就。如果能打破这些传统的、限制我们的信念,就一定会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大不一样。  ——题记    一直读师范、今天做编辑的我,经常会有老同学求助,希望帮忙发篇刚刚拼凑出来的稿件。我也知道,这样的事情在老师们中间非常普遍,以至养活了很多报刊。可是,我总在想:老师们为什么要花时间做这些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