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否依旧浓

来源 :社科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众多的民俗中,传统节日习俗是其中最重要的民俗。自新一年的第一天元旦起,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了全年,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与人数最广,持续时间最长,规矩讲究最多的节日是春节,俗称“过年”。通过对本溪市颇有代表性的两个城乡区域调研比较,发现本溪市春节的“年气”不同以往,“年味”有所变化。
  【关 键 词】春节习俗 民俗文化 传承情况
  一、传统“年味”的浓郁
  溪湖区柳塘街与桓仁县凤鸣村,分属本溪市城乡两地。
  这两个地区的过年习俗,其实就是本溪市城乡居民过年民俗的缩影。通过这两个地区的民间俗信和民俗习惯,可以了解到本溪市民俗文化的传统形式和特点。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俗信原来在古代民间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神秘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中找出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这些事象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无论在行为上、口头上或心理上保留下来,直接间接用于生活目的,这就是俗信”。[1]俗信虽然最先源于原始崇拜或迷信,但更多的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累积,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反映。就柳塘地区居民过年的民俗而言,便包含了许多先人一辈辈传承下来的俗信,有的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溪市城区,人们过年实际是从上一年的阴历二十三“小年”开始的,直至正月初五。初六上班,恢复工作常态,但节日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里人过年的程序是约定俗成的,阴历二十起开始筹备过年:打扫房间、清洗衣物、购置年货。就下来的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要做:“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年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会道友”。“三十,走油”,至此,过年的一切一应俱全,就等着除夕夜穿戴一新,老老小小一起高高兴兴包饺子,直至零点时分燃放鞭炮接“财神”。接过“财神”后,开始守岁,一家老小不睡觉,整夜不熄灯,熬夜一直到初一天明。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点长明灯有希望健康长寿的意思。在十天的筹备过程中,有着繁多的规矩、讲究不得怠慢,以祭拜灶王爷的隆重仪式为例,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这种规矩的一丝不苟。首先要“请”下灶台上方墙壁上的“灶王爷”,接着用灶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然后跪着将“灶王爷”的画像连同用秸秆制作的车、马、人等一起烧掉,且口中振振有词地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说”。这种习俗反映的是古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还有对来年的一种期待。
  在桓仁县凤鸣村,该村村民传统的过年习俗与市区的区别不是很大,备年货,清扫房间,给孩子买新衣等也都是必须做的事情。所购置的年货中,年画、蜡烛、鞭炮是必备的三样东西。当地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买鞭不如点蜡,点蜡不如看画”。节俭惯了的村民还是为随烟花散尽、蜡烛成灰不见了踪影的钱而心疼不已。凤鸣村与柳塘地区过年习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年三十”除夕夜半的活动内容上。柳塘地区除夕夜的主要内容是在零点时分放鞭炮,接“财神”;凤鸣村在零点前放完鞭炮,要做“发子”、祭“门神”。做“发子”要在院子里进行:从祖坟地“接回”祖先,供上家谱,把准备好的祭品供奉在供桌上,上香点蜡。一切准备妥帖,家族中“当家的”磕头作揖,祭拜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全家来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祭拜完祖先,把供桌等一应祭品撤回屋内,开始祭“门神”。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门神是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据说有一天唐太宗生病了,夜间老睡不着觉,朦胧中听到宫外有鬼叫。受惊吓的唐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大臣们。大臣们想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在打江山、戍边疆方面的威猛和丰功伟绩,便出主意让他两人守护着皇上。两人全身披挂在唐太宗门外守护,晚上果然安然无事,太宗的病也好了。王公大臣们发现有此奇效,又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可以让秦琼和尉迟敬德亲自守护自己的家门,于是命画匠将他们的像画在门上,借以镇邪驱鬼。这种做法从大户人家流传开来,平民百姓也开始效仿。从此,秦琼和尉迟敬德就成了“门神”,他们的画像就成了“门神画”,贴门神的风俗传遍了全国上下。祭祖先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反映的是一种传统的孝道,而祭门神迎合的是人们安居心理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春节的民俗都体现了人们祈盼安稳生活的最淳朴的情感,尽管两个区域在春节民俗的细枝末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说是本溪地区颇具特色的文化,应该加以繼承和完善。
  二、如今“年味”的变化
  现今,本溪市传统的春节习俗被部分地延续下来,“年气”虽不同以往,但还是充满喜庆;人们依旧早早地清理房间、置办年货,依旧张灯结彩、亲朋相聚,但无论如何,人们还是感觉“年味”由浓郁变得寡淡了。
  比之城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环境变化,农村的变化大多是草房变瓦房、旧房变新房,邻里间的沟通、交流还一如既往地方便、热络,所以过年习俗的传承也就较多。现在凤鸣村人过年,凌晨的“发子”,做的人家已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大家”(人口多的人家)在做,因为这样的人家有老人健在,继承的就很好,很完整;年轻一族已不再信奉,甚至连什么是“发子”都不怎么清楚。年轻人对古老习俗的淡漠,一方面说明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或许是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不再敬畏什么,少了敬畏之心。这后一个原因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当人们什么都不敬畏的时候,就没了约束,凡事都敢做;当人们没有了对祖先的崇敬之心,敬老的美德是否已经缺失?
  调查中发现,人们对过年“吃”的兴趣越来越淡,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盼望过年吃上鸡鸭鱼肉、年糕饺子,更多的兴趣投向了休闲娱乐。扭秧歌已不是过年的最爱,要扭随时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尽情地扭;跑旱船已鲜为人知,只有较大型的集体活动时才“跑”上一阵儿;高跷也已不再去踩,没有了酷寒的地面,薄冰是高跷踩不稳的。人们过年的娱乐方式更多的转变为麻将、扑克与网络,室外运动已经少之又少。   城里就更是“年味”趋淡。本人在柳塘地区生活了将近20年,儿时过年的情形历历在目。此次去调研,发现记忆中的柳塘已经不复存在,遍布漫山的石头平房已被在建的高楼取代,曾经热闹的街头巷里不见了人的踪迹。失望中质疑:“儿时的年味,现在会否依旧?”带着疑虑走进几户人家。果然,如今人们过年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年货还是要买,但已不再多买;灯笼照挂,但关注的人已经很少,早没了门前数灯笼的孩童;饺子还包,但已不再垂涎欲滴。看新春晚会取代了祭拜;只有打麻将的大人和上网的孩子才被动地守岁;压岁钱还是一定要给,但象征的意义淡化,只成了一种规矩,甚至变成了陋习。
  纵观城乡过年习俗的变化,笔者觉得传承的不再是一种习俗,而是一种规矩,也就是说,传统过年的民俗内涵已经改变——或许是一种超越,传承下来的仅仅是这种民俗的形式。
  三、“年味”变化的原因及民俗文化传承的思考
  调查中发现,老一辈城乡居民谈论起“年味”的前后变化,脸上都划过一丝无奈和失落,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老式热闹非凡的过年情形的怀念和眷恋。以往,一年一度的春节让人们全年都为那一段的美好时日卯足了干劲,生活因目标的具体变得忙碌、充实。如今,人们衣食无忧了,过年那段时日的美好散落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天,春节也就与往日一般,不再特殊。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无疑是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從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思想教育,特殊年代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精神,使他们不畏天地,藐视万物,自然不去敬神灵。7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社会变革的初期,发展教育,重视科学使他们将全部精力投以学习知识,发展进步。“80后”和“90后”,受外来文化影响深重,个性张扬、另类、非大众化。他们遗弃中国传统的东西,向往西式生活的浪漫,中国传统的节日被他们冷落,西方极具商业色彩的节日被他们热捧。
  第三,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讲究诚信、热情、含蓄、勤劳、友爱、和谐等。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融洽着中国人之间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培养了人们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合家欢乐的生活习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使得人们传统价值观已经或正在改变。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变得自闭、慵懒起来。
  第四,自然环境的变化。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提起过年,眼睛呈现的画卷是:皑皑白雪覆盖着街巷和村落,室外红灯高挂、呵气成冰,室内热气腾腾、笑语满屋,山坡爬犁鱼贯而下,平地高跷吱吱作响。现如今,这样的情形似乎只能梦中相见。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改变着自然环境,即便是地处北方的我们本溪,也不再有以往冬天的天寒地冻,所以爬犁和踩高跷就难觅踪迹。最纯朴的、与大自然最亲密接触的、令人魂牵梦绕的游戏消失了。
  年味的变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品尝过浓浓年味的人们心中抹不去的痛。春节的许多俗信都属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祖宗流下来的一笔文化遗产,不加分辨地一味丢弃,实在是很可惜。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在统一社会行为、指导生活实践、调节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等到需要它时才为它的被丢弃而痛心疾首,我们应该做的是研究、挖掘、保护、创新利用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取之于民间,又造福于民间。这才是我们面对民俗文化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随着电网规模的发展,我国正在建设更多的抽水蓄能电站来担负电网调峰、填谷、调相和事故备用等任务,以提高电网品质,优化电源结构。与常规水电站相比,抽水蓄能电站水头高,管道长,机组工况转换频繁,其水力过渡过程特性更为复杂。水力过渡过程会引起输水系统和机组的压力和流量等参数的剧烈变化,可能对输水建筑物和机组造成严重的危害,从而引发事故。因此,研究抽水蓄能电站水力过渡过程特性,对于找出合理的控制方法,保证抽
本文基于当前研究区内水资源实际问题,以未来水资源综合管理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区的径流模拟及气候变化下径流响应研究。以SWAT模型作为研究工具,首先构建研究区流域土地利用、土壤、气象水文数据库;将SWAT模型进行本地化构建,并利用SWAT-CUP软件中的SUFI-2算法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及参数率定、验证,评价模型精度指标;最后基于情景驱动技术,分析气温和降雨变化对流域径流产生的影响。本文得出结论如下
【内容摘要】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际关系最真实的反映。志愿精神是“舶来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通过两种精神对比研究,志愿精神在雷锋精神的基础上对德性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充实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德性 雷锋精神 志愿精神 比较  雷锋精神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对人们道德认知影响最深的
期刊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其中91%用于灌溉,但受灌水设备老化、灌溉技术落后和灌区用水管理不当的影响,导致我国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5左右,仅占发达国家的70%。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镇用水、环境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了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因此,科学管理灌溉用水,建立灌溉用水优化配置模型,对于高效利用灌区有限的水资源,促进灌区生态环境和经济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效率低的问题更加严重。降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来源,因此雨水资源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对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山西省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水资源短缺、降水利用率低等问题,对雨水集蓄并利用于农业进行研究,分析了阳曲县的降水特性;计算了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的集雨潜力;并且以设施番茄为例计算了其不同年型下的作物需水量。目的是为实验区及类似地区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涵养地下水源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指导与理论依据
饮用水安全与人类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它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也是国家和政府所关注的大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介休市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必须重视水源地安全建设。本文通过对介休市城镇饮用水水源(城区水源地和兴地水源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源地地质环境条件,从水量、水质、生态、监控与管理、应急能力五个方面选取31个饮用
通过小流域水文模型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省忻州市王家会水文站流域及太原市娄烦水文站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平台、HEC-DSSVue计算软件以及HEC-HMS模型,分别建立了研究区的HEC-HMS洪水预报模型,并对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研究,旨在为小流域的洪水预报提供借鉴与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收集1958~2014年王家会水文站流域7个雨量站的降雨资料、王家会水文站流量资料,1995~2017娄烦水文站流域3个雨量站的降雨资料、娄烦水文站流量资料,
三川河是晋西汇入黄河北干流左岸诸多支流中的第二大支流,柳林河段位于三川河道的下游区域,是入黄河道最后的防线。多年来,由于河道护岸工程和堤防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工程老化、河道内垃圾堆放、河道自然淤积等问题的凸显,严重影响河道的正常行洪以及生态环境。因此,本研究对于河道的综合治理及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本论文以柳林河段庙湾至柳林电厂段约7632m河道为研究对象,针对三川河柳林河段现状存在问题,借鉴了国内
【内容摘要】近年来,人们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不断进行质疑。从职业道德的历史来看,我国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在目前医疗资源有限,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医德教育,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医德的前提是,促进医疗机构改革,建立良性竞争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  【关 键 词】医德 职业 教育 改革  近两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化的加剧,人们对于医疗人员
期刊
相比于传统的分离技术,膜分离过程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环境友好且操作简单等优势,在气体分离、水处理、渗透汽化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膜材料的选择是膜分离过程的关键因素,决定着膜的分离性能、稳定性和运行条件等。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多孔骨架材料具备较高的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径、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结构等特点,近年来高性能多孔骨架材料的合成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多孔骨架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别: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多孔芳香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