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众多的民俗中,传统节日习俗是其中最重要的民俗。自新一年的第一天元旦起,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了全年,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与人数最广,持续时间最长,规矩讲究最多的节日是春节,俗称“过年”。通过对本溪市颇有代表性的两个城乡区域调研比较,发现本溪市春节的“年气”不同以往,“年味”有所变化。
【关 键 词】春节习俗 民俗文化 传承情况
一、传统“年味”的浓郁
溪湖区柳塘街与桓仁县凤鸣村,分属本溪市城乡两地。
这两个地区的过年习俗,其实就是本溪市城乡居民过年民俗的缩影。通过这两个地区的民间俗信和民俗习惯,可以了解到本溪市民俗文化的传统形式和特点。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俗信原来在古代民间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神秘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中找出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这些事象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无论在行为上、口头上或心理上保留下来,直接间接用于生活目的,这就是俗信”。[1]俗信虽然最先源于原始崇拜或迷信,但更多的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累积,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反映。就柳塘地区居民过年的民俗而言,便包含了许多先人一辈辈传承下来的俗信,有的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溪市城区,人们过年实际是从上一年的阴历二十三“小年”开始的,直至正月初五。初六上班,恢复工作常态,但节日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里人过年的程序是约定俗成的,阴历二十起开始筹备过年:打扫房间、清洗衣物、购置年货。就下来的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要做:“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年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会道友”。“三十,走油”,至此,过年的一切一应俱全,就等着除夕夜穿戴一新,老老小小一起高高兴兴包饺子,直至零点时分燃放鞭炮接“财神”。接过“财神”后,开始守岁,一家老小不睡觉,整夜不熄灯,熬夜一直到初一天明。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点长明灯有希望健康长寿的意思。在十天的筹备过程中,有着繁多的规矩、讲究不得怠慢,以祭拜灶王爷的隆重仪式为例,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这种规矩的一丝不苟。首先要“请”下灶台上方墙壁上的“灶王爷”,接着用灶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然后跪着将“灶王爷”的画像连同用秸秆制作的车、马、人等一起烧掉,且口中振振有词地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说”。这种习俗反映的是古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还有对来年的一种期待。
在桓仁县凤鸣村,该村村民传统的过年习俗与市区的区别不是很大,备年货,清扫房间,给孩子买新衣等也都是必须做的事情。所购置的年货中,年画、蜡烛、鞭炮是必备的三样东西。当地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买鞭不如点蜡,点蜡不如看画”。节俭惯了的村民还是为随烟花散尽、蜡烛成灰不见了踪影的钱而心疼不已。凤鸣村与柳塘地区过年习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年三十”除夕夜半的活动内容上。柳塘地区除夕夜的主要内容是在零点时分放鞭炮,接“财神”;凤鸣村在零点前放完鞭炮,要做“发子”、祭“门神”。做“发子”要在院子里进行:从祖坟地“接回”祖先,供上家谱,把准备好的祭品供奉在供桌上,上香点蜡。一切准备妥帖,家族中“当家的”磕头作揖,祭拜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全家来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祭拜完祖先,把供桌等一应祭品撤回屋内,开始祭“门神”。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门神是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据说有一天唐太宗生病了,夜间老睡不着觉,朦胧中听到宫外有鬼叫。受惊吓的唐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大臣们。大臣们想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在打江山、戍边疆方面的威猛和丰功伟绩,便出主意让他两人守护着皇上。两人全身披挂在唐太宗门外守护,晚上果然安然无事,太宗的病也好了。王公大臣们发现有此奇效,又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可以让秦琼和尉迟敬德亲自守护自己的家门,于是命画匠将他们的像画在门上,借以镇邪驱鬼。这种做法从大户人家流传开来,平民百姓也开始效仿。从此,秦琼和尉迟敬德就成了“门神”,他们的画像就成了“门神画”,贴门神的风俗传遍了全国上下。祭祖先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反映的是一种传统的孝道,而祭门神迎合的是人们安居心理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春节的民俗都体现了人们祈盼安稳生活的最淳朴的情感,尽管两个区域在春节民俗的细枝末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说是本溪地区颇具特色的文化,应该加以繼承和完善。
二、如今“年味”的变化
现今,本溪市传统的春节习俗被部分地延续下来,“年气”虽不同以往,但还是充满喜庆;人们依旧早早地清理房间、置办年货,依旧张灯结彩、亲朋相聚,但无论如何,人们还是感觉“年味”由浓郁变得寡淡了。
比之城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环境变化,农村的变化大多是草房变瓦房、旧房变新房,邻里间的沟通、交流还一如既往地方便、热络,所以过年习俗的传承也就较多。现在凤鸣村人过年,凌晨的“发子”,做的人家已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大家”(人口多的人家)在做,因为这样的人家有老人健在,继承的就很好,很完整;年轻一族已不再信奉,甚至连什么是“发子”都不怎么清楚。年轻人对古老习俗的淡漠,一方面说明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或许是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不再敬畏什么,少了敬畏之心。这后一个原因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当人们什么都不敬畏的时候,就没了约束,凡事都敢做;当人们没有了对祖先的崇敬之心,敬老的美德是否已经缺失?
调查中发现,人们对过年“吃”的兴趣越来越淡,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盼望过年吃上鸡鸭鱼肉、年糕饺子,更多的兴趣投向了休闲娱乐。扭秧歌已不是过年的最爱,要扭随时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尽情地扭;跑旱船已鲜为人知,只有较大型的集体活动时才“跑”上一阵儿;高跷也已不再去踩,没有了酷寒的地面,薄冰是高跷踩不稳的。人们过年的娱乐方式更多的转变为麻将、扑克与网络,室外运动已经少之又少。 城里就更是“年味”趋淡。本人在柳塘地区生活了将近20年,儿时过年的情形历历在目。此次去调研,发现记忆中的柳塘已经不复存在,遍布漫山的石头平房已被在建的高楼取代,曾经热闹的街头巷里不见了人的踪迹。失望中质疑:“儿时的年味,现在会否依旧?”带着疑虑走进几户人家。果然,如今人们过年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年货还是要买,但已不再多买;灯笼照挂,但关注的人已经很少,早没了门前数灯笼的孩童;饺子还包,但已不再垂涎欲滴。看新春晚会取代了祭拜;只有打麻将的大人和上网的孩子才被动地守岁;压岁钱还是一定要给,但象征的意义淡化,只成了一种规矩,甚至变成了陋习。
纵观城乡过年习俗的变化,笔者觉得传承的不再是一种习俗,而是一种规矩,也就是说,传统过年的民俗内涵已经改变——或许是一种超越,传承下来的仅仅是这种民俗的形式。
三、“年味”变化的原因及民俗文化传承的思考
调查中发现,老一辈城乡居民谈论起“年味”的前后变化,脸上都划过一丝无奈和失落,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老式热闹非凡的过年情形的怀念和眷恋。以往,一年一度的春节让人们全年都为那一段的美好时日卯足了干劲,生活因目标的具体变得忙碌、充实。如今,人们衣食无忧了,过年那段时日的美好散落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天,春节也就与往日一般,不再特殊。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无疑是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從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思想教育,特殊年代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精神,使他们不畏天地,藐视万物,自然不去敬神灵。7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社会变革的初期,发展教育,重视科学使他们将全部精力投以学习知识,发展进步。“80后”和“90后”,受外来文化影响深重,个性张扬、另类、非大众化。他们遗弃中国传统的东西,向往西式生活的浪漫,中国传统的节日被他们冷落,西方极具商业色彩的节日被他们热捧。
第三,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讲究诚信、热情、含蓄、勤劳、友爱、和谐等。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融洽着中国人之间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培养了人们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合家欢乐的生活习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使得人们传统价值观已经或正在改变。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变得自闭、慵懒起来。
第四,自然环境的变化。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提起过年,眼睛呈现的画卷是:皑皑白雪覆盖着街巷和村落,室外红灯高挂、呵气成冰,室内热气腾腾、笑语满屋,山坡爬犁鱼贯而下,平地高跷吱吱作响。现如今,这样的情形似乎只能梦中相见。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改变着自然环境,即便是地处北方的我们本溪,也不再有以往冬天的天寒地冻,所以爬犁和踩高跷就难觅踪迹。最纯朴的、与大自然最亲密接触的、令人魂牵梦绕的游戏消失了。
年味的变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品尝过浓浓年味的人们心中抹不去的痛。春节的许多俗信都属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祖宗流下来的一笔文化遗产,不加分辨地一味丢弃,实在是很可惜。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在统一社会行为、指导生活实践、调节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等到需要它时才为它的被丢弃而痛心疾首,我们应该做的是研究、挖掘、保护、创新利用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取之于民间,又造福于民间。这才是我们面对民俗文化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关 键 词】春节习俗 民俗文化 传承情况
一、传统“年味”的浓郁
溪湖区柳塘街与桓仁县凤鸣村,分属本溪市城乡两地。
这两个地区的过年习俗,其实就是本溪市城乡居民过年民俗的缩影。通过这两个地区的民间俗信和民俗习惯,可以了解到本溪市民俗文化的传统形式和特点。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俗信原来在古代民间传承中曾经是原始信仰或迷信的事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一些迷信事象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神秘色彩,失去了神秘力量,人们在长期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中找出了一些合理性,于是把这些事象从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这些传统习惯无论在行为上、口头上或心理上保留下来,直接间接用于生活目的,这就是俗信”。[1]俗信虽然最先源于原始崇拜或迷信,但更多的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累积,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反映。就柳塘地区居民过年的民俗而言,便包含了许多先人一辈辈传承下来的俗信,有的体现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溪市城区,人们过年实际是从上一年的阴历二十三“小年”开始的,直至正月初五。初六上班,恢复工作常态,但节日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城里人过年的程序是约定俗成的,阴历二十起开始筹备过年:打扫房间、清洗衣物、购置年货。就下来的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要做:“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年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会道友”。“三十,走油”,至此,过年的一切一应俱全,就等着除夕夜穿戴一新,老老小小一起高高兴兴包饺子,直至零点时分燃放鞭炮接“财神”。接过“财神”后,开始守岁,一家老小不睡觉,整夜不熄灯,熬夜一直到初一天明。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点长明灯有希望健康长寿的意思。在十天的筹备过程中,有着繁多的规矩、讲究不得怠慢,以祭拜灶王爷的隆重仪式为例,就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这种规矩的一丝不苟。首先要“请”下灶台上方墙壁上的“灶王爷”,接着用灶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然后跪着将“灶王爷”的画像连同用秸秆制作的车、马、人等一起烧掉,且口中振振有词地念叨:“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赖话少说”。这种习俗反映的是古人对“天”的敬畏和崇拜,还有对来年的一种期待。
在桓仁县凤鸣村,该村村民传统的过年习俗与市区的区别不是很大,备年货,清扫房间,给孩子买新衣等也都是必须做的事情。所购置的年货中,年画、蜡烛、鞭炮是必备的三样东西。当地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语:“买鞭不如点蜡,点蜡不如看画”。节俭惯了的村民还是为随烟花散尽、蜡烛成灰不见了踪影的钱而心疼不已。凤鸣村与柳塘地区过年习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年三十”除夕夜半的活动内容上。柳塘地区除夕夜的主要内容是在零点时分放鞭炮,接“财神”;凤鸣村在零点前放完鞭炮,要做“发子”、祭“门神”。做“发子”要在院子里进行:从祖坟地“接回”祖先,供上家谱,把准备好的祭品供奉在供桌上,上香点蜡。一切准备妥帖,家族中“当家的”磕头作揖,祭拜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全家来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祭拜完祖先,把供桌等一应祭品撤回屋内,开始祭“门神”。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门神是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据说有一天唐太宗生病了,夜间老睡不着觉,朦胧中听到宫外有鬼叫。受惊吓的唐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大臣们。大臣们想到了秦琼和尉迟敬德在打江山、戍边疆方面的威猛和丰功伟绩,便出主意让他两人守护着皇上。两人全身披挂在唐太宗门外守护,晚上果然安然无事,太宗的病也好了。王公大臣们发现有此奇效,又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可以让秦琼和尉迟敬德亲自守护自己的家门,于是命画匠将他们的像画在门上,借以镇邪驱鬼。这种做法从大户人家流传开来,平民百姓也开始效仿。从此,秦琼和尉迟敬德就成了“门神”,他们的画像就成了“门神画”,贴门神的风俗传遍了全国上下。祭祖先体现的是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反映的是一种传统的孝道,而祭门神迎合的是人们安居心理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春节的民俗都体现了人们祈盼安稳生活的最淳朴的情感,尽管两个区域在春节民俗的细枝末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可以说是本溪地区颇具特色的文化,应该加以繼承和完善。
二、如今“年味”的变化
现今,本溪市传统的春节习俗被部分地延续下来,“年气”虽不同以往,但还是充满喜庆;人们依旧早早地清理房间、置办年货,依旧张灯结彩、亲朋相聚,但无论如何,人们还是感觉“年味”由浓郁变得寡淡了。
比之城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环境变化,农村的变化大多是草房变瓦房、旧房变新房,邻里间的沟通、交流还一如既往地方便、热络,所以过年习俗的传承也就较多。现在凤鸣村人过年,凌晨的“发子”,做的人家已经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大家”(人口多的人家)在做,因为这样的人家有老人健在,继承的就很好,很完整;年轻一族已不再信奉,甚至连什么是“发子”都不怎么清楚。年轻人对古老习俗的淡漠,一方面说明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或许是对新鲜事物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说明他们不再敬畏什么,少了敬畏之心。这后一个原因不免令人忧心忡忡:当人们什么都不敬畏的时候,就没了约束,凡事都敢做;当人们没有了对祖先的崇敬之心,敬老的美德是否已经缺失?
调查中发现,人们对过年“吃”的兴趣越来越淡,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盼望过年吃上鸡鸭鱼肉、年糕饺子,更多的兴趣投向了休闲娱乐。扭秧歌已不是过年的最爱,要扭随时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尽情地扭;跑旱船已鲜为人知,只有较大型的集体活动时才“跑”上一阵儿;高跷也已不再去踩,没有了酷寒的地面,薄冰是高跷踩不稳的。人们过年的娱乐方式更多的转变为麻将、扑克与网络,室外运动已经少之又少。 城里就更是“年味”趋淡。本人在柳塘地区生活了将近20年,儿时过年的情形历历在目。此次去调研,发现记忆中的柳塘已经不复存在,遍布漫山的石头平房已被在建的高楼取代,曾经热闹的街头巷里不见了人的踪迹。失望中质疑:“儿时的年味,现在会否依旧?”带着疑虑走进几户人家。果然,如今人们过年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年货还是要买,但已不再多买;灯笼照挂,但关注的人已经很少,早没了门前数灯笼的孩童;饺子还包,但已不再垂涎欲滴。看新春晚会取代了祭拜;只有打麻将的大人和上网的孩子才被动地守岁;压岁钱还是一定要给,但象征的意义淡化,只成了一种规矩,甚至变成了陋习。
纵观城乡过年习俗的变化,笔者觉得传承的不再是一种习俗,而是一种规矩,也就是说,传统过年的民俗内涵已经改变——或许是一种超越,传承下来的仅仅是这种民俗的形式。
三、“年味”变化的原因及民俗文化传承的思考
调查中发现,老一辈城乡居民谈论起“年味”的前后变化,脸上都划过一丝无奈和失落,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对老式热闹非凡的过年情形的怀念和眷恋。以往,一年一度的春节让人们全年都为那一段的美好时日卯足了干劲,生活因目标的具体变得忙碌、充实。如今,人们衣食无忧了,过年那段时日的美好散落在了生活中的每一天,春节也就与往日一般,不再特殊。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无疑是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從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思想教育,特殊年代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精神,使他们不畏天地,藐视万物,自然不去敬神灵。7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社会变革的初期,发展教育,重视科学使他们将全部精力投以学习知识,发展进步。“80后”和“90后”,受外来文化影响深重,个性张扬、另类、非大众化。他们遗弃中国传统的东西,向往西式生活的浪漫,中国传统的节日被他们冷落,西方极具商业色彩的节日被他们热捧。
第三,传统价值观的动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讲究诚信、热情、含蓄、勤劳、友爱、和谐等。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融洽着中国人之间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培养了人们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合家欢乐的生活习惯。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渗透,使得人们传统价值观已经或正在改变。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侵蚀着人们的心灵,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变得自闭、慵懒起来。
第四,自然环境的变化。6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提起过年,眼睛呈现的画卷是:皑皑白雪覆盖着街巷和村落,室外红灯高挂、呵气成冰,室内热气腾腾、笑语满屋,山坡爬犁鱼贯而下,平地高跷吱吱作响。现如今,这样的情形似乎只能梦中相见。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改变着自然环境,即便是地处北方的我们本溪,也不再有以往冬天的天寒地冻,所以爬犁和踩高跷就难觅踪迹。最纯朴的、与大自然最亲密接触的、令人魂牵梦绕的游戏消失了。
年味的变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品尝过浓浓年味的人们心中抹不去的痛。春节的许多俗信都属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祖宗流下来的一笔文化遗产,不加分辨地一味丢弃,实在是很可惜。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在统一社会行为、指导生活实践、调节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应等到需要它时才为它的被丢弃而痛心疾首,我们应该做的是研究、挖掘、保护、创新利用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取之于民间,又造福于民间。这才是我们面对民俗文化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