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进入了初中阶段,从表象上分析是一个级别的提升,从本质上讲却是一个飞跃,就小学生而言,学生进入了初中阶段,很多东西需要一个转变,转变的不仅仅是课程设置的学科布局,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要求等等,这些都会让小学生感到不适应,对于现阶段的很多初级中学而言,教七年级的教师往往是刚刚送完九年级毕业班的全班人马。但是,这些教师已经适应了九学生的教学行为,让教师一下子去教一群刚刚结束小学学习的七年级新生的话,无论从学情还是从教材角度,都存在较多的矛盾。对此,教师需要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研究。
一、分析教材和课标的差异
作为新任七年级数学的任课教师,首先要迅速摒弃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认知和理解,甚至完全摒弃中考要求。然后着手于小学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分析,再把学习和分析的收获对照已经熟知的七年级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拥有了教材和课标的理论支持,教学的方向才有了航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标要求的第二学段(4~6年级)的要求中,课标要求学生能综合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而且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小数化为分数的相关技能。而在第三阶段(7~9年级)中,对有理数的要求就是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在数轴上用点表示有理数。就此,很快就发现课标之间的差异,再借助本地小学和初中教材的变化,从而锁定一个知识、技能的过渡链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思想压力、没有思维困难,但是感受自己收获更多、课堂更充实。
二、分析习惯和方法的差异
小学数学学习中更加注重表象信息的收集和模仿,而学生进入初中,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上升,教材和课标开始逐渐设置更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情境,从而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技能,从而达成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必须发生转型,借此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就拿学习方法而言,小学阶段更加注重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图像的导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知识的呈现过程是清晰易懂,呈现内容是简单有趣的,但是到了初中阶段,更多概念表现的非常严谨规范,知识概念的呈现需要通过类比、归纳、推理等形式进行呈现,整个过程的知识呈现是严谨规范,呈现内容是抽象复杂。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逐步体验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学会分析生活情境中数学元素,学会转变数学问题,并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之上建构解决问题的新技能。
三、分析目标和要求的差异
虽然国内大部分学生是平行分班的,但是学生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随着初中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入,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在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方面,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初中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应用过程中对知识的连贯性、灵活性、方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这些提升的要求和目标一下子蜂拥而至的话,会让很多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1.重点、难点更细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锁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再锁定重点、难点的突破口。2.目标、要求要过渡。注重现学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衔接,注重过渡性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过渡提升。比如在有理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充分激发学生对原有小数、分数的认知,帮助学生构建有理数的概念。3.隐性分层科学化。面对客观存在,并无法避免的现状,教师要在目标制定过程和教学行为落实的过程中注重隐性分层,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需求和提升,既要确保基础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和提升,又要满足尖子生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提升。
四、分析性格和心理的差异
初中学生进入九年级阶段,教师一般采用信念、理想激励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知识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性,从而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的持续发展。但是对于七年级新生而言,他们对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比较渺茫,即使部分学生明确自己要考什么样的高中、什么样的大学,但是他们对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非常渺茫,他们的性格和心理都无法承受应试教育下自己和中考制度下学习现状,他们内心中的努力学习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而他们更大程度上容易被自己的兴趣点给左右。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表象兴趣的创设和激发,比如游戏导入法、生活情境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用激励、表扬、引导为主,且需要持续性的关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兴奋度。
总而言之,中小学的有效过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只有良好的开端,才有美好的结果。因此,这一个关键,教师千万不能凭经验、摆架子,而要蹲下心灵,走进学生的世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一、分析教材和课标的差异
作为新任七年级数学的任课教师,首先要迅速摒弃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认知和理解,甚至完全摒弃中考要求。然后着手于小学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分析,再把学习和分析的收获对照已经熟知的七年级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拥有了教材和课标的理论支持,教学的方向才有了航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标要求的第二学段(4~6年级)的要求中,课标要求学生能综合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而且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小数化为分数的相关技能。而在第三阶段(7~9年级)中,对有理数的要求就是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在数轴上用点表示有理数。就此,很快就发现课标之间的差异,再借助本地小学和初中教材的变化,从而锁定一个知识、技能的过渡链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进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思想压力、没有思维困难,但是感受自己收获更多、课堂更充实。
二、分析习惯和方法的差异
小学数学学习中更加注重表象信息的收集和模仿,而学生进入初中,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上升,教材和课标开始逐渐设置更多抽象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情境,从而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技能,从而达成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再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必须发生转型,借此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就拿学习方法而言,小学阶段更加注重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图像的导入,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知识的呈现过程是清晰易懂,呈现内容是简单有趣的,但是到了初中阶段,更多概念表现的非常严谨规范,知识概念的呈现需要通过类比、归纳、推理等形式进行呈现,整个过程的知识呈现是严谨规范,呈现内容是抽象复杂。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都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逐步体验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学会分析生活情境中数学元素,学会转变数学问题,并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之上建构解决问题的新技能。
三、分析目标和要求的差异
虽然国内大部分学生是平行分班的,但是学生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随着初中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入,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在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方面,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初中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应用过程中对知识的连贯性、灵活性、方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这些提升的要求和目标一下子蜂拥而至的话,会让很多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1.重点、难点更细化。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锁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再锁定重点、难点的突破口。2.目标、要求要过渡。注重现学知识和已有知识之间的衔接,注重过渡性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过渡提升。比如在有理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充分激发学生对原有小数、分数的认知,帮助学生构建有理数的概念。3.隐性分层科学化。面对客观存在,并无法避免的现状,教师要在目标制定过程和教学行为落实的过程中注重隐性分层,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需求和提升,既要确保基础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和提升,又要满足尖子生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提升。
四、分析性格和心理的差异
初中学生进入九年级阶段,教师一般采用信念、理想激励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知识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性,从而促使学生数学学习的持续发展。但是对于七年级新生而言,他们对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比较渺茫,即使部分学生明确自己要考什么样的高中、什么样的大学,但是他们对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非常渺茫,他们的性格和心理都无法承受应试教育下自己和中考制度下学习现状,他们内心中的努力学习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诱惑。而他们更大程度上容易被自己的兴趣点给左右。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注重教学过程中表象兴趣的创设和激发,比如游戏导入法、生活情境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善于采用激励、表扬、引导为主,且需要持续性的关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兴奋度。
总而言之,中小学的有效过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只有良好的开端,才有美好的结果。因此,这一个关键,教师千万不能凭经验、摆架子,而要蹲下心灵,走进学生的世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